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

2024-05-21张翔宇郭海峰

中国医学创新 2024年7期
关键词:五运六气

张翔宇 郭海峰

【摘要】 五运六气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宋金元时期蓬勃发展。其中为代表的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他们所处时代前后相距不到300年,学术观点却寒热温凉,各有所宜。本文从金元四大家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的客观和其各自对运气理论阐发的主观两大角度挖掘,研究发现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寒热温凉的不同,均与各自所值“六气大司天”特点相契合;金元四大家皆推崇五运六气理论及运气思维下六气与人体经络脏腑气化密切联系的六经气化学说。本文探讨运气学说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以冀对五运六气与各家学说研究提供一点浅见。

【关键词】 五运六气 金元四大家 六气大司天 六经气化 各家学说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and Academic Thoughts of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in Jin-Yuan Dynasty/ZHANG Xiangyu, GUO Haife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7): -150

[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is firstly presented in Huangdi Neijing, thriving in Song-Jin-Yuan period. Liu Wansu, Zhang Congzheng, Li Gao and Zhu Zhenheng who are the representative physicians in Song-Jin-Yuan dynasty have been well known by later generations as the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in Jin-Yuan dynasty. They lived in a time less than 300 years apart, but their academic views are cold and hot, and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x Qi Da Si Tian" of the four great scholars of Jin-Yuan dynasties and their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theory, th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not only all their academic thoughts bias in cold and hot correspond to “six Qi Da Si Tian”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living times, but also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in Jin-Yuan dynasty all advocated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transform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six Qi and Qi movement of Zangfu-organ and meridian system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based on thinking of Yunqi.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theory and academic thoughts of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in Jin-Yuan dynasty so as to provide any perspectives to the research on various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Key words]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Four eminent physicians in Jin-Yuan dynasty Six Qi Da Si Tian Six-meridian Qi transformation Various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7.033

《淮南子·氾论训》言“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顾植山认为,学术流派最终要完成其历史使命——融入主流学术中去[1]。任应秋[2]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论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亦认为医家论病之法各有所宜,皆活人无数。为进一步探求各家学术流派之间的异中之同,以下试从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去分析,以期打开五运六气的奥秘之门。

1 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与各自所处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客观上相合

“六氣司天”是五运六气岁气逐年变化的规律,“六气大司天”是在《黄帝内经》“六气司天”的基础上以“六十年为一大气”的岁气变化规律。“六气大司天”理论源于运气七篇之经旨,由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而初见端倪,经明代王肯堂结合邵雍易理之学进一步发明,至清代王丙、陆懋修得以完善和呈现。

1.1 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

1.1.1 明代医家费启泰首次建构 费启泰为明末清初医家,主攻痘科。用药力纠前人之偏而专寒凉。他首次提出以60年为基本单元的“大运”概念,就是六气大司天。费氏基于“大运”理论对宋金元医家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的学术观点进行分析,如其《救偏琐言·卷二》“尝稽东垣一以保脾为主,河涧一以滋阴为重,子和一以荡涤为先,皆能表表于世……要知大运之使然,非三氏之偏辟也[3]”。费氏言明李东垣之固护脾胃,刘完素之滋阴清热,张子和之荡涤攻邪,三家治法虽相异,但却皆能彰于后世,实为医家各自所值“大运”—六气大司天的不同,而非医家立法之偏,明确肯定了六气大司天对金元医家学术观点客观上的影响。

1.1.2 明代医家王肯堂发明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三元运气论》中云“天地定位,寒暑递嬗,大为一元,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4]”为基于北宋理学、易学大家邵雍《皇极经世书》“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的元会运世理论所论述。除此之外,后文所述“间尝考之往古,验之当今之务,而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人之血气与天同度[4]”中,王氏考究古代历代医家之法并验之于当世后,提出了“天道六十年一小变”的概说,将六气大司天理论进一步阐释发明。不仅如此,王氏还认为人之血气与天地的运行变化规律同步,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中医学理念。

1.1.3 清代医家王丙首次完善 清代医家王丙宗《黄帝内经》六气司天经旨,将六气大司天理论进一步完善。如其在《伤寒论附余》中言“今宗斯训,扩而大之,以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六十年为一大气。五运六气迭乘,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形成了目前认识的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的六气大司天理论[5]。

