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工作实践与创新发展
2024-05-22李振奋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各项事业的推进中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到今天的体育强国,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适合社会发展的体育工作路线;同时始终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党的体育事业发展中,成为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体育工作脉络,分析在开展体育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实践与创新发展,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贯彻群众路线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体育工作实践|创新发展
体育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生,塑造人的健康体魄,亦对人的心智进行有效的磨炼;另外,体育具有联系群众、教育教化、精神傳递、价值引领等多种重要功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苦难光辉的一百年,体育工作在不同时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党在贯彻体育路线方针时均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
一、体育工作的历史发展
体育作为党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与国家整体发展具有一致性,以下按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梳理党在体育工作实践中的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工作实践
重视体育发展早就存在于早期中共领导人思想中,如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就指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之后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体育运动曾一度高涨,一度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并通过此种方式宣扬党的主张。在延安时期,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除了政府机构组织外,还有各种自发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及团体。在此种氛围下,群众高涨的参与热情促进体育运动一度蓬勃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于对军事战略服务的需要,体育工作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毛泽东在1937年8月在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动员起来”。[1]体育运动成为党宣传自己主张和路线的一种重要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如火如荼,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这其中红色体育运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体育工作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经济社会疲惫不堪,医疗、生活水平落后;当时人均寿命预期值为35周岁,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为改变人民羸弱的身体状况,迫于当时国家贫穷落后的条件限制,加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可行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手段。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人民的体质健康与体育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发展构建了整体格局。在这个大方向的引领下,体育运动成为当时成本最低的保持人民健康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基本功能,不断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健康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体育工作实践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整体布局的推进,体育事业也进行了改革,更加突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如邓小平指出:“现在看来,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2]体育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进入21世纪,我国综合国力步上新的台阶,各项事业均稳步推进,体育事业以更加多样化和更丰富的形态展开。江泽民同志对中国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重视竞技体育的同时,突出全民健身的概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将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统筹发展,进一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观,把中国的体育事业带上了新高度。
二、新时代体育工作实践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有关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更加突出体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体育工作的认识。
(一)强调体育梦与强国梦紧密相连
新时代的体育被赋予更多的功能,与整个经济社会以及民生事业紧密相连,体育强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之一,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建设一个竞技体育水平强、全民体育参与程度高、体育文化繁荣的体育强国,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晰了体育强国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体育改革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基本走向有着高度内在关联性。
(二)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深度融合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体育运动对增进国民健康的好处,呼吁人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新时代,在体育工作上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体育发展观,将人民健康置于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推动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将“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指导思想。这对改善人民的健康和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育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相得益彰,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5]体育是人民创造、人民实践、人民推动、人民享有的事业,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幸福的事业,需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体育改革紧紧围绕着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把体育作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体育工作实践中,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的获得感、满意度来衡量体育工作成果,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来发展体育事业,着力解决了区域间、城乡间体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坚持在体育改革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体育强国的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体育工作实践的启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自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重要性,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推动体育工作实践过程中,我们党以丰富的形式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理念,推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后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坚持体育工作始终为时代发展服务
党在各个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对体育工作采取不同的做法,呈现出与当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征。在体育工作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并且推动各项事业的开展。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体育运动,能更好地锻炼军队的身体和增强后备队伍,增强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斗志;将体育口号融入到抗日战争当中,能够在根据地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体育队伍中来,便于宣传我们党的思想,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卫生医疗、生活饮食等方面的落后,党面临的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体育运动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最可行且成本最低的一种基本途径。[6]如今处于新时代,通过体育运动为整个社会展示出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向社会传递强大的积极能量,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可以说,从体育工作实践来看,我们党始终把体育运动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充分发挥体育服务社会的作用。
(二)坚持体育工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在促进体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体育工作的核心。如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观,在当时社会生产落后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提高人民体质的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人民,极大凸显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与重视。而继毛泽东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性为体育思想的核心。进入新世纪,人民群众成为体育工作中的高频词,体育重点是围绕人民的身体健康展开,进一步扩大了体育运动的覆盖面,全民体育的推广更加彰顯体育的人民性。虽然社会在发展,理论也在不断进行更新,但是关于人民性、人民全面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工作实践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的体育思想以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式展开,并将其贯彻于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的建设中,体育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工作一直围绕人民主体性展开的,体育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关于体育的各项改革成果,最终目的是与人民群众共享。
(三)坚持对体育工作路线的有序传承
从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体育工作看,对于体育工作一直是给予非常重视,深刻地把握体育运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认识到体育工作对统一思想、统一战线,营造良好的平等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工作作为团结人民力量、提升身体素质、展现精神面貌一项重要工作,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人民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党的历任领导人及领导集体在思想行动上是一致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创新。如以上提出的,在党的任何一个时期,体育的作用首先是要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任务提供帮助,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另外,我们党在体育工作上,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在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人民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能贯彻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一代的干,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
总之,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在体育工作中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但无论在任何时期,我们党开展体育工作都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我国的体育发展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人民为主体,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体育的功效;体育只有服务于人民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我国体育今天能发展壮大,得益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努力探索,得益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体育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的思想。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演词 在一九三七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N].新中华报,1937-08-02.
[2]伍绍祖.学习邓小平理论做好体育工作[J].体育文史.1997(02):5-8.
[3]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17-08-28.
[4]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崔乐泉.中国共产党体育实践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2):120.
[7]赵富学.论习近平新时代体育强国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5):8-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重点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课题号:ZH2021080401)协作共同体子课题“体育强国背景下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GY222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振奋,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