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谦:一片赤诚,一身清白

2024-05-21王燕萍

党史文汇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西工作

王燕萍

王谦(1917—2007),山西平定人,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革命战争年代,曾任平定县牺盟会常委,晋冀豫游击纵队第五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四团三营教导员,中共平定(东)县委书记,榆社县委书记,太行区第三、第四地委组织部部长,太行区第四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长治市委书记,太行区委组织部部长。1949年9月起,历任长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处长、副秘书长。1956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省委第二书记。1965年12月至1967年1月,任山西省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关押。1970年恢复工作。1973年5月任山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2月兼任省政协主席、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1年9月调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1985年9月增选为中顾委委员。1986年4月增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为国为民”这条红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回顾和思考我的一生,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者,修身自立,留得一身清白,对得起列祖列宗;二者,为国为民,一片赤诚,昂首阔步去见马、列、毛,无愧色”。

守初心,发动群众结深情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革命战争年代,王谦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战斗,由一个乡村少年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又为兴国富民而殚精竭虑,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主政一方的重要领导。他曾自我总结说:“我在山西对得起老百姓,老百姓也对得起我。因为我坚信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今初衷不改。”

1936年11月21日,王谦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孙竹庭郑重地对他说:“你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要绝对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有被捕的可能,要有宁死不屈、绝不叛党和出卖同志的牺牲精神!”他坚定地回答:“怕死就不参加共产党,头可断而党的利益不能受到任何损害!”此后,每逢入黨纪念日,王谦不管身在何处,都要静坐反思、鞭策自己,反省一年来哪些事情做得对、哪些还得改进。

1938年7月,王谦被任命为中共平东县委书记。那时,他带领工作团到平东县开展工作已有两个月时间。起初没有经费,困难到连张贴布告的纸都没钱买,他便把自己骑的骡子卖了30块大洋,托人去石家庄买来一台油印机和纸张。为节省开支,他还带头每天仅吃两顿玉米面贴饼,忍饥挨饿不知疲倦。由于平东处在对敌斗争前沿,形势险恶,他经常是文件不离身、武器不离手,每晚和衣而眠。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团结带领县委一班人,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辟、巩固、扩大了平东抗日根据地。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了历时半个月的大“扫荡”,使人民群众遭受了惨烈洗劫。时任榆社县委书记的王谦,目睹群众的悲惨遭遇,悲愤而痛心,当即解下腰间皮带,用钢笔在上面写下“报仇雪恨”4个字,发誓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敌人“扫荡”过后,干部群众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王谦扑下身子做工作,一次次到各村召开会议,代表县委进行自我检讨,不厌其烦地给干部群众讲解持久抗战的道理,坚定大家的必胜信念;同时积极地做动员,号召众人化悲痛为力量,想办法共渡难关。经过四五个月的努力,直到次年组织群众顺利完成春耕抢种后,干部群众的情绪才有了好转。半个多世纪后,年逾八旬的王谦对此仍念念不忘,回忆说:“榆社3年是我最有长进的时期之一,在这里我得到了锻炼,我和老百姓相处得很熟、很好,可以说是打成一片,成为一家人了。我夜间走路,通过岗哨,只要我说声是县里的老王,就算是‘通行证了……这绝不是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生死斗争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可见,人民群众在他心中的分量有多么重,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又是多么密切!

1964年至1965年,时任省委第二书记的王谦在太原钢铁公司蹲点了15个月,其中有9个月吃住在太钢。他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访问和面对面谈心等,掌握了太钢干部工人的基本情况,更增进了对一线工人的感情。一次,他到平炉车间了解情况,由于不知道他的身份,一名带班工人问他:“你多大年纪了?”他答:“47岁。”工人说:“你47岁,我30多岁,你大我十几岁,可我看起来比你老多了。我们炼钢工人每天在炉前烤,一年四季汗水像水一样地流,所以一年下来,人的样子就变多了。”王谦感慨地说:“他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使我真正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不易。”由此,他在写给省委《关于知识分子革命化问题》的总结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工农群众:“他们最本质的特征是勤劳勇敢、爱憎分明,具有坚定的革命性,过去是革命的动力,今天是建设的主力。就拿最普通的事来讲,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哪一样不是工农创造出来的?工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呀!”