1.1.4 清代医家陆懋修列大司天三元甲子表 清代医家陆懋修乃王丙之曾孙,他以王丙大司天理论为基,又参考明代薛方山的《甲子会纪》,和清代陈榕门的《甲子纪元》,在其《世补斋医书卷一·附:大司天三元甲子考》中将起自黄帝八年的第一甲子至第七十七甲子的大司天三元甲子表完整地呈现出来。此外,陆氏在其《世补斋医书》中列“六气大司天”上下篇专论,详论包括金元四大家在内的各医家治病之法皆与各医家所值大司天背景特点相契合,如“公言如此,遂以知古人之用寒用温,即各随其所值之大司天以为治[5]”。由此看来,历代中医各家寒热温凉治法之相异,从大司天的角度去观看,便有如高屋建瓴、拨云见日一般。

1.2 金元四医家各自所处大司天背景与其学术理论之间关系

刘完素(生卒1110-1200),34岁之前所处大司天背景为第64甲子下元(1084-1143年)火风行令,35岁至90岁所处为第65甲子上元(1144-1203年)燥火用事,刘氏所值大司天背景特点与其重视火热病机的学术观点相契合。

张从正(生卒1156-1228),48岁之前值第65甲子上元(1144-1203年)燥火用事;48岁至72岁值第66甲子中元(1204-1263年)寒湿行令。张氏虽未师从刘完素,但实际上为之私淑。其用药侧重寒凉攻下,与其主要所值大司天背景特点燥火行令相契合。

李杲(生卒1180-1251),24岁之前值第65甲子上元(1144-1203年)燥火用事;25岁至71岁值第66甲子中元(1204-1263)寒湿行令。李东垣22岁时(即公元1202年)在济源任职,时值第65甲子上元燥火用事,时年四月济源“大头天行”时疫流行,东垣“独测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创制活人无数的普济消毒饮,其立法处方特点亦与当年所值大司天背景——燥金司天,君火在泉,燥火行令相契合。况当年时疫的流行,更与运气化疫理论密切相关。李杲24岁至71岁所处大司天背景特点为第66甲子中元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湿行令,与其“温补脾胃”之说相契合。由此可见,虽后世称东垣为“补土派”,只是东垣的学术观点多论及补土,并不代表其专执一说,他创制普济消毒饮就是在观察燥火之气对人体影响的基础上,运用寒凉之法的例证。

朱震亨(生卒1281-1358),其43岁之前时值第67甲子下元(1264-1323年)风火行令,43岁之后所值为第68甲子上元(1324-1383年)火燥用事,所值大司天背景特点正与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相契合。

1.3 六气大司天以传统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奠基

陆懋修用大司天来解释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寒热相异。陆氏认为刘完素申明仲景用寒之治,因其所值大司天为燥火;东垣以脾胃立论,专事升阳,因其大司天所值为寒湿;丹溪以知母、黄柏治肾之相火,因其所值大司天为火燥。由此可知,医家学术观点虽寒热温凉,相移甚远,实则皆符合了各自所值大司天特点。北京中医药大学天人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刘晓燕[6]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主体;注重“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医学认识宇宙和生命最独具特色之处。“天人合一”是古人认识生命、宇宙的生命观和宇宙观。因此,六气大司天是建立在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时空观基础上的运气理论。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及在以气为本一元生成论始发下的医学体系范型[7]。

2 金元四大家对运气理论的运用与六经气化学说

五运六气在历代医家精研之下,其与中医学主要学术流派思想的关联吸引着医家去探索其中奥妙,现代诸多医家亦认为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与五运六气理论密切相关,如潘相学等[8]认为李杲的运气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且东垣以仲景芍药甘草汤来解读运气应用之妙;田合禄[9]认为东垣对“脏气法时”思想的运用,就是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五運六气理论;于峥等[10]认为张从正以六气为纲而立汗、吐、下三法及诸病治法,是本《内经》之旨而辨析病症本源分而论治。张婕等[11]认为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撮《内经》之要,发展《内经》运气病机之理论。以下分别从金元四大家各自学术著作中探析他们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及对六经气化理论的探讨。

