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
2024-05-21纸月
纸月
提到经历坎坷的艺术家,荷兰画家凡·高定会高居榜单前列。实际上,中国也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式凡·高”的艺术家,他成就颇高,一生的经历却令人唏嘘——他的名字叫徐渭。
打小儿运气就不好
如果开一场“艺术家比参大赛”的话,徐渭无疑是个“种子选手”。
他出生于明朝正德年间一个逐渐没落的大家族。徐渭并不是正房夫人的孩子,而是父亲的小妾所生。在封建家庭中,庶出的孩子本就不受重视,更悲剧的是,小徐渭还没等过百日,父亲便撒手人寰。
徐渭十岁那年,其生母被赶出了家门,他只能跟着与自己毫无感情的兄嫂生活。骨肉分离与寄人篱下,这样的童年有几个人经历过?
但就是这位不招人待见的孩子,却是家中天资最聪颖的一个。徐渭六岁识字,九岁写诗作文,十几岁时便能仿照汉赋大家扬雄的《解嘲》作文章,在当地的绅士文人中小有名气。
在史料记载中,年轻的徐渭有着非凡的才华、悲惨的身世、忧郁的气质、帅气的外貌,并且娶到了一位富家小姐,夫妻相敬如宾……经历如同今天许多古风小说里的男主角!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徐渭家被豪绅无赖霸占了田产,爱妻因病溘然离世。雪上加霜的是,如此有文学才能的徐渭在此期间八次赶考,却八次未能中举。
偏偏不走寻常路
落寞的徐渭开了一家私塾,名为“一枝堂”,勉强糊口度日。这段时间,此前的种种经历和心境也被徐渭付诸笔端。
自小便被视为天才、神童的徐渭,不免养成了孤傲的性格,甚至有点儿狂妄。
当时的文学界,出现了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的“拟古”风气,一时间,人们作诗刻意追求“古范”。
徐渭不以为然,他写了很多诗文,从不对古文句模字拟,而是自由自在地書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他这种无拘无束的文风,很快便被主张抒发“性灵”的公安派诗人接纳,从而极大改变了晚明的诗风。
他的自由和狂放也体现在书法作品上。徐渭擅长狂草,他的草书带有行书的功底,气势磅礴,有时甚至叫人看不懂。
他淋漓大胆的草书笔法,也灵活地用在了画画上。
《牡丹蕉石图》高约120厘米,笔墨挥洒放纵,仅寥寥数笔,芭蕉叶的形态及奇石的凹凸造型便跃然纸上。而在画面的下方,一小丛盛开的牡丹才是整幅画的主题。也许在徐渭看来,牡丹正象征了那个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自己。
徐渭画写意的利落笔法以及他对墨色精妙的掌握,在《墨葡萄图》中体现得更为极致。
葡萄的枝干和叶子以大块墨绘成,浓淡相宜,不呆板,而串串葡萄倒挂其间,晶莹鲜嫩。在画面的上方,徐渭的题诗,可谓他人生的写照: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恰逢其时遇贵人
徐渭是典型的古代文人,精通诗文书画。科举考试虽接连失利,徐渭却没有放弃关心时局,他听说了“庚戌之变”,愤懑不已,挥笔写下《今日歌》,批评奸臣误国。这股不媚权贵的无畏胆气,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这个人叫胡宗宪,是当时东南沿海的戍边名将。
胡宗宪的出现给徐渭的人生带来了光亮。胡宗宪招徐渭为幕僚,更将他当作挚友,无话不谈。在抗倭战事中,徐渭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得以展示,他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深受器重。这段时间,徐渭成家立业,买下了宅院,平日里品茶喝酒,宴请友人,日子过得十分顺遂。
他在这期间写了一篇自传,只不过体裁“特别”了一些,是一篇墓志铭。
《自为墓志铭》回顾了他以往的坎坷经历,也表明了自己独立不羁、不从流俗的态度,字里行间的倔强就像他的泼墨写意画一样洒脱。
令徐渭没想到的是,他的墓志铭远远没能概括他一生的磨难。政局动荡,胡宗宪失势被捕后死于狱中,导致徐渭不但丢了饭碗,更失去了一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朋友。
性格古怪一老头儿
晚年的徐渭愈加穷困潦倒,性格也越来越偏执、古怪。有人登门重金求画,衣食无着的他却一口拒绝;得到乡邻友人微不足道的帮助,他却愿意用珍贵的宇画来报答对方。
徐渭看尽了物是人非,觉得只有笔墨纸砚不会辜负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他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作诗作画。
《十二墨花图》中,雍容的牡丹、清雅的兰草、俊挺的竹子、孤傲的梅花……每一幅都堪称“神作”。
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朝三才子”,但在许多人看来,徐渭的才能远超旁人。徐渭影响了无数后来者,既有诗人袁宏道、陶望龄,又有大臣梅国桢、思想家黄宗羲。在书画领域,清朝画家郑板桥是徐渭的忠实粉丝,近代画家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等人的写意画法,也与徐渭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