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2024-05-20莫亚茹范郁山苗芙蕊贺煜竣赵一平黄亮亮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4期
关键词:针法恶心胃肠道

莫亚茹,范郁山,苗芙蕊,贺煜竣,张 卉,赵一平,林 睿,黄亮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目前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化疗成为治疗肺癌的最常用方法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多疗程、足剂量的特殊性,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其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焦虑抑郁心理,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认为化疗后所导致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机制主要是催吐感受器、兴奋呕吐中枢诱发释放5-HT刺激迷走神经,影响延髓呕吐中枢的受体导致恶心呕吐,化疗药物损伤胃黏膜,影响胃肠蠕动引起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1]。临床上多采用综合对症治疗,如盐酸托烷司琼、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对胃肠道反应的治疗效果局限,同时存在不良反应,联合多种方式可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取穴简单、操作方便,研究表明[2],针灸某些特定穴位可减轻胃肠道黏膜损伤,恢复胃肠道动力。近期笔者团队发现朱琏针灸在相关临床应用中取得不错的疗效。由此,本研究对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2022年1月—2023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先后依次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和治疗组各30例。西药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为28~77岁,平均年龄(57.03±11.39)岁;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11例,Ⅳ期11例。普通针刺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7~75岁,平均年龄(59.57±8.97)岁;TNM分期:Ⅱ期5例,Ⅲ期16例,Ⅳ期9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38~76岁,平均年龄(59.57±9.62)岁;TNM分期:Ⅱ期6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152277152603)。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通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肺癌的患者;②化疗期间出现胃肠道反应;③身体状况良好,KPS评分>60分;④皮肤完好,无破损无感染;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本方案治疗,依从性良好。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和呼吸功能障碍等病变者;③肿瘤远处转移者;④对针刺恐惧者;⑤依从性差,患有精神病无法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组 患者在化疗开始第1~3天采取常规止吐治疗,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22)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盐酸托烷司琼(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93)5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同时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浙江众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231)2 mg(1粒)空腹口服,至腹泻停止。

1.3.2 普通针刺组 患者在西药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对内关(双)、足三里(双)、中脘(双)和上巨虚(双)穴行针刺治疗。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使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及术者双手,选用0.25 mm×25 mm、0.25 mm×40 mm规格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华佗牌)。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内关穴进针深度为12.5~25 mm,中脘、足三里及上巨虚穴进针深度为25~40 mm,得气后留针15 min,1次/d,共治疗5 d。

1.3.3 治疗组 患者在西药组基础上进行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取穴同普通针刺组,以缓慢捻进针法进针,手持针灸针的针柄,平肘、举腕和抬手,将持针手的力量重心在腕部,针尖对准穴位皮肤,并保持垂直,手指微微用力,将针缓慢捻进皮内,捻动后稍停片刻,继续捻转、提插,进一分退三分,直至针下出现如鱼吞钩感后行针结束,留针15 min,最后缓慢平拔出针,不需按压针孔。1次/d,每次15 min,共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1.4.1 观察指标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3],对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代表病情越难以控制。恶心呕吐,0级:食欲正常,无恶心呕吐症状;1级:轻度恶心,呕吐1次/d,不影响日常生活;2级:恶心明显,偶有呕吐3~5次/d,影响日常生活;3级:恶心呕吐>3~5次/d,需要治疗;4级:呕吐难以控制,>5次/d,不能进食。腹泻,0级:无腹泻症状;1级:短暂腹泻,小于2次/d;2级:能忍受的腹泻,一般>2次/d;3级:不能忍受的腹泻,需要治疗;4级:血性腹泻。0级即0分,1级即1分,2级即2分,3级即3分,4级即4分,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后第1、3与5天恶心呕吐、腹泻症状评分。

1.4.2 3组肺癌患者的疗效评定 显效:患者恶心呕吐与腹泻等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基本正常;有效: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明显好转;无效: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无改善[4]。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控制在0~2分为显效,3~4分为有效,5~8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安全性比较

统计3组患者化疗前、化疗后第5天血常规指标,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比较

3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比较,发现化疗后第5天与第1天比较恶心呕吐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化疗后第1、3与5天恶心呕吐降低的程度优于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比较

2.2 3组患者化疗后腹泻症状评分比较

3组患者化疗后腹泻症状评分比较,发现化疗后第5天与第1天比较腹泻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化疗后第1、3与5天腹泻降低的程度优于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化疗后腹泻症状评分比较