重实干,调研发展工农业

注重实干、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也伴随了王谦70多年革命生涯的始终,“总的来讲,我这个人务实求真,是一个干实活的人,是一个干事业的人,干农业是这样,干工业也是这样”。他以党的事业为重,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政策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949年9月,王谦受命主政长治。临行前,省委第一副书记赖若愚对他说:“你回长治任地委书记,这个地方是太行和太岳两个战略根据地最核心的地区,减租减息最彻底,土地改革最彻底。土地改革已经完成两年多了,老区农村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老区农村应该走什么道路?采取什么办法?省委实在无暇顾及,就交给你这个任务,你先搞些调查研究,摸索出一条老区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个重任,王谦经过扎实调研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建立更高一级的互助合作形式即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经批准,长治在全省率先办起10个以劳动分红为主,兼顾土地入股分红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经核算,粮食亩产量、社员收入远超上年水平,特别是在同样条件下超过了互助组和单干户,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1956年,王谦从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调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后,分管农业工作。在承担具体工作之余,他投入大量精力搞调研、摸情况。他在晋西北地区调研时看到尽是山坡沟壑,曾指出,“那可真是沟壑纵横,到处都是那个样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亩地能打一斗粮,那就是谢天谢地了”。从北到南把山西“丈量”一遍后,他逐渐认识到:必须改造土壤,改变山西的农业生产条件。他和副省长刘开基等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一套治理土地的基本思路——“种草、种树、保水、修地”,将治理重点放在雁北和晋西北,即“雁北种树、固沙、防风,治碱;吕梁种草、种树,防止水土流失”。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总结积累,他们治理“一座山、一面坡、一条沟、一道梁”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小流域治理先河,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1962年初,在继续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背景下,王谦开始分管工业工作。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农业领域,为尽快掌握全省工业情况,他不仅找来工业系统十几个厅、局单位负责人了解工作,还直接深入到工厂矿山生产一线的工人中调查研究。他用半年多时间走访了全省80多个大小厂矿,有的厂去了还不止一次。他回忆说:“那时候,我一天跑几个厂,大厂两个,小厂好几个。阳泉、西山、大同煤矿我都去过,下到矿井里看工人们怎样采煤。每到一个厂,我都要求人家带上我从生产流程看起,边走边问人家。”实地调研的同时,他自学专业知识,向高校教授、技术人员、老工人等虚心请教,了解每个厂矿的生产流程、产品和各种机器的构造、性能等。在整顿工业企业方面,王谦等人提出要搞“三基工作”(即练基本功,做工艺、政治和管理上的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党、团和工会的工作),使得山西工业经济各门类协调发展,主要产品持续增长。山西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在工业企业中推行“三基工作”的省份。

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调离山西之前,每年春夏时节,王谦总要和省委一班人带领省直机关干部到太原西山植树造林;每年秋末冬初,又要带领广大干部到市郊整修农田。无论植树还是整地,他都带头挥锹实干,从不做样子。

王谦担任中顾委委员期间,每逢参加中顾委会议和列席中央全会,都要提出建设性意见;积极参与机构改革、领导班子调整和各项制度改革的研究工作;深入调研了解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经验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年迈的他写下《思虑》一诗:“仰望蓝天星依旧,低头索思添新愁;年迈力衰去无几,挣扎报国有几秋?”满腔报国之情,跃然纸上。

