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人文、科技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5-22陈吉庆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科技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实践育人法治化常态化研究”(L22BZZ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吉庆(1977—),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           要]  探讨高等院校人文、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重要性。通过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人文、科技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人文;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037-04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提出的。相对其他类型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点多、面广、线长,正处于从规模向内涵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用人文、科技双重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是实现职业院校数字治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前置性工程,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新时代教育供给水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高等院校人文、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讨其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不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高等院校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另一些高等院校则过于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无法跟上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步伐;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有些高等院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和科技素养的提升,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不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人文、科技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实践情况

高等院校人文、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科技与人文日益交融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过去,高等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单纯的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高等院校人文、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科学技术,还包括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

2.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备科技与人文双重背景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就业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这种培养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人文、科技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會的进步做出贡献。

4.推动教育改革。人文、科技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这种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二)实践情况与问题归纳

尽管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与科技的融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重专业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高等院校的课程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缺乏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类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往往缺乏灵活性,过分强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使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资源不足,课程内容陈旧。一些高等院校的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的科技与人文课程。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专业技能至上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强调学生在学术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专业技能至上的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及合理性。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这种观念认为,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教育应该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然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人文素质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它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具备人文素质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三、人文、科技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学校的政策支持

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二)优化课程设置

建构“文理渗透,立体交叉,融合媒体”的课程体系,整合院、系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和科技的交叉学科课程,如文化科技、艺术科技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养。同时,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的课证融合

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结合。根据学生自身特长、优势,协同合作教学、培训,学生之间职责分工明确,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培训过程中,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培训的融合创新。下图是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例,对接“1+X”技能等级标准,融“三位一体”确定教学目标。

(四)加强师资培训,组建校企融合、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着重适应高等院校文理兼修、文理相融合的师资队伍需求,在教师培养、管理、评价等方面将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因素对待。同时,企业专家进课堂,设置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五)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基于烙印理论与SMART目标管理原则的增值评价方式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将科技与人文素养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以引导学生重视科技与人文的学习。增值评价设计是基于烙印理论对教学目标的可评可测,教学评价重视评估综合能力、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创造性地觉察问题和问题处理的情况。通过学习平台、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的学习数据及实训效果对学生进行增值评价。

(六)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教育、科技的协同发展

学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并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和技术引入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竞争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提供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实践能力,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七)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校可以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个平台可以包括学术会议、研讨会、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旨在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的研究合作。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思想,从而推动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科交叉,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平台,让师生能够自由探索不同的学科领域,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此外,还可以设立跨学科的课程和学分要求,鼓励学生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举办人文、科技讲座,邀请优秀的学者和专家进行演讲和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其对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理解。讲座内容可以涵盖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了解科技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邀请科技行业的专家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在現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再次,加强校园科技创新实践。学校应加强校园科技创新实践,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会,让学者能够通过实践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应用领域,同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可以设立实验室、创新中心等设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实践和创新。还可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后,学校应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让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需求,促进其产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成果。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展实习、实践和研究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科技的应用场景。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高等院校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学校也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提高社会对这种模式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四、人文、科技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人文、科技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人文讲座等,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的理解。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

(二)创建立体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产教融合、赛教融合、科研反哺、创新驱动,践行“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实践教学理念。强调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多学科大跨度交叉,将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知识融入专业课教学、人文社科知识结构中去,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整合的新理念,使学生确立全新的价值观。设计创新课程,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效率,校企合作的双方一起开发课程,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贯穿1+X考试标准,以工作项目为主线,构建理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同步课堂

线上利用创新的混合式教学平台,线下结合校企合作的工作手册式教材设计,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模式,建立由教室到实训室、由课内到课外、由基础到进阶、由进阶到创新、由学校到企业、由学习到生产、由虚拟到真实的全方位多维立体化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氛围更加贴近,实现无缝对接。

(四)深挖课堂科技元素,深化学生对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中,对于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置,充分融入科技元素,使学生对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个人理想、职业精神有深入的思考及认识。

科技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入:首先,人文精神与科技观念的融合。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文化传承,而科技观念则注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二者相融合,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在科技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身份认同,而现代科技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代科技的革命性,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最后,艺术创意与科技创新的互动。艺术创意和科技创新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带来巨大的创造力。艺术创意可以借助科技创新的手段实现艺术的创新和表现,而科技创新也可以从艺术创意中汲取灵感和动力。在科技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五)营造校园人文、科技环境

学校为师生提供相应的设施和环境,让师生能够在自由、包容、创新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交流。建设科技图书馆、人文艺术馆等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场所。此外,还可以举办科技艺术展览、文化節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科技氛围,培养人文、科技素养。通过教育和学习,让教师具备扎实的人文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其对科技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可以开设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历史、哲学、艺术等,并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学科的辅修或双学位课程,同时开展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科技社会的认知与责任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与科技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燕飞.基于教师情绪劳动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J].才智,2023(36):129-132.

[2]吴丹峰.“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机制探索[J].才智,2023(36):17-20.

[3]刘雪婷,徐雪.融合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高校思政教育[J].才智,2023(36):49-52.

[4]陈国栋,李阳,王纪忠,等.基于“大思政”新形势下涉农高校“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园艺,2023,46(24):170-172,175.

[5]战丽阳,金煜凯.网络思政视阙下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及发展:以“长春大学学生工作部”微信公众号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6):116-120.

[6]陈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园,2024,17(1):4-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科技
人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人文绍兴
科技在线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