2.3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53.33%,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检验,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普通针刺组。见表3。

表3 3组患者化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3组患者化疗后前安全性指标比较

分别将3组化疗前、化疗后第5天血常规进行比较,治疗组WBC降低程度较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PLT 3组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化疗前后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肺癌属于“肺积”“息贲”范畴,最早《难经》中记载:“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壅”。对肿瘤的系统认识以《黄帝内经》最为经典,“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指出当机体正气不足或者正气相对虚弱时,邪气才会侵犯人体。人体内的正气不足、受到外邪入侵是导致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肺癌是我国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吸烟、职业暴露、大气污染和家族史等都是其致病因素,发病率已跃居首位,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及气促等为主要症状[5]。化疗作为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疗效。但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细胞的刺激,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从而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的发生[6],同时药物导致骨髓抑制的发生,引起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易感染而出现败血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而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7],同时存在局限性,因此探索更多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缓解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化疗耐受程度及依从性,可使患者获益增加。

化疗药物属于寒邪[8],损失脾胃,导致出现胃肠道反应,可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归属于“呕吐”“泄泻”等范畴。《圣济总录·呕吐篇》曰:“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外来邪气犯胃、浊气不能下降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9]。药物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水湿下注大肠,发为泄泻[10]。因此,对于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治疗应以和胃降逆、健脾益气为主。目前针灸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主要有普通针刺、温针灸、隔姜灸和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11-14]。

朱琏针法是广西针灸学术流派创始人朱琏以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创立的独特针法[15],本研究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选取的穴位较少,运用缓慢捻转进针手法,做到皮肤层、肌肉层与筋骨层三层均得气,得气的关键在于行针手法上,行针过程中捻转方向应做到顺时针与逆时针配合,以逆时针为主;进退并用,以退法为主,“进一分退三分,状如刨沙”。使患者局部有胀感、抓紧感,易于接受,注重对皮部的刺激,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神经元的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缓解、抑制的作用[16]。化疗药物可导致大脑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兴奋,同时对胃黏膜产生影响,加速或减缓胃肠蠕动引起腹泻、便秘和食欲不振等症状[11]。朱琏抑制型针法可以发挥神经抑制作用,促使神经中枢自我修复、调整[16],从而改善肺癌患者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肺癌患者在经过化疗药物的作用及长期焦虑、饮食摄入欠佳的影响下,身体抵抗力下降,体质偏弱,故选用抑制Ⅱ型针法留针15 min[15],更易于让患者接受。本研究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和上巨虚穴进行针刺,其中“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亦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胸腹若有疾,速与内关谋”,刺激该穴具有降逆理气、和胃止吐之效,刺激正中神经向上传递至呕吐中枢,抑制呕吐信号,抑制胃肠道运动,起到止吐的效果[17]。“内关”可宁心安神,对于肺癌患者可有协调阴阳平衡功效,起到守神、治神的作用,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18-19]。“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肚腹三里留”,明确指出足三里穴治疗脾胃病症的特效之处,能调和气血、健脾益气与降逆止呕,刺激胃肠道规律蠕动,同时还可以强壮保健、扶正固本,针对肺癌患者虚弱的身体机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隶属任脉,可疏通三焦、调节脾胃升降,具有止吐作用的同时能够改善肺癌患者食欲不振症状。“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灵枢·咳论》指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常用此穴调节胃肠功能,对腹胀、腹泻等症状可有明显改善作用,研究表明[20],刺激上巨虚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腹泻症状。诸穴合用可调节脾胃功能,减轻胃肠道反应。

本研究运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采用朱琏针法的治疗组在改善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腹泻方面的效果更好(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西药组的53.33%(22/30)、普通针刺组的73.33%(1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PLT、RBC化疗后均有小幅度下降,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是由于下降时间在用药后7~10 d左右,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在严重抑制期内,故导致PLT、RBC结果下降不明显;治疗组WBC降低程度较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骨髓抑制的发生。结果表明,运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与临床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相比具有止吐、止泻效果好、安全性高和保持长时间疗效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可有效提高肿瘤患者胃肠道的顺应性、内脏的感觉阈值,改善迷走神经功能,能显著缓解化疗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21]。因为症状评分依靠主观评分量表,可在临床研究中增加相对应的评估标准;同时本研究的范围和采集的研究样本量较少,治疗时间疗程不够长,以后应扩大样本量,延长疗程;本研究未能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未来应增加远期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猜你喜欢

针法恶心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