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05-21刘霞
耕耘者振兴计划·重庆市潼南区乡村治理骨干专题培训班
高素质农民过去又称为新型职业农民,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高素质农民培育相关内容,其目的在于培育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农民,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进而确保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重庆市潼南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市级决策部署,近年来在农民培训模式创新、跟踪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与四川、浙江等周边省份的一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举措,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农民培训、持续壮大农业农村产业人才队伍提供参考。
一、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扎实有效、亮点突出
1.稳步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持续壮大。近年来,潼南区根据《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重庆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年)》等文件精神,以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等为契机,以发展蔬菜、柠檬、油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围绕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内容需求,积极组织全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手、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学习培训,自2013 年以来,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800 余期,培训4.5 万余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06 万名,申报发明专利100 余项,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2021 年5 月19 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胡永万一行调研潼南高素质农民学员基地
2.积极搭建,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增多。截至2023 年,潼南区先后评选认定农民教育培训公益机构1 家,先后创办了包括蔬菜种植、粮油种植、柠檬种植、水产养殖等7 类田间学校21 所、实训基地16个,拥有共享师资80 余名、农民核心学员300 余名,为搭建潼南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对接各类农科院、 研究院、农业高校等科研院所,争取科研技能人才智力,为农民解决问题、传授经验、指导生产。比如,潼南率先从农科院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高校教授中聘任32 名“产业村支书(主任)”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指导,有力带动“一镇一园”、集体经济等快速发展。
3.成效明显,高素质农民培训得到肯定。提升素质、壮大队伍、创先争优、对标赶超是潼南区农广校的服务宗旨,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和区农广校的共同努力下,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在质量提升、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打造了一批先进典型学员和培训基地。潼南区中药材产业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共享农民田间学校之一;刘霞老师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宣介活动中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称号;学员中,朱席武、欧敏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杨华荣获“全国20 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黄锐、陈伟荣膺“全国农业技术能手”,滕文强等3 人入选“重庆英才”。
4.示范引领,高素质农民成为发展主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已成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活跃在田间地头、加工车间等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如“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重庆市潼南区春兰山地蔬菜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陈春兰,发展种植山地蔬菜3200 余亩,探索出了一年两季蔬菜种植模式:夏季种植南瓜、西瓜,冬季种植豌豆尖、榨菜,产品主要销往重庆、浙江、四川等地,产值约1025 万元,常年可提供180 人务工,辐射带动周边200 余户农民发展种植山地蔬菜1500 余亩,帮助农户年人均增加收入5000 元。再如潼南区新胜青竹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龚羿嘉,于2022 年参加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返乡创业发展罗盘山贡米种植150 亩,年产值135 万元;种植罗盘山生姜135 亩,年产值425 万;养殖罗盘山黑猪456 头,年产值278 万元;带动周边农民150 户参与产业发展,每户增加年收入2.5 万元。他们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为民使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了高素质农民培训成功的先进典型。
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到共享农场参观交流学习
二、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体系不够健全,投入有待增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是一项巨大工程,受政策、资金、农民知识结构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据了解,政策方面,目前潼南区内乃至周边区县暂未制定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相关政策,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支持、鼓励、保障方面支撑不够;加之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双重影响,各级财政收支紧张,全年度投入到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经费不足,培训任务又有限,不能覆盖到所有有意愿培训的农民,有的还要排队等候,进而制约高素质农民培训各项工作开展。
