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迁移运用
2024-05-21冯柳清田欣欣
冯柳清 田欣欣
摘 要 起、承、转、合可分别迁移运用到议论文的开头、承接、转变和结尾四部分:开头可就景比兴起或由事引起,也可就题直起;承接部分要与开头紧密相联,且需顺接开头的内容和气脉;转变部分要于承接处有所变化,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转变,深化文章论点;结尾收束全文,可点题强调论点或围绕中心论点而拓展、升华。将古诗的起承转合法迁移运用于初中议论文教学中,能为学生写作的谋篇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
关键词 古诗 起承转合 议论文 写作教学 谋篇布局
起承转合是律诗写作的成法。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指出:“律诗要法:起、承、转、合。”傅若金的《诗法正论》记载:“余复问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古诗长律亦以此法求之。”“不特诗也。又不专骚与赋也,凡为文章何莫不由斯道。”范梈主张起承转合之法不限于古诗长律,文学写作都可以学习运用。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1],内容影响形式。文学从某些方面来说,其表达结构、逻辑是共通的,具有可迁移性。因此,古诗中的起承转合法与作文之间具备可迁移的条件。
议论文是中学作文的重要部分。依据、推论、判断这三者是议论的精魂。把这三者都表示于人,次第井然,才是能使人相信的议论。[2]因此,议论文写作要重视谋篇布局。学生习作之初,便注重作文的内容。相较于具体又直观的文章内容,抽象又陌生的文章形式、结构等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有难度。如何使学生快速学会谋篇布局,运用语言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呢?模仿经典是一个方法。朱光潜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学习一门艺术的特殊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
笔者将古诗中的“起、承、转、合”分别迁移运用到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开头、承接、转变、结尾”四部分,探寻一种纵向上深入且具体、横向上综合性较强的初中议论文写作谋篇布局的教学方法,指导初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谋篇布局,从而达到统编教材中“观点明确”的要求。
一、起笔文章,引入论点
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记载:“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古诗起笔有多种方式,可就景比兴起或由事引起,也可直接就题目起。如《蒹葭》首句表面写“蒹葭”,实则借“蒹葭”起兴,描写心爱的女子。又如曹操《龟虽寿》,起句通过“神龟虽寿,犹有竟時”直指“生命”这一话题,就题直起。
《诗法家数》还指出,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即内容要出其不意,气势恢弘,意境遥远深沉,使人读来惊叹不已。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不写登楼所看而直述伤心,出人预料,给人惊叹之感。且“万方多难”融汇了过去无数磨难,显得高远深沉。而范梈认为诗文起笔的内容应该平实直接,傅若金《诗法正论》记载了范梈关于起承转合的论述:“大抵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如李白《静夜思》发端选取平常可见之物,娓娓道来,使人读来自然踏实。
因此,将古诗的“起”迁移运用到初中议论文教学“开头”部分,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迁移运用其发端方式。可据题直接发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也可就景比兴,或者引用事情来起笔文章。另一方面,迁移运用其发端内容。可选择平实自然的内容发端,以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引入论点;或克服惯性思维,选择突兀高远的内容发端,使文章开头别开生面。
下面以2018年广东中考作文——以“恒”为题为例。
首先是迁移运用“起”的方式。可就题目“恒”发端,介绍“恒”的含义,提出文章论点“恒心的重要性”。或者先言他物“蚕蛹破茧成蝶”以引起所咏之词“恒”,起兴发端。
其次是迁移运用“起”的内容。可通过描写日常事件或事物,如环卫工人坚守岗位使得城市整洁,蜜蜂持之以恒地采蜜而有了沉甸甸的蜂蜜等,提出中心论点“恒心是打开收获之门的钥匙”。中心论点引入自然,内容充实,于平常中见不平凡的力量。或者由科学知识、环境现象等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别出机杼且气势高远。如“科学研究表明,身体恒温使得人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此相似的是,心理上的恒心也在人类生存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承前启后,联结文意
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诗法家数》指出,“颔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承”需要顺接“起”的内容和气脉,做到像骊龙之珠般相连相合。范梈认为“承处要舂容”且“承处戒迫促”,同时就发端“突兀”提出了“承处必不优柔”的补救之法。由此可知,“承”与“起”紧密相联,且需顺接“起”的内容和气脉。
“承”处内容平缓从容,则“起”的内容应当为平实自然。杜甫的《蜀相》便是如此,起句描写诗人的行动和祠堂外面的景物特点,自然平实。承句接祠外远景描写祠内近景,对起句作补充描述。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形成 “抱而不脱”之势,自然从容顺畅。
“承”处内容紧张急促,“起”的内容也应当突兀高远。如曹植《泰山梁甫行》,承句用具体事例“边海民寄身草野”证明起句“各异气”“殊风雨”,白描直叙,直击心灵,顺接破题“八方”和“千里”的内容和气脉,连贯和谐。
下面以2019年广东中考作文话题之一“突破”为例。
首先是迁移运用平缓从容的内容。假如上接平实自然的开头,则可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解释“突破自我”的含义。随后列举“突破自我而最终成就人生”的事例,即“书事,用事引证”。语言风格、内容均与平实自然的发端一脉相承,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其次是迁移运用紧张急促的内容。假如上接“突兀高远,先声夺人”的内容,则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由古至今列举突破自我的事例,突显出阔大而紧张的气势,与“突兀高远,先声夺人”的发端相连相结,内容上拓展延伸、气息相融。
