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课程探索与思考
2024-05-22姜雨涵王天晓
姜雨涵 王天晓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姜雨涵(2001—),女,汉族,山东海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王天晓(197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 “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综合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探索,在对“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在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的现状,探索“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并对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开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微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013-04
“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综合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探索,“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拓展课程实践形式,以实现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
“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隐藏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拓展课程实训形式,实现三者的全面融合。“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对高校培养满足国家需要的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融合既顺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需要,又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通过“专思创融合”,可以创新“立德树人”路径,实现协同育人,从而引领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思创融合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将专业教育、思政元素以及创新创业元素融合在一起,更非传统的教育融合。相反,“专思创融合”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思路,属于一类创新的教学理念。“专思创融合”在专业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突出对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的挖掘,通过转变教学形式及内容,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及学科教学三者有机融合。在大学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以此实现教书及育人的同步进行。明确以“专思创融合”视角优化高校育人模式,则一定要建立基于社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的“专思创一体化”课程体系,同时,基于高校教学需求,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以及跨年级的育人实践合作平台系统,选用个体+团队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文理交叉、艺工相融,促进不同学科实现跨专业与跨年级的渗透,确保育人实现面向创新创业、突出专业教学的同時,全面落实思政教育教学,使“专思创融合”成为高校推进人才培养、强化育人模式建设的新路径。
二、“专思创融合”在高校育人中的渗透思路
(一)基于专业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
对高校各专业教师来讲,基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若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能够有效融合当前的专业教学内容,继而无法完成“专思创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所以,教师要确保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各科专业教学成分的相互协调。教师应挖掘、分析、拆解专业教学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保障专业教学内容的开展,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育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特征。
(二)基于专业教学设计,有效利用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
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事先创设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并在其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教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时,应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任务,并合理分解该任务。教师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在设计专业知识教学任务时,应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教材蕴含的理论知识,并能对其活学活用。教师应结合相关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内容,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水平。其次,教师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阐述并合理分析与挖掘各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使学生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完成对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最后,实现“专思创融合”教育。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自身追求,让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及长远理想,以此对其树立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理想的正确意识,从而在此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习观念。
(三)探索多元教学方式,推动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堂中应多样化、灵活性地运用各类教学模式,在不同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的相关内容。教师应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等,充分挖掘教材内包含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并开展细致分析,进而完成课程思政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另外,要引导学生通过专业来探讨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内容,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面
在“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下,高校开始探索将专业教育、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三者有机融合,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思政元素等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一方面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实验、项目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元素具象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另一方面,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团结协作能力、工匠精神、沟通能力等非技术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例如,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适当地将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进去,改变以往传统的只顾讲授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而是将三者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既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又能深入地理解身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各大高校在“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下,均加大对其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引进具有相关背景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创新创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思政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除此之外,高校也对教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专思创融合”育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动力。
(三)评价体系建设方面
目前,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下逐渐开展学生评价体系改革。许多高校改变以往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向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递进,从单一性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从注重结果评价方式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变。同时,许多高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单单只在乎学生单一的学习成绩,而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评价体系,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例如,在评价一名学生时,通常从三个方面评价,分别是专业知识、思政素养、创新创业能力,这三者组合形成这名学生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虽然许多高校采用新的评价方式,但往往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并没有深入课程体系中去探索和实践,甚至有些教师在评价时也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将其认真对待。此外,高校所指定的新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也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这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客观,同时无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无法保证学生是否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正确的思政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探索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授课对象主要是经济类各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将“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融入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不仅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相关理念和技能,还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本文依据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教材中所包含的章节板块,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将各章节中涉及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列举,如表1。
五、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实施建议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将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建立贯通“课堂教学、技法实训、课程思政、艺术实践、创新创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机会。同时,加深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的合作,共同开创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此外,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育人效果。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建立一支既有课程思政又有双创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增强教师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和较高思政素质的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应在传统的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与拓展。例如,使评价内容综合化,使评价方式多样化,将过程性评价居于评价体系的主要地位。同时,高校可以引入项目或实践评价,通过将学生参加的思政项目、实践活动等纳入评价体系,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发展思政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此外,高校也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中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高校应根据最新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改变,定期对评价体系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总之,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以上举措,使学生的思政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六、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实施保障
(一)创新理念先行,巩固“专思创融合”教育
通过全新的理念促进高校各专业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融合的可行方案。首先,专业教师对于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的重要性要有正确认识,积极肩负强化“专思创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正确梳理学科教学与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之间的联系,通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等观念规划教育教学事项,全面引导學生建立正确的思政理念与创新创业观念。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研讨教学话题并坚定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以清晰的创新创业思想为导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与人生观,巩固并强化“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教育成果。
(二)统筹教学规划,加强资源管理使用
大学各专业教学必然要涉及各类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因此“专思创融合”既要体现课程思政的作用,也要突出创新创业元素的融入。“专思创融合”教学不能仅依赖教师主动挖掘与应用相关资源,还应有效统筹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学的设计,科学运用各项教学资源,记录并共享优质的“专思创融合”教学宝贵经验。学校应由党委宣传部引导,创建课程“专思创融合”教学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为“专思创融合”奠定扎实的资源基础。
(三)完善教学手段,增强“专思创融合”
“专思创融合”教育既要依赖专业课堂教育,又要重视实践操作。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专思创融合”建设的主体,同时突出各类实训基地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教师应科学配置教学内容及实施时间,全面结合教学内容资源,主动创新教学手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寻求专业教学融合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的切入点,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同步接受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开展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教学时,应有效挖掘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的内在联系点,并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设计教学手段,强化“专思创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确保高校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茜.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入路径探究[J].爱人,2023(5):31-33.
[2]翁世洲,王超,朱俊.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化教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7):323-326.
[3]杜一鸣,张玲.“专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4):60-63.
[4]肖斌,金清华,邵葵阳.基于“专思创”三元融合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师,2023(21):108-110.
[5]熊健,刘向君.基于“专思创融合”理念的“岩石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3(15):93-96.
[6]赵学问,倪小真,赵一丹,等.岭南建筑文化与土建类概论课“专思创”教育融合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2,7(23):157-159.
[7]陈美玲.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楚雄師范学院学报,2022,37(5):118-12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