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故事,探索家园共育新载体
2024-05-20张蓉妮
张蓉妮
学习故事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和专业角度出发,读懂每个孩子的当下状态。
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由“注意”“识别”“回应”三个部分组成,被广泛用来帮助教师观察、理解并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同时记录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轨迹和旅程。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量。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世纪佳境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中,结合当前家园共育存在的困境,尝试依托学习故事这一观察评价载体,从理念浸润—价值体悟—亲历妙用三大路径循序渐进地开展家园共育系列活动,实现更美好的家园共育愿景。
审视:家园共育的现实困境。
镜头一:教师A和教师B在讨论家长工作时说道:“这学期我们开展了半日开放活动、亲子友好小组、家长会……家长活动很丰富,可是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不高了。有的家长经常说没时间,让爷爷奶奶来参加;有的哪怕来参加了也是拿着手机忙自己的事,根本不关注孩子。”
困境:“生拉硬拽”,家园共育活动中忽视家长的合作地位。当前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活动丰富,家长参与的频次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是,幼儿园一味追求共育活动的推陈出新而忽视了家长的需求。即使将家长“请”进了幼儿园,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较低。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更多是附和与“被安排”,不能发挥合作力量。
镜头二:放学时,小二班的王老师向难得来接孩子的柯柯妈妈反映:“柯柯妈妈,我们感觉柯柯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点薄弱,你们可以在家多鼓励他和同伴相处。”“怎么会,我们很活泼的啊,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得可好了!”没想到教师的话还没说完,柯柯妈妈便打断了她的话,还有点不耐烦地拉着柯柯离去。
困境:“背道而驰”,家园共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家园沟通。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需要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以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这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沟通时,常常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沟通技巧,造成沟通双方达不成共识;另一方面,在于沟通载体的片面性,许多双职工父母工作忙碌,教师平日只能依赖于线上交流,造成沟通双方缺乏信任基础。
探索:助力家园共育的新载体。
第一,直面当前家园共育的实际困境。为了解家园共育中的沟通现状,我们编制了幼儿园家园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对我园225名家长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园家长对当前的家园沟通现状存在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近60%家长认为当前“家园沟通的交流时间太短,不能深入沟通”,近20%家长认为“教师的沟通不及时”。由此可见,家长有强烈的沟通需求与共育意识,幼儿园亟须把家长与教师变为“同行者”,共同走进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学习。
第二,发掘学习故事在家园共育中的价值。学习故事以故事体记载幼儿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识别以及回应,以综合化、多元化、内容具体化、评价模式清晰系统化的方式关注儿童发展。我们尝试以学习故事为一种催生家园共育的载体,让幼儿的“哇时刻”成为家园的共同话题。这既体现出儿童成长的轨迹,又反映了教师支持的策略,是对幼儿园工作的文字化表征,更能促进家园双方的有效沟通。
理念浸润:“线上+线下”多形式感知。
第一,线上讲座,初步感知。家长的认同感是家园沟通的基础。幼儿园开展线上专家讲座,从“什么是学习故事”“为什么学习故事能够描绘儿童自信成长的轨迹”“怎样运用学习故事描绘孩子自信成长的轨迹”三方面展开,以学习故事为载体,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的教育观念,学习幼儿认知发展知识、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识别发生在身边的学习故事。
第二,借力专著,深度研读。幼儿园与家委会成员围绕学习故事的系列专业著作,开展了好书共读活动,并以“如何发现孩子的‘哇时刻”为主题进行了现场研讨。在后续各班的家长共读活动中,教师带领家长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涵,注重幼儿习惯、学习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感受学习故事带来的育儿理念冲击,逐步意识到观察孩子、用心感知孩子的重要性。
价值体悟:“直接+间接”多模式呈现。
第一,教师引领,彰显用心。在课题组的示范作用下,园部发起了“一周一故事”的活动,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学习故事专栏,定期上传各班精选的学习故事,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家长即时传递学习故事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一个个闪现着智慧光芒的学习故事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每一位孩子的用心观察,也收获了家长的普遍好评,为后期班级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的支持奠定理念基础。
第二,活动融合,融情促感。为了让家长亲身感知学习故事的价值,我们创生了“相伴成长,感恩有你”中班段家长半日开放日等一系列以学习故事为主题的家长活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家长感受学习故事传递的爱与喜悦,让学习故事成为家长活动中的情感“催化剂”。
亲历妙用:“双向+多维”多样态互动。
基于学习故事评价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教师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撰写幼儿的学习故事,重在让家长了解学习故事的特点,形成“幼儿园+家庭”“教师+家长”双环境双视角的多维形态。
第一,学习故事记录卡——让家长参与从“被动”到“主动”。针对家园共育活动中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我们不仅创设了各种可供家长观察幼儿学习生活的活动,还将以往的“活动评价表”改为“学习故事记录卡”,引导家长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学习故事的注意、识别、回应三大板块,记录孩子的行为发展,发现孩子强大的学习力量。
第二,学习故事家长沙龙——让行为观察从“看见”到“看懂”。在家园沟通中鼓励家长尝试为孩子写学习故事,教师将家长分享的学习故事收集起来读给幼儿听,并及时上传到全园家长群、幼儿园公众微信平台上等,这不仅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为孩子写学习故事,还逐渐形成了学习故事家长群,在不知不觉中组建了家园共育共同体。
第三,互动式学习故事册——让成长档案從“形式化”到“个性化”。如何让家长既能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又能参与到观察和分析中来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始尝试将学习故事运用到幼儿的成长档案中,设计了学习故事板块。其特点在于,针对幼儿的活动照片和活动记录,教师进行注意、识别、回应的解读后,家长也可以在一旁记录自己的发现。家长的撰写,提供了不同视角下的幼儿形象,便于教师进一步地了解、倾听幼儿。同样的,家长也可以就教师撰写的学习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就教师所记录的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继续在家庭中进行观察和撰写。一卡多用,不仅能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孩子在幼儿园某一段时期的成长,留存个性化成长足迹,还有利于家园之间的双向沟通。
研究成效:沟通有道、成长有迹、共育有效。
第一,促进沟通,增家园共育之“信度”。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学习故事成为家园共育的有效新载体,助推教师和家长共同追随孩子,捕捉孩子“哇时刻”。在这一共识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再形式化和片面化,而变得真实、丰富和有效。同时,学习故事凸显了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合作地位,使他们对幼儿园共育活动的参与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对园所的信任度。
第二,追随儿童,促家园共育之“效度”。我们尝试了双向的学习故事记录,以幼儿发展共同体的形式引领家长树立专业的教育视角。不仅要“看孩子在做什么”,还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思考“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有意识地解读和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想法、情感和体验。挑选出幼儿的“典型”案例,富有创造性地制作在幼儿的成长故事册上,看到了“尊重幼儿”的观念落实,看到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看到了家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幼儿评价的“新模式”,真正达到了家园共育的“效度”目标。
第三,依托载体,探家园共育之“深度”。学习故事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和专业角度出发,读懂每个孩子的当下状态。通过研究,我们充分相信学习故事是适用于促进家园共育的一种新载体,基于学习故事的家园共育不再停留于形式化、任务化,而是家长与教师携手成为“儿童的研究者”,学会注意、识别、回应、记录、回顾,共同促进孩子的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