阅读有价值的书,寻求真理和意义
2024-05-23宋丽娟
宋丽娟
这个暑假,我耐心阅读了英国作家弗兰克·富里迪《阅读的力量》一书,可以说,它成功刷新了我之前的认知,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在有限的生命里,要阅读哪些有价值的书?在阅读中要去寻求什么?应该怎样去引领孩子阅读?
阅读在我眼中一直是“美好”的代名词。“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胸藏万壑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平日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目标。可阅读究竟暗藏着怎样巨大的力量?它会把孩子引向何处?从苏格拉底关于阅读的悖论,到西方读者阅读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带来的系列自杀事件,《阅读的力量》列举了数百位思想家莫衷一是的论调……在众所纷纭的争论中,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关于阅读的基于感性的、碎片化的认知,归纳出了关于阅读的几点新认识。
一、能说会写,将优秀文化传承
“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哪种更优越?认麦克卢汉为代表的一方这样形容“口传文化”:“最纯粹的、人性化的、最神圣的、最圣洁的语言形式,就是这种口头的形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并由此建立和深化人际关系的语言。”因此,当网络时代到来,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阻隔,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口传文化”的优势也会更加明显。而所有的书籍都算是“印刷文化”的载体,阅读书籍带来的利弊也就众说纷纭了。其实,两种文化代表的就是语言能力的“说”和“写”,各有各的优势:“口传文化”常见于面对面地交流,具有即时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短效性,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转瞬即逝;而“印刷文化”则是超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是開放的、深度的、持久的、进行了艺术加工的和需要思辩的。这些不同,决定了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拥有一双慧眼,汲取精华,弃其糟粕。这样的争论也提醒我们:既要说好话,让优秀文化活在当下的言语,又要读好书,古为今用,中西贯通,将优秀文化不断传承!
二、睁大眼睛,选择有价值的书
“书既可以是一剂良方,也可能变成一味毒药。”在阅读中,我们并不能见书就读,而是要精心选择有价值的书来阅读。记得在以前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这样一组辩题:“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当时,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中不少孩子谈到阅读一些不良的书籍,可能会给身心带来伤害。比如:当时在孩子中比较流行的一些低俗的言情小说和暴力血腥的武侠小说等。培根建议:“只有极少数的书籍值得人们‘勤奋和专注的阅读,进而彻底地消化。”一个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能阅读的书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睁大双眼,细心地去甄别和选择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的书,而不是见什么读什么。
三、放飞心灵,寻求真理和意义
阅读潜藏的力量是巨大的,从个体层面来说,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开拓视野;从社会发展来看,它可以武装人们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可以加速朝代的更迭。历朝历代,国家要开民智,就要兴办教育;要祸国愚民,就“焚书坑儒”。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任,阅读的意义也就非同小可。读《易经》《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古籍,我被古老的文明和生生不息的人类智慧所滋养;读《恰同学少年》《红星照耀中国》《红岩》等革命文化书籍,我被一代代伟人追求独立自主的理想信念所震撼;读《梁晓声自述》《“特科”状元袁嘉谷》《张桂梅》等名人传记,我被他们忧国忧民、执着进取的精神所激励……阅读,小到修炼自己从容淡定的内心,大到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四、动手动脑,阅读写作两不误
在教学中,我们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语文教学,教的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怎样把阅读到的好方法迁移到习作中去,做到读写完美结合,一直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方向。在我们平日的阅读中,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此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呢?记得在读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时,父亲马奇先生在女儿外出旅行时,提醒她“尽量如实地详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想: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写日记啊!在读中国作家梁晓声的《梁晓声自述》一书时,书中的故事“我的小学”“关于罐头的记忆”“父亲的遗物”唤起了我的共鸣,我又想:这样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不就是每天的生活吗?我怎么把它们丢失了呢?在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时,书中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引发了我的深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是怎么写的呢?我发现:原来书中每个故事开头与结局都出现情节的大反转,有种出其不意的效果,并且每个故事都借助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揭示一种深刻社会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有时,我们读着读着,就有种想写的冲动。那就停下来,学着别人的样子,动手写写我们身边的故事吧!不管写得好坏,能不能发表,权当练练手。这样,指导学生读写时也就更有“发言权”。
五、先学为师,潜心教孩子读写
在第七章“阅读的复杂化”中,作者引用了斯坦利·霍尔的一句话:“如何教孩子阅读,以及他们应该阅读什么,是两个最古老、最复杂和最重要的教育学难题。”既然要教会孩子阅读,我们就得成为会阅读的行家,否则就是大不懂教小不懂。阅读书目选择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也不懂怎么办?那就自己提前做好功课,做个先学之师。这样,当我们要给孩子推荐一本书或是指导其阅读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同是写人类战争的书籍,要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挑选一本推荐给孩子,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尽管前者也许有世界范围内更有影响力,但后者更贴近我们的需要。又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吴承恩的《西游记》,我更愿意推荐《西游记》,因为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本身,《西游记》显然更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推荐给孩子阅读的书,必须彰显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人心的正义感;教会孩子的读写方法,必须是适合的和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