2.1 刘完素对运气理论的运用

2.1.1 将《内经》所列病机归为五运、六气主病 刘完素力倡运气理论,其《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提到“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12]”。刘氏明确提出了将病气归于五运六气气化的气化思维模式,则病机可明。他以散见于《素问》及王太仆注的二百七十七字气机、病症立象,以象言法,“遂以此物立象,详论天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将《内经》所列病机归为五运、六气主病。并用运气理论解释发病病机,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12]”,刘氏言春分为初之气风木与二之气君火相交接之时,故而春分后风木多挟君火相搏,旋风遂起,就是运用运气理论来解释春病多发眩晕的病机。

2.1.2 以天之六气应于人之十二经络、脏腑,提出经络脏腑气化学说 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中,刘氏勘俗工“脾为中州而当温者[12]”之误,将六气应于人之十二经络、脏腑,提出了经络脏腑气化学说,如“所以寒、暑、燥、湿、风、火之六气,应于十二经络、脏腑也[12]”。刘氏认为天有六气,人气应天,人之经络、脏腑亦有与之相应的六气之化。在治法上,“以其本化,则能补之;相反之者,则能泄之[12]”为刘氏提出的重要的脏腑气化补泻论。如其言脾胃属土,其气本湿,若湿气自甚,则为积饮痞隔肿满之病,治法当以药燥去其湿,这是泻脾胃土之本湿;若病燥热太甚,则为脾胃土湿之气衰,当以寒润之药润其燥,即“补阴泻阳,除热润燥[12]”,而土湿之气得其平,此乃补脾土之本湿。由此可见,刘氏明确肯定了天之六气与人之经络脏腑相应的六经气化学说,并提出了气化学说思维下的脏腑气化补泻之法。

2.2 张从正对运气理论的运用

提出单纯的口眼?斜症为外感六气为病,而非脏腑内伤所致。在《儒门事亲卷二·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辨十八》中,张子和勘俗工多将口眼?斜证当作中风之中脏腑,而从脏腑论治之误,即“眼?斜者,俗工多与中风掉眩證一概治之[13]”。张氏认为俗工之误,误在“盖知窍而不知经,知经而不知气故也[13]”,他认为论病既要知窍与脏腑的关系,也要清楚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同时还要明白经络感受的是何气,强调气化学说的重要性。并独树一帜地提出单纯的口眼?斜当属病在经络而非在脏腑,应当从经络辨证而非脏腑辨证。如其言“故肝窍目,目为肝之外候…俗工止知目病归之肝…岂知目之内眦,上、下二网,足太阳及足阳明起于此…故七窍有病,不可独归之五脏,当归之六阳经也[13]”张氏的观点与临床实际相符合,如现代临床上颅外病变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其病机当为邪犯脉络,而非邪中脏腑。

在病机上,张氏论及口眼?斜的病机为外感六气为患,如“及为病者,天之六气也。六气者何?风、暑、燥、湿、火、寒是也[13]”。具体感受的为六气中的何气,从本篇后文的论述中可以考究,多为风、寒、热之气。如张氏言“而况风者甲乙木也,口眼阳明,皆为胃土。风偏贼之,此口目之所以僻也[13]”言风气属木,口眼为阳明胃经循行之处,故而风气偏贼属土的阳明口眼;此外,其在阐明口眼?斜的具体病机时,认为“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剂,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故也[13]”,寒主收引凝滞,经筋感寒则急引颊移口,故而口眼?斜,文中言“热”者,非为中热,乃中寒之后,另一侧未感受寒邪的经络阳气不得宣发通行,郁而发热,故不可径用辛热;又如其记录治疗此证的一医案中言一齿壮气充之人,属风火交胜,认为此证又可由风火交胜为患。由此可知,其一,张子和认为的单纯的口眼?斜症,当属现代中医学中的中风中经络,属病在经络,与中风中脏腑是有显著区别的,且病因多为人体经络外感六气当中的风、寒、火之气。其二,张氏认为单纯的口眼?斜症为外感六气所致,为天之六气与人之经络相应气化而产生的影响,亦属六经气化学说的范畴。