廉生威,革命忠贞薪火传

“公生明,廉生威”,顾名思义,处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为人廉洁才能树立威信。具有强烈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王谦,就是这样一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一身正气、坚持真理、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为山西的发展振兴竭尽所能贡献力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谦全身心投入到整顿各项工作和恢复国民经济之中。为尽快恢复党的优良作风,他在1977年12月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在毛主席的培育下,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无产阶级的优良作风。这一整套优良作风,是我们无产阶级政权区别于任何政权的显著标志。解放以后,人民群众第一次看到了廉洁的、认真办事的、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同甘共苦的自己的政府。但是,必须看到,这些年来,‘四人帮疯狂地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他们那一套地主资产阶级的极端腐朽没落的思想和作风来侵蚀党的肌体和干部思想。由于‘四人帮的腐蚀,在我们干部中,滋长了脱离群众、弄虚作假、看风使舵、投机取巧等资产阶级恶劣作风。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机关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资产阶级邪风同我们的政权机关的性质是根本不相容的,必须坚决地加以克服和纠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他多次提醒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1979年12月,他在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大声疾呼:“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根绝资产阶级派性,纠正特殊化、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1985年退居二线后,王谦除参加中央会议外,从不参加剪彩会、新闻发布会等社会活动,并表示:“我没有什么分外的想法,我是安安稳稳想做一个老百姓,其他都无所谓。”但由于曾在山西战斗和工作过41个年头,他对山西总有一份牵挂,总想为山西做点事情,于是将目光投向山西的文化建设事业。经他首倡,与李雪峰、董寿平等山西籍老同志推动成立“三晋文化研究会”,以搜集、整理、研究山西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1988年8月16日,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王谦应邀出席并被推为顾问。此后,他关心支持着研究会的工作,为山西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结出累累果实提供了巨大帮助。

王谦与妻子葛植青是平定老乡,志同道合的两人相识相知于太行根据地,并在1943年结为革命伴侣。身处艰苦岁月中的他们,结婚时没有迎娶典礼、没有宴请休假,甚至没有自己的婚房。葛植青早在1937年就参加了革命,长期从事地方党的工作。婚后的她兢兢业业,从县委组织部部长、区委书记、地委妇委书记、妇联主席,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省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处长,却在职位有望更进一步时,受到了丈夫的“阻挠”。王谦回忆说:“她(指妻子葛植青)在省委组织部当干部处处长前后共10年。其间,因工作突出,曾出席过全国科技大会,并被提名为副部长人选。但是在上省委常委会前,我二话没说就把她的名字勾掉了。”葛植青明白丈夫作出如此决定的良苦用心,她毫无怨言地继续认真工作,还默默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夫妻俩育有两子一女,在精心教導下都学有所长、事业有成,但王谦仍不忘告诫子女:“希望你们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要受人恩惠,不要用昧心财物,更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

出身农家的王谦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他穿着朴素,一件外套穿了10多年也舍不得换。饮食上更是简单,每天吃的大多是粉条白菜、面食等家常饭菜。由于工作原因,他和妻子曾分处北京、太原两地生活,为了对独自生活的开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他坚持记生活账,就连寄挂号信的5角钱都记得清清楚楚。当年公房改革时,要求个人出资购买房屋产权,两袖清风的王谦却犯了愁,即使有住房公积金等补贴,他也攒了好多年才凑足房款。

2007年春,他留下遗嘱:“我如得暴病或旧病突发已无治愈可能,即可立即停止一切治疗。万不可使我变成‘活死人,既浪费国家钱财,又使家人痛苦,也让好友费心。”另外还交代,不准给他写《纪念文集》,后事一切从简,墓碑上不写生前职务和业绩,只写“共产党员王谦”即可。哪怕是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结的时刻,他也恪守着共产党人的原则和底线。

王谦辞世后,老战友鲁兮在垂泪写就的诗作《深切怀念王谦同志》中对其生平业绩、政治品格、崇高风范等作了凝练总结:

惊闻仙逝顿生情,又叹群英落一星。

三晋开元存几许,催人岁月奈匆匆。

烽火太行初识卿,英年气壮语生风。

奔腾上党红旗卷,合作花开别样红。

兴晋富民枫叶丹,励精图治壮河山。

倾心发展工农业,八字方针谨又严。

卓识远谋思路新,基层万象调研勤。

典型引路开生面,阡陌青葱岭自春。

胸怀坦荡德声宏,俭朴清廉贯一生。

宁折不弯风骨峻,刚强正直顶天松。

革命忠贞薪火传,坚持信仰献轩辕。

几经风雨情依旧,愈到艰难志愈坚。

三晋人文根柢深,居闲策划励耕耘。

难忘广厦一锤定,瑞彩新声送万村。

一病卧床心已明,坦然谢世自从容。

遗风遗迹垂青史,忍送同龄去远行。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山西工作
我在山西等你
9.山西卷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大美太行在山西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