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达观下的写作教学
2024-05-21武彦儒
武彦儒
摘 要 “辞达论”是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辞达”即在认知清晰的前提下立意,再通过精练的语言“表意”,强调表达的“准确”性,讲究表达中的技巧与必要修辞,但要避免过度修辞而导致“表意不明”。“辞达论”对于中学生写作具有一定启示,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其义理,学会“表达得体”,不失为写作教学的一次创新探索。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辞达论 表达得体
新课标多处强调“表达”,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最后一环,属于“应用”阶段,学生日常学习的基础知识、积累的词汇句子、掌握的语言技巧等,最终都综合性地体现在“表达”层面。新课标提出“表达得体”的素养要求,指出学生要学会“得体地表达”,具体是指言语要“恰如其分”,通俗而言,是要从具体需求出发说相应的话。“得体地表达”说来简单,要做到却并不容易,这牵涉到很多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表达得体”既是最基本的语言要求,也是最高的语言要求,这在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便可窥见一二,比如很多学生的作文空洞浮华,大量堆砌典故材料等,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和对生活的思考。很多学生为了作文拿到高分甚至会总结各种“得分巧招”,这些“写作秘笈”偏离了作文练习的本质与意义,并未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写作文。基于此,笔者尝试在写作教学中引入“辞达观”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写作方面正本清源,学会“得体地表达”。
一、修辞立其诚:辞达观的意义指向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学理论中,有不少都能对当代中学生写作学习与提升有所启发,“辞达”论便是其中之一。“辞达”是由孔子所提出,但孔子并未对其作深入阐释,仅在《论语·卫灵公》中对其有记录:“子曰:辞达而已矣。”历朝历代的学者对于孔子所提出的“辞达”说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认为“辞达”强调语言的表达将主观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不必过度讲究修辞与用词,比如朱熹认为:“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二是将“辞达”视为高境界写作,比如苏轼的《答谢民师书》:“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辞”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了达“意”,要实现“意”的精准传递,要能从事物特征出发,精准体现事物发展规律,能运用语言将“了然于心”的“意”准确传递出去,要求创作者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苏轼认为“辞达”所代表的是文字表“意”的极高水准。
对“辞达”理解的不同观点之间并不矛盾,归根结底都强调要准确、完整、充分地表“意”,强调避免过度修辞,但并非拒绝所有修辞和表达技巧。由此可见,孔子提出的“辞达”论与《易传》的“修辞立其诚”在写作理念上一脉相承,立诚和修辞最终指向的都是“达”,“辞达”是为了“立诚”,以确保传达的意义实现,修辞的使用和言辞的表达特征并无优劣之别,判定其意义所在关键是看其是否能做到“立诚”,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真实情况、传递准确信息。因此,“辞达”对于当代中学生写作学习和提升也有重要启发:写作是要在认知清晰的基础之上准确立意,再利用精练纯熟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写作表达讲究技巧,同时也需要有必要的修辞,在辞藻方面要有所讲究,但应避免过度,技巧与修辞都应服务于“立意”。将其应用于中学生的写作教学,可基于其义理开辟一条写作教学的创新之路。
二、辞达观下的写作教学
1.明理达意:用理性思维写感性內容
我国自古便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个人情感和观念的影响,感性是中学生的一大特征,与其生理与心理成长相符合,再加上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表意辩理经验不足,在表达的过程中受个人情感影响较大,写作易进入“感性的宣泄”误区,导致学生用大量的修辞和词语来强调感性,却未能让读者从其文字中感受到真实的情绪。在我国的理学思想中,“文”服务于“道”,以实现文道统一。司马光基于孔子的“辞达”论提出优秀的“文”应对“道”之传播有所助益,认为“辞达”的核心是“达意”,宏辩也好,华丽的辞藻也罢,都应以“明道”为最终目标。映射到写作教学中,感性的内容要表达得得体、具体、准确,首先要通达于事物之理,对自己所写之物、所述之情有深刻了解,并尝试从常人忽略的角度出发,挖掘事物、事件表象之下的本质,尝试以“理性”的思维去阐发感性的内容,才更能打动人,真正做到“达意”。
当前初中作文以开放性命题为主,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或者提示,让学生自主拟题,或者补充题目,不给学生过多限制,让学生自主挑选写作角度,在“自由”的思维环境下,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容易被激活。比如半命题作文“珍藏在心底的______”,学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感动自己的事、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某件物品,或者是对自己有所启发的某部文学作品等,要引导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做到“辞达”,需要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提炼写作思路。
比如要写“珍藏在心底的一件礼物”,用大量语言描述礼物的特征显然与写作方向背道而驰,要让学生明确写作重心是讲述“礼物”所蕴含的不一样的情感和价值,而情感与价值是依附于具体事物的,因此,要有逻辑地叙述事物。在学生捋清理性思路之后,再带领学生分析写作逻辑:首先,这个礼物是什么东西,要先让读者知道,不带感情色彩地客观描述事物;待读者清晰之后,转入叙事,讲述礼物的来源及其相关故事,故事的讲述要讲究记叙逻辑,将关键要素介绍清晰,避免过多主观情感的融入;最后,交代这个礼物于“我”的意义、给“我”带来的力量或者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在最后情感升华的阶段,要避免过多堆砌情感元素,而应四两拨千斤,给人意犹未尽的思考空间。
