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缘由与路径研究
2024-05-22张照生贺艳花
张照生 贺艳花
[摘 要]比较文学学科实行跨学科教学,缘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比较文学学科本身的跨学科性质。研讨与实施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學对于厘清比较文学学科的特质、价值与教学均有裨益。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更改以及各个板块教学方式变更等七方面来实施。本文以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板块中文本案例《鲁迅与尼采哲学关系》的教授,作为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案例。
[关键词]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摩罗诗力说》;尼采哲学
一、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缘由与价值
推行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是原有学科划分局限于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已然不适应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张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成为学科建设的新方向,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变成各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势。二是作为一个19世纪才诞生的学科,比较文学最初就含有跨学科的内在要求。率先提出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坚持的影响研究,需要历史性地追索一个作家在他国的传播情形,或探究一个国家的文学如何受到别国文学影响,为此,研究者们应该掌握多门外语,熟谙翻译学、流传学、媒介学等知识。经由20世纪美国学派的批判与拓展,比较文学变得越发开放,辨别文学与绘画、音乐、哲学、宗教、科学之异同也变为比较文学的重要课题。自此之后,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变为比较文学的必然要求。
然而,目前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与教学总结和展望三个方面,并无论文专门研究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价值与开展途径。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对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具体教学都有重要意义。它首先有益于厘清比较文学学科属性,鲜明地彰显出比较文学的宏观视域与跨学科性质。对比较文学的常见苛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每一学科皆要文学比较,为何还要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并非文学比较,而是跨国别的文学比较,而且探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虽然后者也涉及其他文学学科,但将之作为一个主要课题还是比较文学所独有。其次,它可以更明确地体现比较文学的学科价值。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多是教授特定文学知识,不益于学生拓展视域,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层关联,引用其他学科知识。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人文学科视域理解文学,比较文学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学科之间的异同,发掘哲学与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文学在历史中的传播、文学作品对现代心理学的启发,由此进一步辨明文学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文学与各人文学科的错综复杂关系。再次,它可以更清晰地讲解比较文学各板块。比较文学中的流传学、媒介学、主题学、形象学等板块与一般文学学科中的相关板块并不同,它们是指跨国别或跨文化之下的文学流传、文学传播媒介、主题变迁与异国形象。它们含有历史学、媒介学、翻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
二、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实施路径
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主要从七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将跨学科教学确立为比较文学教学的理念与基本方法。先前比较文学教学只是在界定比较文学、讲述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时提及或应用跨学科,本论文则提议在比较文学的所有教学中贯穿跨学科教学,所有的教学板块中都应用跨学科教学,将跨学科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与价值相关联。二是在比较文学流传学中应用跨学科教学。以历史学方法与实证哲学教导学生查询具体的典籍、传记作品与版本,以考证作品在他国的流传、作家对异国作家的影响,促使学生在比较文学学习中保有历史与实证意识。三是在比较文学媒介学中应用跨学科教学。以外语学科的翻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学文本在译介中,因为不同语言、文化与表达而发生的变动,以及创造式、个性化翻译等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翻译者的意图、时代与政治因素。以新闻学科的媒介学理论指导学生发现媒介对文学传播、改编的影响。四是在比较文学主题学中应用跨学科教学。以历史追溯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观察文学在不同国度的传播与演变,用文化学的研究指导学生探察主题变异的原因,以及不同民族处理同一主题的表达形式。五是在文学与艺术比较板块中应用跨学科教学。将文学放在绘画、音乐、舞蹈与电影等艺术学科之中,导引学生寻觅文学与艺术关联,又引导他们在同一主题或同一风格下的不同艺术表现中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由此促成学生理解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门类对表达的影响和文学的特性。六是在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比较中应用跨学科教学。分别从哲学、历史、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与文学间的关联入手,指引学生知晓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同源,在当代同属与自然学科相对的人文学科,但又因各自的学科目的、表达方式与原则而存有较大差异。七是在文学与科学比较板块中应用跨学科教学。从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等自然学科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入手,教导学生了解文学与科学之间的渊源、互相借鉴与相互促进,教导学生发掘文学文本中的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等科学元素。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着手,引导学生察觉现代科学如何催生新的文学形式,部分文学又如何反思与质询现代科学思维和理论。
三、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案例枚举
