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再思考

2024-05-22郑传兴王丽鑫林建华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劳动

郑传兴 王丽鑫 林建华

[摘 要]人的起源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从科学视角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从哲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吸收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类起源问题做出了哲学回答,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科学命题。要深刻理解该命题就需要回到恩格斯的原文语境中去深思,通过研究“何为劳动”“劳动如何创造人”来打消质疑,探讨“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哲学意义,进一步维护该命题的科学性。

[關键词]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历史唯物主义;人类起源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转变为人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恩格斯首先纠正了政治经济学家的说法,提出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和自然界。其次,又进一步引申出劳动的更深层的意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对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创造性地将哲学领域中的劳动概念应用到人类学领域,打破了自然科学的学科界限,将实证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相结合,使我们对人本身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但该命题长期以来受到了许多争议,迄今仍未有止息之势。对该命题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部分学者认为这一命题存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二是部分学者认为这一命题违背了现代科学。为了打消这些质疑,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回到恩格斯原文中重新审视这一命题。

一、何为劳动

在探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之前,需要准确界定劳动的概念。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在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人类学的一般定义,劳动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这一定义把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分,在人类范围内对劳动范围进行限定,认为劳动是人类具有目的性、意识性以及能动性的特有活动,这是对劳动狭义上的理解。这一概念并未把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活动纳入劳动范围,因此对劳动的认识缺乏全面性。而我们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时,应该跳出狭义的界限范围,充分考虑猿转变成人的动物式的本能“劳动”。

猿转变成人的动物式的本能“劳动”既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也区别于人类有意识的能动的劳动,是一种被动下的主动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和后天经验积累的结果。正如恩格斯在文中所说:“我们的祖先在从猿转变到人的好几十万年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使自己的手适应于一些动作,这些动作在开始时只能是非常简单的。[2]”在猿向人的转变初期,无法摆脱生物规律的影响,并盲目地受到自然法则支配,因此,生物规律与自然法则在人类由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随着手脚分化,直立行走的确立,双手的解放,才有了从事其他活动的可能性,特别是“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条件”,这都是通过“劳动”促成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3]”过渡期间的生物使用自然工具的活动就是在本能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适应方式,它从偶然到经常,成为“惯例”,甚至“必然”,从而发生局部的质变,人的自觉能动性开始萌发,此时自然物的使用不再是正在形成的人辅助性的活动,而成为赖以生存的手段。因此,过渡时期的“劳动”是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动物本能活动使得动物只能在自然界中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伟大转变,实现了两种根本对立质态的转变。过渡时期的劳动也区别于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真正劳动”,是人的劳动的初级形态,是在整个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它促进总的量变,并为猿转变成人这个根本质变创造条件。劳动贯穿于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这一发展体现在工具的使用上,从没有工具使用发展到人工可以制作简单的工具再发展到复杂的、高级的工具,最后发展为高度精密的工具。这也就证实恩格斯所说的劳动本身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了。因此,环节性和过渡性就成了“劳动”的规定的显著特征。广义上“劳动”的概念,便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流动性的概念,一种人与其周围自然或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方式。“劳动”是人与其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是贯穿于所有人的存在规定之中或作为其基础的东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本质的规定。那么有些学者将劳动概念中的某一规定加以固化,并将其视为终极的规定,因此,他们认为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有逻辑错误,而通过对广义上“劳动”的概念的总结,部分学者对于恩格斯这一命题的质疑便不能成立了。

二、劳动如何创造人

近代自然科学经过不断地发展,关于人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拉马克在1809年指出人是从猿类演化而来的;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了进化论,进一步确定了人由猿转化而成。进化论学家们解决了“人由何而来”的问题,肯定了猿是人类的祖先,但是他们并未解决猿如何转化为人的问题。虽然他们也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人类起源的外在因素,但是他们始终未找到有关人类起源真正的核心动因。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创造性的命题,指明了劳动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具体地考察了“人如何而来”。