2.专职机构有限,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潼南区辖3 个街道20 个镇,乡村常住人口约20 万人,目前只有潼南区农广校一个高素质农民培训专业机构。潼南区农广校现有专职教师9 人。从年龄上看,老龄化问题凸显,46 岁以上人员占67%。从学历情况看,高层次人才少,硕士研究生仅1 人,占11%,大学本科(含函授本科)3 人,占33%,大专及以下5 人,占56%。从职称结构上看,有高级职称的占比低,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仅3 人,占33%,有中级职称的5 人,占56%,初级职称及以下的1 人,占11%,师资力量整体较弱。
潼南区2024 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班
3.农民外出较多,学员组织困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剩余劳动者多为老、弱、妇、孺。以潼南区米心镇吉家村为例,全村总人口2600 余人,居家人口仅400 余人,年龄多在60 岁及以上,年龄普遍偏大,加上文化水平偏低(拥有初中及以上文化人口的占比约为30%)、学习意愿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参训条件要求,导致培训学员组织难。
4.创新创业较少,示范带动不够。尽管全区高素质农民队伍在逐年壮大,但由于缺乏有力的配套政策扶持,以至于高素质农民普遍以家庭农场式的种养业经营为主,领办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极少,占比不到高素质农民队伍的百分之一,导致其在示范带动方面作用不够凸显;加上过去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缺乏深入分析,跟踪问效、主动服务和引领打造方面做得不足,以至于高素质农民队伍“头雁”效应发挥不够好。
三、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的对策
1.建立保障体系,多措并举培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要坚信高素质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对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有信心和决心,以法律、政策等形式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训,鼓励市、区县、乡镇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培训方面,优化培育设计。针对培训任务及经费下达较晚情况,借鉴外省经验,可制定“先训后补”政策,充分利用上半年农闲时间,开展综合素养及技术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民培训积极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配齐软硬件等基础设施,打造课堂与田间、线上与线下等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扶持方面,积极探索制定土地承包或流转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农业保险补贴,简化办理程序等,吸引、支持高素质农民自主创业;管理和激励方面,分级分类建立人才台账,构建体制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素质农民纳入市管、区(县)管专家等各类人才计划申报和管理范围。
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增强师资力量。应结合实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凝聚培训力量。一是提升机构规格,增加编制数量。对区县现有农广校进行提档升级,定人定编定职能,进一步增加编制数量,用好用活编制资源,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二是增设职能机构,补齐培训短板。乡镇应对口上级农广校业务指导部门设立机构,明确相应经费,配备师资人员,完善教学设施,保障办学条件。三是优化整合资源,凝聚教学力量。高素质农民培训涉及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方方面面,教育、医疗等不能各自为战,应以地方农广校牵头,师院、职院、技校等配合举办,充分整合师资队伍、教学场地、科研平台等资源,进一步充实培训力量。
3.完善教育方式,提升培训效果。要扎实开展训前需求调研,深入分析农民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培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培训;要加强培训案例资源收集,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资源数据库,围绕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员赴实地观摩学习;要探索大数据、新媒体等平台的运用,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App、抖音、微信、QQ 等为媒介,以短视频制作、现场直播等方式多维度、多形式开展线上培训学习。同时,用好当前各类农业期刊、报纸等电子或纸质媒体,定期向农民推送,注重农技推广等知识的宣传普及,扩大培训覆盖面。
2020 年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经营型水产专业培训班
4.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招生力度。高素质农民培训与九年义务教育有所不同,培育对象的学习能力、职业特点等具有明显特殊性,因此,应因人施策,准确引导。加快制定支持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农民工返乡务农、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引导人员回流,为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储备人才。其次,要灵活设置培训时间,抢抓重要节假日契机或非农忙时节,以返乡留乡人员为重点,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招生宣传力度,鼓励、支持和吸引返乡人员积极参与学习。要适当放宽参训条件或取消招生类型限制,将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工作且有参训意愿的剩余从业劳动者纳入培训范围,扩大高素质农民培训招生覆盖面,进而解决学员组织难问题。
5.强化跟踪问效,注重发挥作用。要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跟踪服务队伍,进一步做好高素质农民的跟踪服务工作,与高素质农民构建长期、相对固定的联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跟踪服务,通过实地走访或电话、网络指导,了解高素质农民的学习和生产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资金、政策等问题,指导高素质农民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制订适合自己的农业生产计划,切实让高素质农民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逐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塑造模范标杆,提高高素质农民影响力,激发高素质农民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头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