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以看到,更可以听见
2024-05-21陈洁
● 陈洁
书名:《就有了光》 作者:[法]雅克·卢塞兰 出版单位: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不会知道法国曾有一个人活得那么精彩而深刻。雅克·卢塞兰8岁时因为同学推搡,眼镜腿刺穿视网膜,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却凭借听力、触觉等感官,重建生活。
后来,纳粹德国入侵法国,17岁的他创立抵抗运动队伍“自由军志愿者”,成为法国最重要的抵抗运动的七位领袖之一。他发行地下报纸,营救盟军飞行员,后来被叛徒出卖,落入纳粹手中。他在集中营顽强抗争,幸存下来。
在抵抗运动最艰难和凶险的时候,他也尽一切努力坚持学习。他进入巴黎大学,考取教师资格,战后又胜任大学教职,先在法国,后远赴美国担任文学教授。难以想象这样波澜壮阔的经历和斐然成就,全在一片黑暗中完成。
雅克将自传取名为《就有了光》,书名是有来历的。《圣经·旧约·创世纪》里,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甚至不是他堪称传奇的经历,而是他在童年时怎么通过内在的觉醒,看到内在的光,打开内在世界,并将失明这么可怕的灾难当作上帝的恩典,完成自我和人生。
雅克用诗意的笔触,详细记录自己失明后的听觉体验。放弃对视觉的习惯性依赖、听觉生活的生成和展开、内在世界新天地的打开和呈现,对雅克来说,这三者相辅相成、同步进行。他甚至说8岁失明是难得的幸运:一方面,他的认知中已有足够的视觉素材,不同于天生失明者,对形状色彩等毫无概念;另一方面,8岁还没成年,对世界和生活也没有成见,对无边的黑暗不会过于抗拒。对于生活,小男孩还是自然顺应的状态,既不悲苦抱怨,灵活的身体又能适应各种变化,能看就看,不能看见了就不看,有什么感觉工具就用什么工具。
在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过程中,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不是黑暗本身,而是愤怒、恐惧和焦躁。这些情绪升起,是因为一开始总是习惯性地、执意要“用眼睛看”来认知世界,却又做不到。这时的世界会瞬间变得混乱、无情,充满敌意,会伤害他,与他磕碰,仿佛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他如愿看到。但是,当他放弃习惯性地用眼睛往外看,让心静下来,转而内观,光就会投入内在,仿佛一个全新宇宙在他体内诞生,内在的光照透一切,让世界清晰呈现,纤毫毕现。内在光照的世界里有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所有人都是有颜色的,比如女朋友是鲜艳的红色。
除了这种神异的内在光亮,世界也以其他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万物都有自己的声音,包括寂静。此外还有触觉、嗅觉,甚至神秘的第六感。桌子在那里,没有发出声音,他也没有摸到,但空气中的摩擦力、穿过他身体内在的光亮,让他知道那里有一张桌子。他看得如此清楚,远超过一个心不在焉对外界视而不见的明目之人。终于,他不再是用一种差工具(听觉)勉强“弥补”好工具(视觉)的缺失,而是用一种工具“取代”另一种工具,让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而他仍然能完全接受世界的所有信息,只是借由不同的途径和形式。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沉入文字,几乎能切身体验视觉被剥夺后,世界以一种全新形式诞生的神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