首先,最初的“劳动”促使了猿手的自由。恩格斯指出,人是由分化产生的,经过漫长岁月的努力,手脚分化,渐渐直立行走,这便“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4]”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逐渐使自己的手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从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些动作被深刻在基因之中,遗传并积累下来。手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通过劳动生成的产物。劳动的作用促进了手的变化,手的变化又促进了劳动的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又必然引起身体其他结构和机能的相应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口部器官的发展。猿类祖先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

处。[5]”“劳动”促使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因此,以往单调简单的信息交流已经满足不了这种协作关系,要求更准确、更精细的信息交流方式出现,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彼此之间已经到达了有些什么必须说出来的地步了。于是原来笨拙的喉头、舌头等口部器官开始迸发出一个个响亮的音节。语言便产生了。语言的产生又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的发展。“劳动”和语言一起又成为猿脑向人脑转变的最主要推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繁多的自然事物,大脑获取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而且语言的发展促进了“祖先”之间进行准确的信息交流,这些交流又不断刺激着大脑,让大脑不断地被使用,从而促使着大脑不断进化,逐渐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影响着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的发展,推动着大脑不断完善,脑的发展又迫切要求其他感觉器官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这时便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并且拥有了思维意识这一人类所拥有的核心特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真正的劳动”出现了,推动了新的因素——“社会”的产生。最初“劳动”作为一种必然的生存手段而存在,那时的“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而随着“劳动”的不断发展成了人类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在劳动过程中,各种劳动关系也在人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之间形成了,并构建出了社会结构。“劳动”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也促使着农业、手工业、商业在打猎和畜牧之后产生,并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产生,法律和政治也随着国家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二种质疑是认为这一命题背离了现代科学。而深入探究了人是如何而来的过程后,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野中理解这一命题。“人”最开始是一无所有的存在物,随之“人”开始“劳动”以及存在着对于世界的探索性,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让“人”逐渐拥有了专属规定性。这一过程也可以称为“人”“学着”成为“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在“劳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显然是一种获得性遗传过程。而现代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并不能完全否认获得性遗传存在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现代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但是无论如何,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转变为人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劳动在猿转变成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哲学意义

恩格斯通过考察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一般性“劳动”,跳出了狭义“劳动”的界定范围,前瞻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并进一步论证了其科学性,产生了深远的哲学意义。

首先,这一命题深刻地批判了自然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同,而自然化人类的社会历史,就是把人所处的自然条件或者人的生物本能当作人类社会的本质。恩格斯在文中说明人在劳动中产生,又在劳动中获得了发展,阐明了人和动物的差别,人是如何离开自然界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然主义历史观是片面的,它只强调客观的自然条件对于人的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忘记了人也作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这种自然主义历史观不仅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还夸大了客观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而唯心主义历史观割裂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过分地夸大人的意识的作用,忽视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而意识是在劳动促进了人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命题实现了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自然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彻底性的批判。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在这一命题的论证中实现了统一。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6]”这句话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是在客观世界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在社会中生产必要物质资料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史观也把现实的人作为基础来进行理论研究,只有将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或前提,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同时,现实的人的出现也是人类历史的起点。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又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在从猿转变成人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最初的“劳动”促使了猿手的自由,到语言的产生,再到人脑的形成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意义的人。人类历史也随着人的出现而开始发展。恩格斯的这一命题论证了劳动是从自然界向社会过渡的开端,促使了现实的人的出现,因此也就实现了两个起点的统一。

结束语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恩格斯提出这一命题的核心目的。因此,恩格斯通过研究猿转化现实的人的过程,探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真正的关键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科学论述,不仅回答了人类起源的基本问题,弥补了人类历史研究对于从猿到人这一时期的历史空缺,还进一步发现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论述了“劳动”在现实的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必然性的作用,论证了人对自然界的主动的作用和意义,实现了人和自然界的主体和客体之分,推动了对人本质的理解,开创了对人认识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作者簡介:郑传兴(1998— ),男,汉族,河北威县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王丽鑫(1997— ),女,汉族,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指导教师:林建华(1965— ),男,汉族,黑龙江肇东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