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4-05-20刘晓坤
刘晓坤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融入和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27
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国际化教育趋势下,人们逐渐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产生了新的认知。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忽视了学科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途径。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智慧结晶,教师将其巧妙融入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首先,通过选取与数学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改变数学枯燥的形象,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不仅能够让學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对数学实际应用的认识。
其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相关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更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打下基础。
2.增加学生文化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不仅是为了文化传承,更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深入了解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文化自豪感。
其次,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数学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入剖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让学生通过数学的角度去感知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将更容易接纳和尊重多元化的观点,形成包容性的文化认同。
3.提升学科学习深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了机会。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更深层次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追求深度和广度的平衡。首先,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和智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科视野,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度。
其次,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了解古代数学家的成就和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体系更为完整和深刻的认知,这种历史的延伸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学科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
此外,通过参与传统文化中的问题解析,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追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更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感,通过与数学的交叉呼应,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
首先,传统文化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观念,如古代数学家追求真理的品质,学生将在数学学科中体验到道德的引导和规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在学科学习中形成更加真实、诚实和负责任的态度。
其次,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情感。数学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同样具有深邃的美感,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数学艺术和审美理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之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此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数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1.融入传统文化,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需要从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入手,以确保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首先,教师需要仔细审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其中与数学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实际应用,为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提供基础。其次,在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学科知识,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数学概念,这种整合不仅使数学知识更具实际应用性,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同时,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应当注意保持数学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不应使数学教学变得零散和不连贯,而是应当嵌入数学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学科认知,加深他们对数学的整体理解。此外,教师整合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设计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方式,使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融入“孔融让梨”的故事,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故事进行适当调整:有一天,孔融的家里来了客人,带来了一筐梨,一共有9个,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那么现在还有几个梨?孔融又给5个哥哥每个人拿了一个梨,你能算出现在还有几个梨吗?最后,孔融给自己的弟弟又拿了一个最大的梨,现在还剩下几个梨呢?教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礼让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传递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其在知识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将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为丰富、有深度的学科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融入传统文化,优化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优化和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以整合传统文化元素和数学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概念和智慧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体现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并引导他们运用这些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其次,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创设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情景,能够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巧妙结合项目式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设计项目,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数学学科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最后,通过了解学生对哪些传统文化元素更感兴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下雨了——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不同的钟表图片,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可以通过钟表去了解时间,那么古代没有钟表,人们怎么确定时间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人确定时间的几种方式,如根据太阳的位置和角度进行判断;根据自然界的水流进行判断;利用蜡烛等物品判断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钟表的原理,并能够感知古代人的智慧。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与数学将形成更为紧密的结合,有助于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深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融入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构建多元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全面地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元的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与数学的交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学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这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数学竞赛或项目研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在竞争与合作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此外,通过传统文化构建学科交叉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与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热闹的民俗节——对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中与对称相关的事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如古代建筑中的大门、殿堂;古代的服饰、玉佩等,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有哪些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一方面会对于对称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我国的剪纸艺术,让学生了解对称性在剪纸艺术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剪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从对称的角度进行品评活动。通过构建多元实践活动,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意义的学科学习体验。
4.融入传统文化,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是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评价反馈机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科学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评价反馈机制应当强调全面的评估。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评价反馈机制应当涵盖学科知识、文化认知、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在这一综合教学模式下的表现。其次,评价反馈机制需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通过定期的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也是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注重笔试形式的评价,还要充分运用口头表达、小组合作、实际应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并让学生尝试测量杯盖、硬币等圆形的周长。在评价环节中,教师除了可以关注学生对周长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对周长相关文化的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提升评价的有效性。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主动思考自己的学习状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实现合作学习和共同成长。评价反馈机制应当注重持续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周期进行总结评价,分析学生在整个融入传统文化的周期中的发展情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让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融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是对学科教学的创新和丰富。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文化认同、提升学科学习深度以及培养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独特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为学生搭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平台,使数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和公式,而是与生活、文化相交融的生动画面,有助于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江西教育》2023年第35期。
[2] 刘利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科学导报》2023年第8期。
[3] 郝婵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与传承》,《学苑教育》2023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