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4-05-22杨冬梅
【摘要】本文以丽江为例,总结近几年丽江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提炼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并对丽江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新的路径。
【关键词】丽江|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经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农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战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同时也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工作的关键发展期。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第七次人口普查境内共有汉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藏族等47个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区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近年来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时期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丽江民族团结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工作目标,形成推进格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丽江各级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工作目标,形成了乡村振兴和民族工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台了《丽江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丽江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试点方案》《丽江市农业现代化三年实施方案》等多份文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要求、任务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通过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赋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二)以农业特色产业促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自脱贫攻坚结束以来,丽江市坚持绿色引领,深入推进农业現代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产业帮扶资金的投入,坚持以三产带一产促二产,结合丽江的立体气候和资源禀赋,聚焦重点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丽江下辖的宁蒗、华坪、玉龙等等的“一县一业”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提升。[3]农村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带来了农民增收,也让民族地区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政策带来的变化,实践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三)推动民族地区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丽江是云南省唯一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城市,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结合丽江作为知名旅游城市的优势,近年来丽江不断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以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为依托,打造乡村文化旅游路线。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乡村旅游小型度假综合体,带动了理念创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也拓展了各族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流范围,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促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四)加强生态恢复治理,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保障各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丽江持续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治理,抓好面山造林绿化和岸线复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强化湿地保护恢复,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完成泸沽湖、程海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的划定,严格生态保护核心区、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的管控。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强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产业实现良好的生态化运行。一系列的生态建设举措,引导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也保障了各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二、经验和启示
通过多年努力,丽江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路径探索中结合国家政策和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丽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扛起了抓民族工作的主体责任,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民族工作的开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体制过程中,聚焦“党建+”助力乡村建设。树立了一批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中的典型案例。如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在支部带领下,玉湖村先后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
(二)以示范工程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和民族工作“双融双促”发展
丽江市依托云南省委、省政府、省民族宗教委等部门对打造各类示范项目的要求,建成了一批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建点,拓展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这一系列的示范工程建设,虽由不同部门牵头建设,但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发展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在强化示范引领民族团结的同时也不断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双融双促”强化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三)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效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丽江市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整合内外资源,拓展渠道,集多方能量,形成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一是,加强沪滇帮扶协作,引杨浦所能解丽江所需。与上海结对帮扶以来,有效推动东西部合作,形成了东西部共同助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合作交流模式,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联系和深入交流。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实现建设资金“多渠道引水”。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包括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奖补资金,各级民族宗教专项资金,沪滇协作项目扶持资金,专债,信贷融资,专项债券项目资金,村集体经济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依托规划整合资源,合力推动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5]三是,借助地方发展优势,创新投资模式,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引企业资源加大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力度。
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丽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丽江融入新发展格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把特色产业作为重点来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开发走质量化之路,突出农产品的吸引力,以其绿色、品牌、特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加大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力度,依托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农村改革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丽江融入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并不是丽江内部的提升和建设,面对优势,推动丽江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将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面对短板,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丽江在发展中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有利于推动丽江与其他地区协同发展,打牢开展民族工作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闭,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二)提升丽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基础
乡村振兴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要认识到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会自然而然的带来民族团结,要围绕共同体这一主线抓发展。这之中,培养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干部和群众,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是关键。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核心,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和考评,纳入农村教育和宣传中,重视对农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教育,吸引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合作社带头人、技术能手等农村各类人才共同推进丽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水平。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要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广泛共识,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三)大力传播现代化理念和行动方式,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文化建设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振兴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传播现代化理念和行动方式,引导各族群众在精神文化和思想观念上也向现代化迈进。一方面在农村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着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質。激励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丰富精神文明生活,持续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文明成果的共享。另一方面,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在农耕文化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发掘丽江本土乡村特色,塑造乡村风貌,推进乡村文明风尚,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四)坚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族地区的金山银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资源和天然优势。丽江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从整体认识保护生态与富民、生态安全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一方面需要继续提升污染防治质效,重点加强金沙江、玉龙雪山、老君山等领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农村绿色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托。农村人居环境关系农村现代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止污染向农村延续的同时也加强了环保理念的深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
(五)加强组织建设,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开展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政府各部门要明确关于乡村民族事务的职责和分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搭好协商议事的平台,畅通渠道,提升基层组织自治水平。以“法治”营造良好的乡村治理环境,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加强乡村道德建设,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乡村风气,而且还能增强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升民族工作的效率。
(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6]。改善民生,努力建设与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仍然是丽江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着力点。丽江公共服务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面对补短板的压力,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一方面,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另一方面,精准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优先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补短板”要采取更明显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制定支持政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的红利。[7]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也是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丽江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需要立足地方实际,稳步推进,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北京:新华社,2023-01-02.
[3]丽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丽江市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2022年8月.
[4]中国共产党丽江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N].丽江日报,2023-08-22.
[5]丽江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丽江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报告》,2023年7月.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7]丽江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丽江市2023年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工作要点,2023年5月.
【基金项目:丽江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LJMZ202105); 丽江市哲社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jsk202319)】
(作者简介:杨冬梅,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