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4-05-20王爽爽
王爽爽
摘 要:幼小衔接时期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在幼小衔接活动中,教师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幼儿,能够帮助幼儿实现更好的发展。本文探讨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61
在学前教育时期,教师要对幼儿的文学素养进行关注,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中,采用正确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这不仅与我国目前所推行的教育工作理念相符,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语文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文化与幼小衔接概述
1.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上进行分析,广义上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创造与积累的精神以及物质方面的财富;从狭义方面来讲,传统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实际的意识形态,以及匹配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其中的内容种类较多,例如人文、风俗、语言、文化等。目前,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关注如何有效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果教师可以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遵循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进行融合,就能够使幼儿了解更多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与道德观念,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幼小衔接
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当前我国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相关的研究学者针对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搜集文献,本研究认为幼小衔接属于基础教育,是将幼儿园与小学进行衔接的过程,只有依靠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工作,教师才能够帮助幼儿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小学开展学习生活。
3.传统文化与幼小衔接的关系
当前我国整体的发展速度飞快,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教师需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与改进,从幼儿园时期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是我国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学前教育时期开展工作改革,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各项能力,能够起到培养幼儿各项能力的作用,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活动的重要性
一方面,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文化认同意识。如果教师可以在幼儿发展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就能够使幼儿对中华民族形成归属感以及认同感。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更关注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能够使幼儿提升自身的道德标准,形成集体荣誉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另外,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在幼小衔接活动中,通过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教师能够提高幼儿自身的文化水平。例如,在学习《闻鸡起舞》后,幼儿能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通过努力奋斗。而另一方面,通过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能够帮助幼儿完善自身的人格。通过学习与接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幼儿的人格会不断完善,所以,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当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
三、传统文化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意义
1.满足传统文化的发展需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资源。如果教师想要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要提高现有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全面发展。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国外的思想以及文化涌进国内,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时期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时,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工作的融入进行关注,从幼儿时期就对幼儿教学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幼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夠使幼儿了解到更多优秀的知识和内容,所以,作为学前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使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2.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开展幼儿教育要注意创新。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学前教育工作创新的有效措施。幼儿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类型较多并且形式丰富,包含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教师将传统文化在这些活动中进行融入,能够对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丰富。
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目前的身体发展规律来科学安排各项教育工作,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让幼儿能够更直观地观看与欣赏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可以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改编,使其更符合目前幼儿的接受水平。
3.满足幼儿个体的发展需求
传统文化拥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使幼儿增强文化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一些道德、礼仪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教师将这些内容与幼儿园的教学课程进行融合,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实施困难
在幼小衔接活动中将传统文化进行融入,是目前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一些教师只关注自己是否能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充分融合,以及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否得到提升并不关注。只有少数的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时会采用各种方式融入传统文化。很多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只是把传统文化当作教学工作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关注融入的具体方式,因此没有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家长与幼儿园不够重视
受社会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要想让幼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要从幼儿时期开展教育,于是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例如舞蹈、音乐、编程、口才等。家长之间的攀比心,使很多幼儿被迫学习了很多内容,牺牲了他们的正常休息时间,让幼儿对于学习产生反感与叛逆心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工作,虽然一些家长也关注到传统文化,并了解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会带领幼儿背诵各种古诗词,希望能够让幼儿学会更多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但是因为幼儿年纪小,理解能力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五、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活动中的有效策略
1.注重课堂教学,对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幼小衔接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要求幼儿教师按照班级教学中的实际状况设置教学工作模式,可以在启蒙教学内容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让幼儿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能够自发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给出的插图内容进行教学。幼儿认识的汉字数量较少,相比于汉字,插图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够安静地进行观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更为直观的了解。
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向幼儿讲解传统文化的优势,让幼儿了解到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对他们日后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以此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例如,教师可以以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和色彩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幼儿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对于戏剧艺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先向幼儿展示不同样式的戏剧脸谱,然后让幼儿观察戏剧脸谱,了解关于我国传统戏剧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脸谱上的色彩与符号,了解脸谱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并且请幼儿自己进行脸谱绘画,使幼儿能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基于经典蒙学内容培养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教师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工作目标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度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期。因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内容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小学教育更关注规则以及规范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时,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使幼儿能够学会遵守规则,为幼儿接下来的人生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可以通过教学一些国学启蒙内容,让幼儿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例如,教师可以讲授《三字经》等启蒙类图书,让幼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通过学习黄香温床与孔融让梨的故事,幼儿了解到互相谦让和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自己要学会发扬并继承这种美德。
3.确保教师具备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时,为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幼儿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教学水平,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正确了解,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较低,在开展教学时就会导致幼儿对于很多内容不够了解,无法将传统文化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所以,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幼儿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
第一,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进行提高,通过选择良好的幼小衔接教材并进行教学手段设计,对现有的教学工作模式进行更新,根据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升在当前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占比,使传统文化能够与所开展教学工作进行结合。
第二,幼儿园方面要安排幼儿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学习,幼儿园内也可以不定期组织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包含教师教学大赛、研讨会议、组织学习、观摩等,让教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
第三,幼儿园可以在园内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教研工作,让幼儿教师针对当前的工作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分析目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成长变化,对幼小衔接教学活动的方案内容进行优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工作中。
4.利用传统文化创设教学环境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年龄较小,教师在这一时期开展教学工作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更多的知识,而在教学工作中,感官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建设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活动环境里,让幼儿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幼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获得全新的体验。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能够自发地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寻找自己更为感兴趣的部分,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乐趣。
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或者活动教室内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稿的设计,将关于传统文化的物品进行展示,包含优秀的民间工艺作品、传统文化书籍等。此外,幼儿园方面也可以在园内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教室的走廊楼道里张贴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例如民俗风俗、诗词歌赋等,并放置相关的图片,使幼儿能够对其中的内容更感兴趣,由此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5.将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结合
幼儿因为年龄小,没有过多的生活阅历,且思维等方面还在不断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考虑这方面的内容,让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幼儿实际的生活,提升幼儿对文化內容的了解程度。
例如,在学习《悯农》时,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前,可以先询问幼儿是否知道自己平时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见过农民伯伯是怎样种地的,并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幼儿通过讲述生活经历,并且通过教师引导,能够明白自己日常所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然后,教师在开展《悯农》的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幼儿学习古诗中的内容,教师对诗意进行解释,让幼儿理解古诗的含义。如果幼儿园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农民劳动的场景,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习的古诗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幼儿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教师将幼儿的实际生活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较高,教师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学前教育中能够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并且还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幼小衔接活动时,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小衔接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影响,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使幼儿能够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此实现幼小衔接活动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帷《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2] 汤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路径探讨》,《华人时刊(校长)》2023年第8期。
[3] 张婷《当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融合》,《教育家》2023年第21期。
[4] 沙书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3期。
[5] 曾昵《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为例》,《科教文汇》2021年第35期。
[6] 马亮亮《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之策略探讨》,《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5期。
[7] 任丽蓉《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策略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