2.3 李杲对运气理论的运用

2.3.1 重视外感六淫,将六淫外感易伤脏之因归于六气各与其相应脏气“同气相求” 观东垣之说,内伤多论及饮食失节、劳役过度,然而外感则列六淫为患,可见东垣亦重视运气思维指导下的外感六淫致病之说。《脉诀指掌·辨六淫外伤六经受病于人迎说》言“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天之寒暑燥湿风火中伤于人[14]”,东垣认为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为察外感六淫伤人为病的关键。此外,本篇亦言,“考寻《经》义,皆言风善伤肝,自少阳胆经而入;热善伤心…凡此,皆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之理[14]”,东垣认为六气各与相应的脏气同气为先决条件,才有六淫伤脏各有所易感的结果。如风气善伤肝,实为风气与厥阴风木之气同气;热气善伤心,为热气与少阴心之气同气,余气皆然。由此可见,东垣认为天之六气与人之脏气相应,故而六淫中伤于人之脏气则各有所易感,亦崇六经气化学说。

2.3.2 考究《内经》三阴三阳之脉至,完善三阴三阳主令气至脉象 在《脉诀指掌·〈素问〉六气主令气至脉》中,东垣考究《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六气之胜其脉至,明确阐明了六气主令之脉至及病脉,如“前岁,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至,其脉弦[14]”,言厥阴风木主令至,其脉当端直以长。而厥阴风木主令至之病脉,则为脉实强、脉微、脉不直长、不当其位而脉弦、当其位而脉非弦,即脉“沉短而散”为其病脉;又如“春分至四月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至,其脉钩[14]”,少阴君火主令至,其脉当来盛去衰,如偃带钩。少阴君火主令至之病脉,则为脉来衰去盛、脉去来皆盛、脉来去皆不胜、脉不如偃带钩、不当其位而脉钩、当其位而脉非钩。余四气各主令气至脉象及病脉象亦皆然。

2.4 朱震亨对运气理论的运用

2.4.1 将众疾之作、所属病机归于五运六气 《丹溪心法·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中言“是故疾病之生,不胜其众,要其所属,不出乎五运六气而已”[15]。可见丹溪极力推崇运气病机理论。朱氏以“故天地上下,各有风、热、火、湿、燥、寒之六气,其斡旋运动乎两间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运[15]”独树一帜的运气模式来阐述运气机制。他认为天上地下各有六气,斡旋运动其中的为五运,并言“人生其中,脏腑气穴亦与天地相为流通[15]”来阐明人体时时刻刻与天地之运气相互沟通的运气与人体之间的联系,认为众疾所属病机是六气和五运通过人体脏腑气穴与人体相互作用而发病,着重强调了五运和六气在人体发病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本篇中段列举了病属于五运者和病属于六气者之象亦宗刘完素之述,并于治法中言“为汗、吐、下,投其所当投,寒、热、温、凉,用其所当用[15]”中可看出,丹溪虽擅滋阴清火之法,但同时尤倡子和之汗、吐、下之攻邪之论,寒、热、温、凉之法,亦当各随其病机而用。朱氏并非泥于一法而排斥其他学说,反而认为其所当投则投之,其所当用则用之,如此中正思想诚乃理学君子之风范。

2.4.2 将五色与五脉相合而参,并归之于六气主步、藏府 《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中言“夫五脉者,天之真”“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及“原夫道之一气,判而为阴阳,散而为五行,而人之所禀皆备焉”[15]。丹溪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人之所禀道之一气,故人亦皆有阴阳、五行。人之五脉乃应于天之真气,人之五色乃应于五行,合于四时。天人合一的传统中医学理念乃古代医家之共识。不仅如此,丹溪在本篇中引《素问·五脏生成篇》“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之论,将五色与五脉相合而参,并归之于六气主步、藏府,如“左颊者,肝之部,以合左手关位,肝胆之分,应于风木,为初之气;颜为心之部,以合于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分,应于君火,为二之气……至于相火,为三之气,应于右手,命门、三焦之分也[15]”。由此阐述运气与人体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中医学思想理念。由此朱氏亦倡六气与人之脏腑相应的六经气化学说。

