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很有数”正从3C迈向3II

2024-05-22任叁

中国对外贸易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化数字

任叁

当前,数字技术的应用发展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也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以及众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行动,把数字教育作为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把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并强调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

在此背景下,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下简称“大会”)日前在上海举行。大会主题为“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围绕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数字教育评价、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数字教育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数字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在大会上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教育数字化呈现出深度融合、系统创新的发展态势,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把数字教育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质量的重要引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将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数字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关于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全球教育变革的倡议得到广泛认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一年来,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共识更加凝聚;各国推进数字教育行动更加有力;世界教育数字转型的探索更加活跃。与此同时,中国也取得诸多阶段性成果。

一是广泛汇聚海量资源,优质课程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优质资源供给不断增加。目前,中小学平台资源总量增至8.8万条,职业教育平台在线精品课超1万门,高等教育平台上线优质慕课超2.7万门。

二是持续推进大规模应用,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显著提升。“慕课西部行计划2.0”弥补教育鸿沟,提供19.8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程,服务西部高校学生5.4亿人次。

三是不断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平台提供招生考试、学历学位、出国留学等30余项服务,累计办理量超8000万次。一年来,发布各类岗位1755万个,近三分之一高校毕业生通过平台实现就业。

四是积极扩大合作交流。通過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数字变革重塑全民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层次水平不断提升,沟通交流对话不断提速。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育信息化奖,并决定在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这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数字教育的高度认可,更是全球数字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机遇、新平台。”怀进鹏称。

中国数字教育指数跻身全球前十

此次大会期间,发布了众多成果。其中,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Global Digi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dex,以下简称“GDEI”)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应用基于证据的评价范式所研制的评估各国数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数。

中国教科院提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可划分为转型起步、资源共享、数据驱动、AI融合和生态重塑五个阶段。各国数字教育发展水平在数字素养提升、数字教育的体系构建、数字教育制度创新、数字教育内容重构、数字化教学变革、数字教育治理升级等六个指数评价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从指数排名情况看,全球数字教育发展高水平国家具有一定聚集性特征和跨越性发展特征。过去三年,中国通过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资源建设应用指数上升70%,数字素养培养指数上升46%,数字教育体系构建指数上升24%。总体指数排名从24位跃升至第9位,前进15位。

《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呈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的20个典型案例,集中展示数字教育的中国实践,提炼出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的五大实践路径。

《报告》面向全球提出数字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具体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前景广阔,科技驱动沉浸式学习渐成现实,面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评价转型,人机复合型教师诞生,数字教育应用新生态蓬勃发展。

《报告》认为,2023年,中国出台了纵深推进、横向联结的政策网络体系,确保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落到实处。

另外,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在大会期间正式上线。来自清华大学等百余所高水平学校的课程通过这一平台“扬帆出海”,走上通往世界舞台之路。

“指数排名并非最终目的,找到各自最适合的数字教育发展路径才是关键所在。中国数字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必将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借鉴。通过GDEI评价,共同构建一个互鉴、可比、相互促进的国际教育新生态。”中国教科院院长李永智强调。

中国数字教育正从3C走向3I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客量达到25亿人次,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教育数字化的蓬勃之势以及取得的新进展,为世界数字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怀进鹏指出,当前,中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即将进入第3年,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突出应用服务导向,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将中国数字教育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平台,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与变革提供有效选择。

首先,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放大服务倍增效能。教育部将纵深推进数字教育试点,选择若干应用急需、条件具备的省、市、县和中西部地区推进国家平台全域全员全过程应用,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试点转示范。

其次,更高质量开发汇聚资源,建强国家平台。教育部将着力扩大资源供给,采取师生自由创造、学校自主建设、政府广泛征集等多种方式,重点增加STEM教育、数字科技、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服务师生,扩大平台资源总供给。

同时,更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社会(AI for Society)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教育部将坚持“数字向善”,加强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研究,科学研判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其负面影响,对侵害人的隐私权益行为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引导智能技术合理应用,让技术进步造福师生。

此外,更高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建设世界数字教育合作平台。围绕一个平台、一场大会、一个联盟、一类期刊、一系列案例,来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

未來教育将是“师—机—生”三元模式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成为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工具。面对人工智能,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指出,要趋利避害,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拥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的新机会和挑战。

“我们坚决不能躺在让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答案、给我们做作业、给我们考试这些上面。要在此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理论和方法,破解工程技术的难题,这才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郑庆华直言。

目前,高校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学科模型已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郑庆华介绍,在同济大学,每天要录制几百门甚至上千门课程,用来分析老师每门课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大模型分析学生在图书馆下载了什么内容、阅读了什么资料,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便于教师精准辅导。在学业评价方面,过去只能通过一张卷子来评测,现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找到优点与短板。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为解决教育个性化问题提供一种很好的可能性。未来几年,教育评价方式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跃升。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手段、方法、效率、质量,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在虚拟环境下顺畅地进行,但绝不能替代真人教育。郑庆华称:“该动手的还要动手、该互动的还要互动、该一块娱乐的还要一块娱乐,否则人和人就变成了机器跟机器的交流。这同教育的初心是不相吻合的。”

郑庆华认为,未来的教育将形成“师—机—生三元模式”,机器与教师、学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国,需要解决好人对人、人对机、机对人的三类教育。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人对机器的教育,即训练机器,使机器遵从人类认知,实现价值观对齐。

“我们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向善,解决好人机共融问题,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过程,朝着人类设定的价值方向去前进。”郑庆华表示。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答数字
数读人工智能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