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板块是比较文学中可以明确体现跨学科性质,且必须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板块,所以在本文中以该板块跨学科教学作为比较文学跨学科教学的案例。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板块主要研讨文学与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互动影响,如作家对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其他人文学科对文学的浸染,文学对其他人文学科的影响,以及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差异等。但这里需要注意探究对象仍是跨国别的。下面以《鲁迅与尼采哲学——从<摩罗诗力说>谈起》作为该板块教学的文本
案例。
1907年,鲁迅写下《摩罗诗力说》一文。他解释摩罗出自天竺,本来被称为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裴伦,故而,摩罗即一般而言的撒旦,裴伦即拜伦,摩罗诗力说也即探究撒旦派诗歌学说。拜伦、雪莱与济慈三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因为他们不屑墨守其时贵族礼仪与守旧道德,而敢于大力批判不合时宜、扼杀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与保守派诗人,也因此被时人称为撒旦派或恶魔派。但在该文的开头,鲁迅是直接采用尼采原文作为引言:“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尼佉。[2]”尼佉即尼采,这段文字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鲁迅其后在文中也频频引用尼采原话来论证。
鲁迅的尼采情结可追溯至他留学日本(1902-1906)期间,尼采思想在日本学界盛行。鲁迅曾回忆道,当时在东京容易购得德国名著,价钱便宜,鲁迅并没有购买多少德国书籍,但唯独长年在书橱中留存《察拉斯忒拉如是说》(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1920年左右,他采用白话文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篇也即书的序言翻译出来,刊发在期刊《新潮》第二卷第五期上。其实,鲁迅之前就试图翻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曾模拟《庄子》或《列子》,以深奥的文言文翻译该书序言的前三段,但可能有感艰涩而未发表出来。他之后也心心念念此书,为此在1935年嘱托翻译家徐梵澄将书的四卷全部翻译出来,定了书名,交付郑振铎出版,还为译本撰写了序言。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开篇援引尼采话语是要点明写作此文的主旨,旧的源泉已消耗殆尽,需要寻得新的源泉。鲁迅所言的旧的源泉是指旧文明,更确切来说是指古中国文明已经不合时宜,要为其时中国寻觅新思想源泉。他在文中提到最初享誉历史、开文明风气之嫌的许多古国,已然名存实亡或已然消失。而何处有新源泉、新生命力?鲁迅提到尼采青睐野人,以为他身上有新力。尼采1872年著述《悲剧的诞生》,提到古希腊人在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中狂欢迷醉,也由此消除文明与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攫取狂野生命力量与意志。他是从叔本华学说中承继了意志思想,但有别于后者要泯灭意志力,他则要人恢复与张扬强劲的生命意志。对尼采而言,强劲的生命意志才是人之为人的关键,他大力批驳基督教正因为它否定与抑制人的生命意志。鲁迅赞成与接受尼采的生命意志学说,他还以历史发展证实该学说。鲁迅表示文明皆孕育于野蛮中,野人的外形之下都内含文明之花蕾、发展之动能和希望。古代皆是以蛮野为外在花朵,文明是为内在果实。但是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则会出现暮气,犹如死海一般失去生命力与前进之力。而古代中国或其时中国正有衰老症状,尽管保有悠久历史与辉煌文明,却停滞不前。古代思想无力更改其时国家现状,为此,鲁迅提出应该向他国寻得新观念,新观念与旧思想之区别是前者可以振奋、推动人们,而撒旦诗派正有撼动人们精神、去除暮气与促进民族奋勇向上之力。
是以,《摩罗诗力说》虽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但实则从历史与国家命运出发并致力于优化国家与人民的风貌,要以文学创制与思想之改变,将人从不思进取和长久停滞的思想文化与观念中解放出来,不断激扬每个人与整个民族的生命活力。而他之所以选择“野蛮”的、具有破坏力的撒旦诗派,与坚信“野蛮”诗作可以构成其时国人的新动能,是基于尼采的生命意志哲学。事实是《摩罗诗力说》一文的内核即是强有力的生命意志与进取的生命态度。鲁迅批判古国与历史的思路,与尼采攻击基督教的理路相同,他们也都坚持人或民族的死寂源于某种文化对生命意志的消弭,也为此需要重获生命活力之物。1930年,鲁迅回顾自己与《语丝》的关系时曾提及自己每当彷徨时,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挤出批判旧时代的“炸药”[3]。
然而,鲁迅后来则较少言到尼采,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拿来主义》中更是直言:“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4]”此时鲁迅显然是对尼采颇有微词,对后者过于主观、乐观乃至偏激的哲学主张有所质疑。个人张扬的意志,难以彻底地改变时局,甚而伤害与毁灭自己。对尼采认识的变更与鲁迅思想的变化不可分。早年鲁迅因为青年人的激情,亟盼采用尼采意志学说唤醒众人,为国家民族探寻良策。但因为年岁的渐增、革命活动的接连失败、思考与认知的加深,鲁迅逐步反思起先前学说。
实际上,在撰写《摩罗诗力说》的同年(1907年),鲁迅还写了《文化偏至论》一文,以西方文化的演变指出变革时常产生偏激这一弊端。他提出文明皆从旧事物中演化而来,又对后者矫正、抗争而易产生偏执。欧洲就发生这一状况,因为激烈驳斥先前道德而出现孤立于世人与虚无思想。西方激进思想包括尼采思想,故而,鲁迅之后特别提及尼采假借察罗图斯德罗(Zarathustra)(即查拉图斯特拉)之言说,自己思考太深而失却伙伴,再回头看国家社会是斑斓多彩。“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聊可望者,独苗裔耳。此其深思遐瞩,见近世文明之伪与偏,又无望于今之人,不得已而念来叶者也。”
结束语
总之,东方作家鲁迅曾经深受西方哲学家尼采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者学说作为思想指引与救国救民的良方,但又因自己的思考与处境更变而对之重思甚或批判。鲁迅对尼采哲学接受、吸收、应用与反思,清晰地印证出跨国别下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关系。
当今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变迁的时代,数字化媒体、人工智能与ChatGPT等新科技手段的涌现不仅震惊着世人,也不断地挑战着传统知识与学科划分。文学教学与研究是否还可以像新批评家们或学院派那般,止步于文本分析、形式与结构解析?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一般的语言修辞、风格、人物与情节研判,ChatGPT完全能够胜任,而且要比一般学生完成得更好。那么,在此形势下,借用更多学科知识,在更宽广的视域中反观、教授与研究文学,则更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曾繁亭,张照生.“个人”与“革命”的变奏:西方浪漫主义中国百年传播省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6):91-98.
[2]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佚名.鲁迅全集.第四卷,三閑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鲁迅.鲁迅全集 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作者简介:张照生(1990—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理论。
贺艳花(1992— ),女,汉族,江西萍乡人,湖南理工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2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比较文学课程跨学科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B06);“高等数学课程多元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2B18);202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内存在主义文学学术史研究(1980-2020)”(项目编号:23JD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