三、转中有变,深化论点
杨载指出,“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范梈也认为“转处要变化”。据此可知,“转”处要于“承”处有所变化,使人读来惊讶,且其意可与承处之意相应或相避。
转是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思路上的转换,当然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新意。[3]古诗中的“转”主要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转变。例如杜甫《春望》的颈联并没有就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所表达的因国家动荡、山河破碎带来的伤心之感往下叙说,而是通过“战火纷飞,亲人离散,一封家书抵过万金”的事实描写深化主旨,由情及事,从结构上转变。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第一句和第二句所表现出来的不舍、想念之意相接的是“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美好想象,转处与前文文意相避,从内容上转变,笔锋一转,出人意料。
综上可知,将古诗中的“转”迁移运用于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转变”部分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结构。前文若是借景表现,则转处可用事深化;前文若是用事论证,则转处可借景扩展延伸;前文若是借用他人的经历论证,则转处可转写自身经历或上升至家国社会等。其二是内容。内容上可写作与前文相反的观点或情感,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深化论点。
下面以2022年浙江丽水中考作文“以……为舟”为例。
若开头部分就题直起,提出中心论点“以梦为舟,砥砺前行,方能不负韶华”,承接部分对中心论点稍加自己的见解,随后用名人事例论证中心论点,那么在转变部分则可以由小及大,从个人上升到国家社会,转换结构进行论证。这不仅可以深化文章中心论点,还可以提升文章思想的高度。
若承接部分从正面论述“以梦为舟,砥砺前行,方能不负韶华”这一中心论点,那么转变部分则可以不与承处“以梦为舟”所得的成就相应,而转入写“不以梦为舟”所失之地。一正一反,于内容的变化中深化论点。
四、合而为一,点题升华
合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點出主旨的作用。杨载指出,“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范梈认为“结处要渊永”。由此可知,合,即收束全文,合而为一,可点题强调主旨或就题拓展而升华。
一方面,“合”可点题强调主旨;另一方面,“合”也可放开一步,拓宽诗意,升华主旨。但是合处含义要丰富,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李白《送友人》的合句就题“送友人”生发的不舍之情收束全诗,用马的反应来表现人不舍分别的情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到此结束,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止。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句联想到天下寒门学子的艰难处境,并愿意为了他们能有安居之所,自己“受冻死亦足”,体现了杜甫对天下学子的关心担忧,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句的放开,使得整首诗意境浑厚,内容充实且耐人寻味。
将古诗中的“合”迁移运用到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结尾”部分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点题强调论点;另一种是围绕中心论点,拓展其含义或上升其高度。但是都要做到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面以2022年广西百色中考话题作文“习惯与成功”为例。
首先,可以点题强调论点结尾。如“拥有好习惯就像拥有通往成功之地的指南针和金钥匙。思想上的好习惯可为成功出谋划策,行动上的好习惯可为成功实践谋策。总之,好习惯可以赢得成功人生。”就论点“好习惯铸就成功人生”结尾,且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再次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引人深思。
其次,可以围绕中心论点拓展其含义或上升其高度而结尾。如“好习惯铸就成功人生,一个个成功的人生,有机组合起来就是祖国、社会的成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养成好习惯,铸就成功人生,为祖国繁荣振兴、为社会的美好发展点燃星星之火!”围绕中心论点“好习惯铸就成功人生”散发开,升华至“振兴国家、发展社会”,意义高远,耐人寻味。
总之,沉淀千年的古诗,其起承转合结构法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和借鉴性。学生学习谋篇布局这类抽象的写作知识,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将起承转合迁移运用到初中议论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快速学会谋篇布局,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为初中学生摸索议论文写作谋篇布局的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引,从而达到统编教材“观点明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文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9.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67.
[3]谭亿森.格律诗的起承转合[J].文学修养,2011(3-4):101.
[作者通联:冯柳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田欣欣,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