要让学生明白,写作要避免用大量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感之蓬勃而忽略了行文的逻辑和情感表达的分寸,因为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引起读者共情。感性内容的表达不能自顾自地向外倾倒情绪,而应有序、有重点、有分寸地传递出去,以实现对读者的感染。
2.求真论实:用信诚之言论当世之事
自古写作唯诚而已,“辞达论”亦强调“立诚”,文学创作不能生硬地为文而造文,也不能为抒情而滥情。苏轼提出“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强调写作的“有为”论,他认为创作要针砭时弊,要能体现出文学的社会功能,反映现实生活与民生疾苦,不能仅仅作为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这就要求创作要有感而发、真诚表达,借助言辞呈现情感、表达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辞达论”的扩展性解读。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仅仅在书中寻找写作“素材”,难免陷入华而不实的困境,在写作中要以信诚之言论当世之事,跳出堆砌辞藻的窠臼,实现有技巧的表达。
中学生写作文往往焦点都在“我”,写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写作的客观性属于更高阶的锻炼,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当前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加多元,学生理应有更多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论当世之事”不仅是提升其写作立意,也是对学生“辞达”写作的良好训练方式。比如以“英雄”为话题的作文,最“稳”的写法无疑是罗列历史英雄人物,以论证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但“英雄”就一定得是张骞、郑和、岳飞、林则徐等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吗?以华丽的辞藻、铿锵有力的排比罗列历史人物,看似展现了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而实际上却是毫无诚意的“偷懒”行为,过多的修辞会令作文气势有余而真诚不足,难以打动人。反之,取材于现实,将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了解到的、看到的平凡人的“英雄事”真诚地记录下来,从当前社会现状出发,发自肺腑地论证“平凡英雄”,摆脱繁杂、华丽却冰冷的大量修辞的桎梏,“立诚”以“达意”,所述之事、所感之情、所论之理更能打动人,让读者“接收”到作者的真诚,实现“辞达”的写作效果。
修辞的目的是让表达更恰切,但修辞如果变成了纯粹的形式,便丧失了它的核心价值,反而令人感到虚伪,用信诚之言论当世之事,不一味沉溺于华丽的辞藻中“偷懒”,才能在通向“辞达”的路上走得更远。
3.神圣工巧:从成竹在胸到了然于文
杨慎认为,写修辞就要“唯求其美”,避免“溺于修辞而忘躬行”,要做到“神、圣、工、巧”。要实现这一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成竹在胸”,进而才能“了然于文”,用“辞”来实现“达意”,这个过程中要求“求物之妙”“能使是物了然于心”,换句话说,需要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明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而用文字将这些“了然于心”的“意”表达出来,以实现“了然于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先要有明确的逻辑,自己要写的目标对象是怎样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及描写顺序如何安排,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如何规划等,进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有重点”“有逻辑”地表达,避免過多无用的修辞赘述。
比如以“母爱”为话题的材料作文。如果要写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学生惯用的依然是“排比句+比喻句”的大段修辞抒情,这似乎已经成为拿高分的“公式”。相较于这些套公式似的排比歌咏,对小事的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真情实感的细腻表达,则更能打动读者。比如妈妈围绕在自己身侧忙碌的身影,让“我”觉得无比烦躁,但是深夜从书桌旁醒来发现身上披着的毯子,又有一股暖意涌入心中。这样的描写既能传递出青春期的自己对空间的捍卫,同时表达出被妈妈爱着的温暖,并且呈现了“我”的态度和心理的转折。如果要写对母爱的理解,无论排比句里加多少好词汇,都略显苍白。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母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指出,关心、照顾是爱,批评和管教是爱,不舍是爱,放手也是爱,守望是爱,转身也是爱等。学生明确了“母爱”的构成和表现形式,对母爱“了然于心”,完成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内容的构思,实现“胸有成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将其“了然于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中学生处于语言素材的积累时期,用大量在其眼中高大上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是其作文的习惯,但写作并非东拼西凑的修辞展览,更应有内在的逻辑性,令表达更清晰、更准确、更能扣人心弦。
三、结论
中学生写作文难的并不是词汇和修辞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能“背”和“记”,再做一些延伸就能达到,反而是结合生活现实与个人体验实现细腻、准确、真情实感的表达,并最终打动人,才是最难的。“辞达观”对于我们作文教学的启发正在于此,要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避免“为修辞而修辞”“为高分而华丽”,明确修辞的作用是辅助意思表达,在持续的引导中让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恰切地传递意思、抒发情感。
[作者通联:甘肃庆阳市环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