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4-05-21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唐延海
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唐延海
2023 年10 月7—8 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作为党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及文化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总结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广大杂技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更好肩负起新时代新的使命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清杂技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必须深刻认清杂技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中的历史地位。
一是杂技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朴素深沉的精神力量。杂技在我国有着3600 多年历史,作为最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它以常见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展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务实、智慧、乐观的朴素性格;它以追求奇、难、险、美为目标,体现着中国人民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战胜艰难的顽强品质;它以生命相托、相互信任、彼此成就的精妙配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诚信、友善、互助的民族秉性。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杂技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杂技文化满足着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杂技来源于人民最朴素的创造,从秦朝的角抵,到汉唐的百戏,再到宋朝瓦舍、勾栏的兴起,杂技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没有语言、文化、年龄的障碍,受到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广泛喜爱。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通过中国杂技家协会2023 年在安徽临泉、河北吴桥、重庆、广东广州等地调研发现,各地杂技演出市场和魔术表演比赛活动蓬勃兴旺,现场外围、场内通道挤满观看群众,不断重现一票难求的观演热潮,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为我们赓续传承杂技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杂技文化承担着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杂技表演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在不断传承发展和交流互鉴中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着力推动新时代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求,赓续中华文脉。
一是着力在杂技理论建设上求突破。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着眼新现实、提炼新话语、推动新实践,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杂技理论话语体系,在新的知识结构、新的舞台形式、新的艺术观念的创新发展中,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中,发挥好导航引路、破解难题、指导创新创造的作用。
二是着力在杂技精品创作上求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杂协在推动和扶持精品创作上下功夫,杂技作品质量呈现跨步式提升,以《战上海》《先声》《聂耳》等为代表的红色题材杂技剧、以《我们的美好生活》为代表的现实题材杂技剧等,均获得极大成功,杂技艺术迎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气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入开展杂技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建好“种子库、剧本库、精品库”,增强杂技节目的叙事性、逻辑性、思想性、审美性,使其成为教育启发人民的重要阵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风范的重要窗口。
三是着力在赋能经济发展上求突破。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让其走出孤芳自赏的“墙角”,积极与产业“互动”,在赋能经济发展中强肌健体、增强生命力。当前,各大旅游景区,专场杂技演出屡见不鲜,驻场演出、主题晚会等也都有杂技工作者的身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杂技必须紧紧抓住时代机遇,通过创新创造,融入市场,满足大众,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着力在融合发展中求突破。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杂技艺术交流互鉴中,要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杂技文化的价值养分,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杂技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融合利用当前科技发展成果,在情景建构、舞台设计、装备制作、设施保障中,让科技赋能杂技,进一步增强杂技艺术的时尚性、科技感和精彩度。
五是着力在宣传推广中求突破。赓续中华文脉,保护传承杂技艺术,必须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喜欢杂技,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当前,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自媒体蓬勃兴起,各类才艺、技艺展示吸引大量粉丝,形成强劲的传播效应。中国杂协及各省市杂协、杂技院团、新文艺群体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展示杂技艺术的精美场景、高难技艺、新奇景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切实担当起杂技事业繁荣发展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杂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杂技界的桥梁和纽带,肩负在新时代推动杂技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工作,主动担当作为,不负时代和人民重托。
一是强化主责担当。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杂协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要发挥好团结引领作用,推动杂技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采取座谈交流、论坛研讨等形式,深化理论研究,统一思想共识,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明晰实践路径,为杂技文化创新创造统揽全局,把关定向。
二是坚持人民导向。近年来,中国杂协通过“文化进万家”“精品杂技下基层”“文化润疆”“文艺援藏”“艺苑撷英”等活动,让人民获得了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立足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表现人民大众、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杂技作品。
三是坚守核心价值。赓续中华文脉,“守正”才能“创新”,既不能“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更不能“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在交流互鉴、论坛研讨、评奖评论中,要坚守核心价值观,时刻警惕意识形态领域对杂技界的侵蚀渗透,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意识形态主阵地上既要发声“亮相”,也敢举旗“亮剑”。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杂技人才是推动杂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杂技从业者的自豪感、归属感,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杂技事业;要协调政策和资金扶持,构建多渠道的杂技人才培养体系,为杂技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3 年,中国杂协积极与西安戏剧学院洽谈合作,推动杂技纳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体系,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文化伟力贯穿时空长河。展望新的一年,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杂技华章,让杂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