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实意蕴

2024-05-22李彤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马克思认为由于异化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而实践则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桥梁,共产主义能够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导下,我国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工业的迅速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速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利用,资本家们追求高额利润也导致了生产引发的大量污染,加速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产生,传统自然观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对过去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自然观进行了批评、改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1]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对过去的自然观进行了扬弃,对黑格尔消极的辩证法进行了肯定,对黑格尔静止的自然观、辩证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形上学进行了批评,从而确立了一种新的唯物的正确自然观。

首先,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客观性、唯心性的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自然的创造者,是自然的推动者,自然只是从“绝对精神”中衍生而出,“绝对精神”是首要的,自然就是“绝对精神”本身的外在表现。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主体,把“绝对精神”的本质看作是人的本质,人类永远不可能代表他自己,他只可能代表他的精神。

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认为的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这一命题,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是从自然中形成的,离开了自然,人就不会存在,这一点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人无法脱离自然界。人依赖自然界而存在,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在于人的历史性。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生产,改造自然界,创造新的事物,从而形成历史,抽象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其次,马克思改造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观。费尔巴哈自然观的直观性在于,他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割裂开来,事实上没有超越旧唯物主义的立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彼此是完全脱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批判到:“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费尔巴哈所主张的“纯自然”,其实已经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人类能够在实践中对自然进行改造,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这是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自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哲学再思考和整合,以实践的原则贯穿始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物质观点进行了继承,对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自然观有了一定的扬弃,打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他的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合二为一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连结方式,[2]人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终走向。[3]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研究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关键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在这些生产创造的过程中,人又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因此,实践把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是人的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必须来自于自然,没有自然所提供的物质材料,人的社会就无法生存;相反,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在不断影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實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结方式。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其新自然观理论的关键,阐述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类历史活动以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影响。实践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统一的形式,又能够从中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一种属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属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也把生活、实践看作是现实人共同创造的结果。”离开了实践,人类就无法持续存在和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得以实现。

最后,要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就必须实现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和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遭到重创。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把我们变的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至于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的时候才是我们的。”马克思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完全脱离这种矛盾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合一。[4]马克思的自然观反对“自然”与“历史”的对立关系,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促进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成了和解,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这就给生态文明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就会进入一个“人化自然”的终极理想状态。因此,只有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协同发展,才能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5]

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现实意蕴

马克思在自然观中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主张要改变这种对立,实现人与自然达成和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致力于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思想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能洞察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来调整。当前,中国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它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概念,并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生态发展”这一概念,并对“生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生态生产力。当前我国生态面临着资源短缺提出的,也意味着党和人民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领导人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都要进行绿色发展,因此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建立起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持续关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们应该倡导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经济上的满足和美丽的环境为前提的,而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人类的生存环境放在了第一位,将重点放在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增强人民的福利上,从而成为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二)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到“二十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表明“生态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十八大”之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的制订与修订,以及对领导干部生态问责制度的实施,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案还落实在三个方面,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这是与“山、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相一致的。首先,全方位生态化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种生态实践。在经济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政治方面,要把制度建立好,在文化方面,要大力培养生态文化,在社会方面,要坚持生态扶贫。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其它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全地域生态化从整体角度出发,以生态环境各要素为基础,以推进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与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第三,全过程的生态化是将生态化融入“四化”建设,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生态化与“四化”相融合,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以商共享的原则,不仅建立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还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具有科学、系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这对于中国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一切社会形式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基础,并按照人的需要加以改造”,这句话从整体上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变换过程,说明人类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三种基本矛盾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社会政治矛盾。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解决这些矛盾。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社会政治矛盾,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这一点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社会政治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活动既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直接作用的结果,也不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是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反映。”其实质是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并通過实践活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生产”定义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并使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客观过程。”这一观点从认识论和价值论角度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既有人类自身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变换,又有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形成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把这一观点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王文兵.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镜鉴我国生态文明之路[J].人民论坛,2020(10).

[2]贾子贤.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9(8).

[3]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王海彦.马克思生态观的逻辑蕴涵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经贸导刊,2019(12).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本质(项目编号KYCX23_2883)】

(作者简介:李彤,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