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关键词看两会“民政热点”
2024-05-23新华社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事务等民生民政热点话题建言献策。本刊特对这些有关民政工作的“金点子”、“好声音” 进行了梳理。
社会组织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法的起草工作,并在立法研究中,深入调研探讨行业协会、商会国际化问题,将相关内容纳入立法框架,做好顶层设计。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成立国际性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由国家相关部委共同制定、出台行业协会国际化标准,支持符合标准的行业协会、商会及产业联盟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在全球发展会员。
——王理宗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
社会救助
建立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促进社会救助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型,把救助制度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效能。要全面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找准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的政策衔接点和工作着力点。要进一步拓展高质量社会救助的发展路径,线下强化“网格+社会救助”联动机制,线上不断丰富社会救助智慧场景,促进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
——欧阳华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要坚持预防为先,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高效帮扶;要坚持开源为主,确保低收入家庭实现稳定增收;要坚持兜底在实,落实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把困难群众关爱服务做到位。
——郭正耀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党委书记)
社会事务
建议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统筹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等相关照护资源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对养老机构收住残疾人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研究,逐步在失能老年人照护、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长期护理保险等工作对象的评定标准和身份识别等方面实现互认和参照,加快用力解决这一困扰众多重度残疾人家庭的老大难问题。
——程凯委员(中国残联主席)
遏制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搭建公益数字化平台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交往、婚恋机会。要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让更多青年群体愿意返回农村工作,减轻婚恋市场的不对称状况。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时,要关注基层新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举措,进行针对性处理。
——李保平代表(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
做好辅具租赁管理,进一步丰富辅具租赁的产品种类,建立健全产品标准体系,更好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辅具租赁的管理中可以运用数字化智能系统,加强全流程监管,通过全过程透明、闭环式监督,让各环节可视化可追溯。
——刘廷代表(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康养推进室营销部营业课课长)
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
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的养老需求。在对社区硬件设施进行适老化系统改造的同时,应调整优化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构建城镇适老化社区智能化康养服务平台,让更多老年人实现居家康养生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智能化康养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积极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渠道作用,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制度,助推智慧养老工作走上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徐礼华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应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扩大适老化改造覆盖面。同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对适老化改造工作的知晓度。适老化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工作体系,明确适老化改造各方主体责任,注重统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无障碍设施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推进传统服务和智能服务融合。要紧贴老年人群需求特点,消除老年人群不好用、不敢用的顾虑。
——王建军委员(全国老龄办原常务副主任)
应结合基层实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大力支持农村微型养老事业发展,满足农村老人就近养老和低价养老需求。同时,建议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托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马金莲代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小成村村委会主任)
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家政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银发经济标准体系,提升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医养护理人才;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杨军代表(湖北省咸宁市市长)
要加快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水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议打造供给多元、配套完善、全域覆盖的“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
——杨震生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
农村养老服务场所存在适老化设施不够完善,后期维护运营费用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资金支持力度,倡导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兴建集体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让老年人在村内或就近地区进行互助养老。
——陈保超代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
建议建立以村级为单位的养老服务中心,大力打造互助式居家养老模式,建设服务阵地,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鼓励老年人结对帮扶,提升其幸福指数,也为家中晚辈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
——赵会杰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党委副书记、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有效途径。我国老龄化呈现“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超稳结构”四大特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已势在必行。建议加快完善医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各地利用现有设施开展养老、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加强养老、医疗数据融合创新,推进基层医养结合机构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医养康”产学研一体化,加速医养设备有效供给;鼓励企业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康复领域的合作,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效率。
——周云杰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建议优化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财政补贴的效率,增加市场供给量,促进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灵活、合理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既考虑建设期补贴,以激励民间资本开办养老机构,又考虑运营期补贴,以激励民办养老机构稳健运营、长期服务。
——胡成中代表(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儿童福利
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组织发展;充分发挥村(社区)儿童主任作用,搭建起政府、社会、家庭间的桥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确保一个孩子也不掉队。
——徐军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
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和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培训,加强社区在家校之间的连接作用。
——赵长龙委员(民进天津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慈善事业
建立慈善大数据中心,加强慈善领域信息共享及顶层规划。财政、民政部门牵头,开发慈善组织财务系统,结合一些地方的成熟经验,构建慈善组织收、支监管体系;加大慈善数字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力度,推进政府、慈善组织、捐赠人等之间相关业务的数字化改革规划。
——民进中央
逐步推进慈善公益事业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协同联动,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大慈善公益事业促进力度,将慈善公益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税收优惠范围,建立国家层面的慈善捐赠、慈善志愿服务记录和信用激励制度;从激励机制层面,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各级协调配套的慈善表彰体系;从弘扬文化方面,营造慈善公益事业良好生态。
——孙达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
建立中央“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帮助罕见病患者解决高额药品的费用负担。专项基金可以结合罕见病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重的特点“量身”制定,以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明确的资助标准来支持特定的患病对象;在筹资渠道上,可以由社会捐助、企业合作以及政府的彩票公益金共同组成,既保证了专项基金的稳定性,也为资金筹措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灵活性。
——陈玮代表(九三学社浙江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