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4-05-20王金栋

关键词:中华传统数学

王金栋

摘 要:在教育改革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旨在发挥学科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培根铸魂。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成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阐述融入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育人价值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26

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精神命脉。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教师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真正做到“以文化人”“转知为智”。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立足于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的要求,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优化,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品格,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彰显文化之源,帮助理解数学内容

数学历史的发展脉络是隐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都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积淀而成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充分彰显出文化之源,教师带领学生展开关联性学习,建立起传统数学文化与基础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利用历史中的相关情境展开思考、解决问题,感悟现今数学问题解决和历史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从而降低学生知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

2.提供文化之根,促进文化心理融入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当下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能够提供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内容,唤醒学生内心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潜力,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数学观,深入感受数学文化。

3.应用文化之本,传承数学文化智慧

数学是人类的智慧,中国古代数学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结合,可以体现应用文化之本,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意义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应用意义,学生能够在重构问题情境的同时重新体会发现、分析、解決数学问题的过程,并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促使学生主动传承数学文化的智慧,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数学教材

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是以教材课本为依据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要以数学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并利用教材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资源。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认识,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深入研读数学教材并挖掘其中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素材,将其和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巧妙整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全方位地渗透于教学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同时深层感知数学的文化底蕴。

例如《年月日》,本节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简单确认年月日,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这对学习本节课程的内容十分有帮助。作为教师,挖掘教材内容永远是基本功,教师要学会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年月日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如,教师可以将“十二生肖”结合起来,十二生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场由各种小动物参加的比赛,这场比赛是由黄帝发起的,引得了很多动物参加,最终,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名动物便成为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了解十二生肖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生肖,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出古代的十二时辰,古代十二时辰实际上就是现代的24小时,古代的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以子时为例,子时代表的属相为鼠,这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发现老鼠的活动时间在子时,子时所对应的时间在凌晨23时到1时。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同时还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创设学习情境,认识数学内容

教学情境的创设相较于传统理论讲授的方式来说更加生动活泼,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重点,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来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实现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自觉进入到历史场景之中,从而通过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认识数学知识内容。

例如《圆的认识》,本节课程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但学生们对圆实际上并不陌生,因为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圆,一些学生能够从“井盖”“轮胎”“杯子口”“硬币”等物体发现圆。其实,圆的应用可以追溯上千年前,古代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圆进行工作,如古代人们在搬重物时,会在重物下面放置几根圆形的木头,从而实现省力的目的。魏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刘徽创作的《九章算术》中记录了“割圆术”,刘徽利用极限思想,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最终得出圆周率大约为3.1416。通过对圆的深入分析,学生们认识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被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吸引。

3.引进传统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游戏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可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与载体。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搜集素材,将一些经典的传统益智小游戏引入到教学中,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可以边游戏、边动脑思考,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授《认识图形》,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几何图形,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在本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华容道”这项传统民间游戏。在玩这项游戏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华容道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让“华容道”中的主角逃离,然后,教师再结合华容道这项游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款游戏有些难度,此时,教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

4.追溯数学历史,培养数学素养

数学这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数学历史的追溯能够让学生接触、学习并领会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来对数学历史形成全面深入地了解,把握数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程,进而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数学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包括讲解数学故事、介绍古代数学家等,引导学生追溯数学历史、探索数学起源,把握与之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小数”时,很多学生会好奇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由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追溯历史。小数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是《九章算术注》的作者刘徽提出的概念,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学生们感受到了古人在数学领域的造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敬意。《九章算术注》中记录了作者对小数的描述,“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是为母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通过对古代数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挖掘,学生认识到了古代的数学“名人”刘徽,感受到了古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相关的历史名人,发现这些名人在数学领域有哪些造诣,在课上,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调查的成果,分享自己下载的资料,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5.利用历史名题,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历史中有一些经典名题、趣题,这些题目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内容精彩有趣、构思巧妙深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历史名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历史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历史名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展开猜想,通过操作、演示或画图等活动模拟古人的思考方法,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文化素材的数学化过程,切实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便是源自《孙子算经》一书,这是古代经典例题中的一道,非常具有数学教学价值,教师要利用历史名题,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际解题中,学生会利用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古人在数学问题上的解決策略,感受古人的智慧。“鸡兔同笼”这道例题非常具有趣味性,学生需要考虑到鸡的脚有两只,兔的脚有四只,尽管问题中给出了鸡兔共有多少只脚,但是要考虑到两种动物的差异,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感受到古人在挖掘问题上的智慧。类似的经典例题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多挖掘一些符合小学阶段学生能力的例题,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解题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魅力。

6.创设问题链条,彰显数学思维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链的设置和提出能够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出数学的生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设计充满启发性的主干问题,并向外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问题链,还原数学生成、发展的历程和文化动因,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探索和应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授《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时,教师可以引出“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通过比较能够区分出梨子的大小,并将大的梨子留给哥哥,把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孔融是通过比较大小进行的分配,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同时渗透谦让的美德。在了解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并尝试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类,说一说如果让自己来分配这些食物,会怎样分。通过孔融让梨的典故,学生们都会学习孔融的做法,将大的留给长辈,小的留给自己。

7.开展教学实践,领悟传统文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深化掌握与能力素养的提升。这就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也离不开教学实践。数学教师应当注重理实结合,从浅显的理论教学中脱离出来,整合教学资源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在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中领悟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中自觉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本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感受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生活中有很多对称的图形,教师在举例时,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如我国的剪纸艺术非常具有教学价值,对此,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传统的窗花、喜字作为教学工具,传统的剪纸艺术包括很多图形,大多数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展示剪纸作品时,不仅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剪纸作品的特点,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制作简单的剪纸。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红色卡纸和剪刀,引导学生将卡纸进行对折,用剪刀在对折的一端剪出任意图形,当我们沿着折线打开纸张时,我们剪的图形变成了完整的图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到了剪纸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难度,这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古人的精神品质。

总而言之,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切实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对传统文化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创新并优化教学的方式和途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提升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嘉欣、赖颖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路径》,《西部素质教育》2023年第13期。

[2] 韩梦婕《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年第1期。

[3] 罗世进《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4] 毕艳玲《巧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河北农机》2021年第5期。

[5] 司发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数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