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妙用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4-05-20王海荣马连君
王海荣?马连君
摘 要: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優秀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审美综合能力的提升。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元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以应用,能激活语文课堂的美学功能,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具体阐述了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妙用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策略,旨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审美创造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15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任务。审美创造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提升学生的美学涵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间人类文明的精华集合,其中蕴含了思想、物质、工艺、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美学,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具有浓厚文化及美学价值的课堂模式,发挥传统文化的美学优势,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究妙用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赋予传统文化意义深刻的育人价值。
一、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具有应试色彩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师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转而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挥。然而,由于初中语文教师的应试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其内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难以完全摆脱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会习惯性地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关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师更倾向于以言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课堂内容,忽略了学生对语文中美学内容的感悟与主动探究。这种状况下,教师对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具有较为浓重的应试色彩。初中语文课堂很难在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模式下为学生提供审美创造素养发展的条件。
2.课堂教学缺乏高雅情趣
高雅的课堂情趣能展现初中语文课堂的魅力,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情境中欣赏、体会及理解课堂中所蕴含的美。然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所展开的。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以单一性的讲授为主。这样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该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更像是学科知识的硬性灌输场所。课堂内容不仅生硬且具有局限,缺乏趣味性与生动性。整个语文课堂缺少了该学科本应具有的人文气息,更难以突出其中蕴含的美学要素。这种状态下的语文课堂严重缺乏高雅的情趣。初中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感知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美。他们的审美能力、对美的理解与评价及审美创造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学生审美创造提升缓慢
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基础上的。当学生能通过思考主动挖掘、深度理解语文课堂中的美时才能有效提升审美创造素养。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上的学生对语文课堂显然缺乏浓厚的探究兴趣,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初中生在传统教学中缺乏对语文中美学元素的认知与感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多抱着应试的态度,很少能从人文性及文学化的角度感知语文的育人功能。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由于缺乏教师审美角度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美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对语文课堂中美的忽视及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提升得非常缓慢。
二、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妙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1.树立生本教学理念
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改变教师的应试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生本教学理念。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不再将应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是基于学生审美创造素养发展的需求而精心研究所要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设计传统文化的合理应用方式。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出发,思考与课堂相关且能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传统文化,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帮助教师树立生本教学理念,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
2.提升语文课堂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蕴深刻。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中华文明近五千年发展史中的物质、思想、精神、技术及工艺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审美创造视域下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为课堂提供领域广阔、造诣深远的审美素材,拓展语文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通过各种学习体验学会欣赏语文课堂中的美,深度理解美的意蕴。审美创造视域下,传统文化能给语文课堂增加形式多样的文化素材,使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气息,更具生动性,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审美情趣。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在饱含审美情趣的课堂氛围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创造素养。
3.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仅能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局限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发展需求,还能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及感知语文课堂中的美。初中生对未知的文化领域往往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索欲。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是过往历史的见证。审美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妙用传统文化便给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历史的机会,启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悟历史人文的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满足自身的好奇心,还能从多角度体验及挖掘语文课堂中的美,提升自身的人文涵养及审美素养。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中,教师能以文化之美诠释语文内容之美,强化语文功能之美,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
三、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妙用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1.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審美感知是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认知,也是提升学生审美创造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触动学生心中对美的感受,增加学生对美的认识,将语文的美根植于学生心中。课堂情境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所关注的教学设计内容。课堂情境的设置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探究欲。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为语文课堂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感知语文课堂的美。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合理创设传统文化情境。
以《草原》的教学为例,蒙古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其重点体现了蒙古族豪放朴实的民风。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视频及图片,其中包括蒙古族敬献哈达迎客、那达慕大会的盛大场景,蒙古族的酒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等。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蒙古人民迎客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勤劳朴实的民风。在这种浓厚的文化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对课文产生探究欲,还会深刻认识到草原上的风景美、习俗美、传统美以及文化美,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审美感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
2.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审美欣赏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尽的美学,并且其美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美学欣赏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审美欣赏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语文教材也涉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应重点挖掘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的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使学生能在深刻感悟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欣赏能力。
以《学奕》的教学为例,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非常简短的古文,但其中却涉及我国著名的传统文化——围棋。审美创造视域下,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度挖掘围棋这种传统文化的功能美,使学生能够欣赏品味围棋的文化之美。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欣赏品味围棋这种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挖掘围棋的内在美。通过研究围棋的功能,学生可知围棋能锻炼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与灵活性,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风度。学生通过学习围棋这种传统文化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理解传统文化中美的内涵,还能强化对语文课文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
3.拓展传统文化素材,强化学生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内化途径与认知方式。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从意识层面增加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传统文化大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美学文化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强化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虽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略有涉及,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审美创造素养发展的需求。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拓展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素材以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以《散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尊老爱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历史上及生活中比较经典的尊老爱幼的故事,从中理解感悟尊老爱幼所体现的人性美。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共享所搜集的故事并对故事进行理解分析。在故事的交流分析中,学生能够深度理解尊老爱幼所展现的美好品德及相关故事中所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学生在故事中深刻理解尊老爱幼这种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从而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所描绘的意境美、人性美及寓意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引入传统文化话题,组织学生审美评价
审美评价是学生从美学角度对特定对象所展开的评价。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提升可以强化学生对审美标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引入传统文化话题能将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美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话题的讨论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在对话题的讨论评价中逐渐提升审美标准,获得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分析课堂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精选与课堂相关的传统文化话题,组织学生展开审美评价。
以《骆驼祥子》的阅读教学为例,老舍先生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真实丰富的传统背景文化,其中拎着鸟笼遛鸟、喝豆汁、戴草帽儿、穿粗布裤褂、操方言等内容都是对传统北京文化的生动再现。基于老北京传统文化,教师便可以引出这样的话题“如果祥子所处的年代是和平的,那么祥子的晚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围绕这个话题,学生可以结合书中所体现的北京的风土人情,对祥子的晚年生活展开审美评价。在话题的交流讨论中,学生可以想象祥子每天早上像大多市民一样穿着粗布裤褂,拎着鸟笼在街上遛鸟儿,饿了便坐在路边早点摊儿上吃碗加了醋、酱油、韭菜末儿的老豆腐,遇到熟人可以用北京方言打声招呼。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学生能对北京的传统文化进行审美评价,感知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之美。
5.开展传统文化实践,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是学生对所认知的美进行再创造的能力,体现在语文学习中便是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美。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助力学生对语文所学进行创新应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及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实践能丰富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审美创造素养。因此,审美创造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以《卖油翁》的教学为例,文中的卖油翁展示了精湛的卖油技能。我国流传着许多精湛的传统工艺,展现了人类的智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传承传统工艺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各小组需要深入介绍一种传统工艺,向其他同学展示该工艺的具体流程、功能及价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工艺,掌握运用语言谈论传统工艺的方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传统工艺,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在语言层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推行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重视对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在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基于课堂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借助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慕艳红《诗情画意谈教学——初中语文诗词教学鉴赏分析》,《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5期。
[2] 郑苏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1期。
[3] 程世军《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山西教育(教学)》2023年第10期。
[4] 赵平利《“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课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10期。
[5] 冯军宏《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之友》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