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枫桥经验”的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2024-05-20陈安龙

关键词:枫桥经验枫桥共治

陈安龙

(浙江树人学院党委学工部讲师)

学生社区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公共空间和生活场域,逐渐成为学生交流和互动最多的场所,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崭新场域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全面推广推动了学生社区治理路径的变革、重构和再生产。“枫桥经验”作为久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基层社区治理经验,能否通过实践迁移和创造性转化,为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提供经验?将“枫桥经验”迁移到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是对当下提升高校学生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回应。

一、民办高校学生社区的治理现状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并迅速由点及面全覆盖推广。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民办高校凭借其办学体制机制的灵活性,结合学校实际和校本实践,不断创新学生社区治理模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的探索。例如,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聚焦社区楼宇,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将组织育人完美融入学生社区;浙江树人学院将书院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机结合,探索在协同共治视角下多跨协同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推进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的整合、联动、下沉;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推进校企合作,将“产学研”协同育人融入学生社区育人实践;西安欧亚学院打造青年社区,打破传统按照班级的住宿体系,将不同学院、专业、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社区共同生活。这些民办高校的先行者因地制宜,结合校本资源进行了多样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但总体而言,民办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仍属起步阶段,如何向高质量建设转型任重道远。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280所民办高校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仅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36%(1)教育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研究报告(2019—2022)》,2023年。。民办高校受限于自身资源、能力、支持力度等原因,整体的建设成效还有待提升。

二、民办高校学生社区的治理困境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在嵌入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过程中呈现出多重的治理困境。一是来自学生社区党建引领的治理困境。学生社区治理的核心要点在于,改变传统学生社区以住宿生活为主要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局面。传统以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学院制党建模式与以楼宇、楼层、寝室为单位的社区制党建模式存在冲突,造成党建引领在学生社区的“悬浮”化状态。这个问题在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大多实行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有别于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者大多拥有最高决策权,使得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受到决策层的制约,且受限于资源分配,未能强化党建引领在学生社区层面的全覆盖。二是来自学生主体的治理困境。一方面,学生社区的治理必然要贴合群体特质和现实需求。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在社区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较低。学生群体思想多元、个性多变、需求多样、时空多度,再加上社会矛盾和问题“倒灌”进校园,导致风险的多元性、复杂性、广延性相互交织,学生矛盾频发,冲击校园安全稳定底线。另一方面,现有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未明确“学生代表”能否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使得学生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力支撑,沦为“旁观者”。三是来自组织理论的治理困境。高校是一个由承载不同目标与任务的多元利益群体构成的组织系统,尤其民办高校内部的治理主体构成更为复杂,涉及举办者、校长、党委、师生、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其价值诉求多元、需求多样。当务之急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把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充分地反映到多元化的学生社区治理体系中来。

针对这些困境,学界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包括从党建引领要素出发补齐短板、从空间建构视角打造师生共同体、从文化沁润视角解决学生“主体逃离”的问题等。在这些治理视角之外,能否将成熟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进行实践迁移,推进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区治理,具有学术探讨的价值。“枫桥经验”蕴含的“坚持党的领导”“依靠群众”“化解矛盾”三项治理法宝,以及党建引领的组织逻辑、人民主体的价值定位、协同共治的实践路径,与学生社区治理路径和逻辑理路高度耦合,为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提供了探索的方向。

三、“枫桥经验”视域下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路径

“枫桥经验”的实践迁移为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基于“党建引领”“学生主体”“协同共治”三个层面的学生社区治理路径(见图1):通过重塑学生社区制党建模式,践行“一线规则”,破解党建引领在社区的“悬浮”问题;通过挖掘社区学生主体性,聚焦问题解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通过协同共治、技术赋能,破解学生社区治理的协同壁垒。

图1 基于“枫桥经验”的学生社区治理路径

(一)党建引领,完善育人体制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政治底色和灵魂。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首先要明确党委、董(理)事会、监事会、行政管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要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内部治理的方方面面。学生社区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统一的领导下,践行“一线规则”,实现人员联勤、工作联动、问题联解,切实增强党建引领实效。以宿舍为最小单元,按照“社区—楼栋—楼层—宿舍”的网格化管理,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社区党建模式,推进党建进社区、进楼幢、进宿舍。通过结对共建以及建立临时党支部、师生联合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辅导员党建工作室等方式,促进社区与学院、教师与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和党建引领的全融入,观照到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周期,实现从“三全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到党建育人的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

(二)学生主体,聚焦问题解决

坚持人民的主体性,是“枫桥经验”的根本。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问题,是“枫桥经验”的印记和特色。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深度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就需要广泛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激发其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性”。民办高校可以充分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创新治理模式,通过导师制、朋辈引领、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学生组织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使矛盾得到自我化解。另外,可以借鉴和运用“枫桥经验”中“四先四早”工作机制、“四前”工作法、“大调解”格局和机制等,通过“楼长—层长—宿舍长”的联动,推进问题预防在寝室、发现在社区、解决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宿舍、大事不出社区楼宇、矛盾就地化解。

(三)协同共治,推进“三全育人”

党建引领下各类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形成积极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是“枫桥经验”的工作格局。民办高校学生社区面临着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推进多元主体联动,使学生社区的各方治理主体和发展要素在“互嵌”的基础上共融共生,尤其是各部门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要精准对接、明确分工、优化职能,形成开放包容的组织系统和动态治理实践。同时,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同样需要提升智治水平,以数据为“燃料”、以智能为“引擎”,用数智赋能,为思政提质,提高社区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迁移“枫桥经验”独特的工作机制,从党建引领、学生主体、协同共治等建设路径来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社区治理效能,打造高校版“枫桥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枫桥经验枫桥共治
“多元共治”乐融融
枫桥夜泊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枫桥夜泊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基于“枫桥经验”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