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2024-05-22王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专业评价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H2306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妍(1989—),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摘           要]  針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问题展开探讨,从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等概念入手,结合当前专业课程教育效果以及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实际课程建设问题,包括培养目标模糊、素质培养不足、课程设置随意、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实践训练效果不佳五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明确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路径以及实际建设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通过明确教育目标,加强情感态度引导,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效果,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教育行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113-0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改革和创新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焦点。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国民的整体素质。高校作为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其课程建设的优化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为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提供有力支持。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推动高校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课程改革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小学教育专业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学生的成长铺平道路。小学教育专业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习惯培养和品德教育,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1]。学生在此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素养。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主要担任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管理人员等职位。

(二)专业课程建设

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建设,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具体来说,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的建设包括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等。第二,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如引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包括教学课件、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可以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保障,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第五,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专业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质量发展理念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其高质量发展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确立核心理念、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紧迫任务。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培养,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优秀品格为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上,要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此外,应积极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一直以来备受重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2]。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脱节、课程设置的单一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培养目标模糊,操作性低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设定过于模糊,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使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降低,也让教师和学生难以根据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将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培养目标的模糊性体现在对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规定不明确。这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其次,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导致教学评价标准的不明确。在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教师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也无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监控的缺失,进一步降低课程实施的效果。最后,培养目标的模糊性还表现在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规划上。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毕业生需要明确的职业规划指导自己的发展。然而,模糊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感到迷茫,影响他们提前做好职业准备和规划。

(二)情感态度关注不足,素质培养缺陷

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关键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情感态度的关注,很容易使教育过程变得僵化和冷漠,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态度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情感态度,很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对情感态度的关注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随意,缺乏规范性

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使得教学过程难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学校并未进行明确规划,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意愿和学科特点来设定。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许多课程设置过于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在课程评价方面,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四)理论实践脱节,偏重理论教育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较为严重,过分侧重理论教育。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面对实际教学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教学场景相结合,从而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而且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此外,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而忽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的重要性,这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五)实践训练流于表面,能效难以发挥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实践训练过于表面化也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实践训练的形式过于单一,多数情况下仅限于短期实习或模拟教学。这种形式的实践训练虽然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实际教育教学的现状,但难以真正满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需求。因此,这种表面化的实践训练无法让学生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能力[4]。其次,学生难以在实际教学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表面化的实践训练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锻炼平台和机会。最后,對学生实践训练的指导与评价较为浅显,难以针对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估。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一)明确教育目标,确保目标可行性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应先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保障教育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教育目标应涵盖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以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首先,专业知识是专业教育的基石。高校应以培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核心,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专业知识。其次,实践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实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次,情感态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高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最后,道德品质是为人师表之本。高校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师德,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做好准备。通过制定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能够实现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指导,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二)关注情感态度,深化素质教育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深化素质教育,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情感态度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并以此为导向,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同时,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上,还表现在他们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和资源,以此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未来小学教育工作,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最后,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磨炼意志。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团队合作、挫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情感态度,提升综合素质。

(三)调整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规范性

好的课程体系应该是规范的、完整的,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教育。基于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调整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突出专业特点,强化课程的针对性,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同时,关注学生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等课程。其次,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一方面,优化课程内容,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加强课程品牌建设,提升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模块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改进课程评价,构建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开展动态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评价的公平性。此外,还需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四)优化课程结构,融合理论与实践

优化课程结构,有助于提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小学教学工作中[5]。一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调整课程比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平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重,同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场景,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提高课程系统性,强化课程间的衔接,对此,需要针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展开全面梳理,合理安排课程结构,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使之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五)完善实践机制,保障实践课效果

实践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为保障实践课程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需要积极完善实践机制。首先,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例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举办教育教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高校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因此,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进而提高实践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實践中真正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其次,为确保实践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加强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技巧和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最后,高校应与小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小学优秀教师来校授课,分享实际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当下小学对于教师能力素养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加强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关注和引导,深化落实素质教育,同时,需要科学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改进课程评价,并合理调整课程比例,加强对于实践教育的重视,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应积极完善实践教育机制,丰富实践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指导以及评价分析,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相信随着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够实现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输送集能力和素养于一身的优秀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湘兰.新师范建设中师范生师德教育“161”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某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3(6):32-34.

[2]程五霞.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成效: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为例[J].大视野,2022(4):46-52.

[3]陈丹丹.实践取向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路径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72.

[4]王艺润,潘虹,王思雯,等.基于课程满意度调查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教师,2021(2):90-91.

[5]古丽努尔·买买提,阿依努尔·阿不都如苏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J].才智,2019(24):44.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