关于六经氣化学说,宋陈无择(陈言[1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言,“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明确了人身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天人合一关系。清代倡六经气化医家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言“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以运气阐释伤寒论六经[17]。当代诸多医家亦倡运气思维下的六经气化学说,如王慧峰[18]提出“人之六气即三阴三阳之气本于天之六气”的六经气化学说;黄德彬等[19]从伤寒传经日数的描述论证了六经实质与运气七篇大论有密切的关系;童增华等[20]通过六经病与标本中气的关系,揭示六经病的实质与气化学说紧密相连;顾植山[21]认为“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亦推六经气化学说,并认为“厘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六经辨证的理论,评估六经辨证的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将六经气化应用于临床者亦不少见[22-25]。由此,六经气化学说作为研究六经实质而言,不可视其为旁门。从金元四大家对运气理论的运用可以探知,天之六气对人之六经影响的六经气化学说皆为四位医家所推崇。

3 结论与展望

金元时期的医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顾植山认为“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阐发出来以后,到了李东垣所处的金元时期,对于理解人体内的气化就有了一个新的层次”[1]。从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刘完素以天之六气,应于人之十二经络、脏腑,并提出与之相应的脏腑气化补泻方法,推六经气化学说;张子和的“俗人知窍不知经,知经不知气”之论认为六气可作用人体经络而致病,亦倡六经气化学说;李东垣将六淫外感易伤脏之因归于六气各与其相应脏气同气相求,亦崇六经气化学说;朱丹溪将五色与五脉相合而参,并归之于六气主步与人之藏府,亦尚六经气化学说。

综上所述,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一,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与各自所值六气大司天背景特点相契合,由此可作为理解历代医家寒热温凉之异、补泻攻清等不同学术流派或学术倾向分歧根源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探究;其二,金元四大家皆倡六经气化学说。历代医家如陈无择、黄元御、张志聪等,现代医家如童增华、王慧峰、顾植山等皆崇六经气化学说。因此,金元四大家对六经气化学说的观点可做进一步探究六经气化学说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与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的关系可为进一步探究五运六气与各家学说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老膺荣.顾植山谈“补土派”[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1):52-57.

[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7.

[3]费启泰.救偏琐言(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101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35-636.

[4]陆拯.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16-2617.

[5]陸九芝,傅青主,戴天章.世补斋医书全集[M].秦伯未,林直清校订.台北:五洲出版社,2010:713,28.

[6]刘晓燕.天人医学——《黄帝内经》继承与创新的新视角[J].陕西中医,2021,42(6):683-686.

[7]孟庆云.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的范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1):1-3.

[8]潘相学,余莉芳,李毅平,等.《脾胃论》之五运六气理论浅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4):542-544.

[9]田合禄.《脾胃论》的精髓是五运六气[J].中医临床研究,2014,6(9):122-126.

[10]于峥,杨威,刘寨华.张从正《儒门事亲》五运六气治法述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2):891,895.

[11]张婕,刘晓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六气学术思想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5):844-846.

[12]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84,104.

[13]徐江雁,徐振国.张子和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4-45.

[14]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81,290.

[15]田思胜.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85-86.

[16]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7]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1.

[18]王慧峰.六经气化学说的天人相应观[C]//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49-52.

[19]黄德彬,张沁园.从《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2):164-168.

[20]童增华,程岩.试论标本中气与《伤寒论》的关系(二)[J].青海医学院学报,1985,6(1):60-62.

[21]顾植山.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8):451-454.

[22]孙洁,孟笑男.王居易教授经络诊察法结合六经气化理论治疗原发性头痛经验撷英[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5):152-156.

[23]耿顺金,余荣华,张荣华.六经气化与消渴肾病[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4):54-55.

[24]温兆瑞,刘建,聂广宁,等.杨洪艳基于六经气化学说诊治绝经期综合征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1):2506-2512.

[25]韩宁.以六经气化学说解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探索[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23-11-20) (本文编辑:何玉勤)

猜你喜欢

五运六气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析附子剂量的应用及案例浅析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浅谈庚子年运气特点对于胸痹的影响及其临床用药指导
浅析五运六气客运五步太少相生问题
运气学说临证应用探微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百乐眠治疗“丙申之岁三之气”失眠的体会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辨证论治应用初探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词义解奥(一)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二)——顾植山教授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