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4-05-20樊金玲
樊金玲
摘 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文化瑰宝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教师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需要高度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多给学生们普及传统文化,为学生们树立起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古诗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17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集中力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发生了转变,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越发重视。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智慧,能够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内涵。以古诗文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们讲授传统文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当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教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深刻了解和掌握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古诗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詩文教学过于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古文词句的解释和理解,而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们被要求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却很少有机会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理解度不高。其次,古诗文教学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和体验,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却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们很难将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古诗文变得抽象而无趣。此外,古诗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改进。目前,很多学校的古诗文教学仍然以考试成绩为导向,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入研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为了改善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情感引导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美和魅力。其次,教师应该将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讲故事、观影等方式,让学生将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最后,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除了考试成绩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口头表达、创作作品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掌握情况。总之,古诗文教学的现状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改进,教师只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让古诗文成为他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其次,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古代诗词、典故等,还涉及礼仪、习俗、道德观念等方面。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再次,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通过比较和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形成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而且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使命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背景和意义,挖掘其中的智慧,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韵律和美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朗诵,并引导他们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在朗诵过程中,学生可以用声音和语调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创作活动。通过学习和模仿古诗文的形式和技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感,然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古诗文。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古诗文的魅力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哲理和启示的古诗文,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通过对古诗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该诗的作者是李白,相信学生们对于李白都不陌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出几首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以此来展开教学,增加学生们的代入感。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行阅读这首古诗,接下来介绍该诗的创作背景,该诗是李白在好友王昌龄被贬官时所作,抒发自己对好友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无可奈何。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一同来翻译诗句,以便学生们理解诗歌内容。诗的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指的是柳絮,子规是布谷鸟,讲述了场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龙标指的是王昌龄本人,五溪指的是现今的湖南西部,讲述了基本事件,教师将几个重点词语进行讲解过后,让学生们自主翻译前两句。接下来,继续学习诗的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的作用主要是抒情,“我把我的愁心寄给明月,希望他能伴随你一起到夜郎以西”。随后,教师提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的学生回答借景抒情,也有同学回答是托物言志,其实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这便是诗词的魅力,用较为含蓄内敛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给人回味无穷的阅读感受。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讲解重点词语,基本能够让学生们自主将诗词内容翻译出来,并且领略诗词表达的含义,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再推荐几篇相似表现手法的古诗,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该表现手法,对古诗文产生兴趣。
2.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例如,通过模拟古代场景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具有古代风貌的景区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眼看到古代文化遗迹和文物,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古代文人或名人,模拟古代的诗词创作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古人的创作情感。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心境和创作背景,进一步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古代文学作品改编剧本演出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感受和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以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文言的方式叙述出一个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剧本,让学生们演绎出来,以此来创新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解背景:“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关羽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却败在了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肯定有非凡之处,他就是吕蒙。相传,吕蒙的武艺高强,是孙权非常信赖的大将,但是他不爱读书学习,于是孙权来劝他,那么孙权是怎样劝他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孙权劝学》吧!”教师将故事背景讲清楚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后,教师带领学生们翻译课文,分析人物特点。教师可以挑选两位学生来将这个故事演绎一遍,让课文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最后,教师向学生们询问:“在孙权和吕蒙的身上,同学们都发现了什么样的优秀品德呢?”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观看表演,发现孙权在劝吕蒙学习时所用的语言和做法都很有智慧,且待人真诚,有耐心;在吕蒙的身上,学生们发现他很容易接纳他人的意见,并且会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可以使古诗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
3.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思考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例如,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将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他们会意识到,古代的智慧和价值观并不是过时的,反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而这些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通过前面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对杜甫有所了解,杜甫是著名的愛国诗人,虽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但是永远心系国民,正如他诗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诗文的前部分主要讲了杜甫生活环境的窘迫,秋风瑟瑟下,杜甫一家生活在简陋的茅草屋中,一阵大风将盖住屋顶的茅草吹走,吹到了池塘中,在寻找的过程中,年轻的群童欺负杜甫年老体弱,竟当着他的面将茅草抱走,杜甫虽然气急败坏,但是却无可奈何,只有黯然回到家中独自叹气。不一会儿就变天了,单薄的衣物没有保暖的作用,孩子半夜还总是将被子踹开,失去了茅草屋顶的房子根本无法遮雨,一会儿的工夫,床头已经没有干的地方,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后,杜甫很少睡过安稳的觉,满身湿透怎样挨到天亮。怎样才能建设千万间屋舍,收留天下所有像我一样居无定所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房子安稳如山,什么时候能出现这样的房屋,到时即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杜甫的心愿,许多学生在阅读诗文的过程中都会心疼杜甫悲惨窘迫的遭遇,同时也敬佩他身陷困境却还胸怀天下的心胸和志气。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们联系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让学生们明白这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们联想自己现在的生活,通过对比,深化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更懂得珍惜。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习,更是用伟大的精神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
总之,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文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新课程》2023年第11期。
[2] 陈建明《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3] 顾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年第10期。
[4] 桑英华《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知识文库》2022年第7期。
[5] 孙奕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学苑教育》2021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