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未来样态
2024-05-20李克建许童晖
李克建 许童晖
长期以来,幼儿园分等定级评价体系对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各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理念的引领,则有可能產生“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问题。评级本质上是一种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方式,不仅是中国的幼儿园,由政府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系统,对不同的幼儿园进行规范化、高标准的管理,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才能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亟需我们明确教育质量评估的价值取向,转变评估的思路和方式,加快质量评估改革。因而,要充分发挥质量评估的正向效益,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树立科学的质量评估理念,因地制宜、着眼未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构建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新样态,更好地发挥质量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
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科学理念
以促进发展为主,合理确立评估目的。发展性评估是以建构主义哲学观为思想基础的评估理论,其基本特征是为发展而评估、以评估促进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该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包含着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幼儿园发展”等价值取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因此,新时代学前教育质量评估要以促进发展为导向、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基,构筑发展共同体,促进幼儿园持续发展。
学前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也应该是一个不断解构与再建构的过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应关注当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以动态的视角审视其发展变化,探寻其最近发展区以及可行的改进路径。
以保教过程为主,系统建构评估内容。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更直接且更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其质量评估框架中凸显保教过程指标的比重。例如,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认证标准”,10个质量领域中有6个是关于过程性质量的。基于活动与互动过程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国际共识,《评估指南》强调聚焦班级观察,对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环境创设等过程质量进行内涵界定与实践引领。
当然,以保教过程为主并不意味着放弃结构性质量。结构性质量是保教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撑条件。结构性质量只有与保教过程相联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评估指南》强调对结构性条件要素的过程性考查,例如在“玩具材料”的考查要点中指出,图画书应当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以现场观察为主,协同运用多元方法。科学主义视野下的评估企图通过去情境化的测验把握事物本质。这种评估方法屏蔽了考察与理解客体的其他途径,导致对工具与数据的过度依赖。第四代评价理论遵循建构主义范式,认为评估是一个持续辩证的对话协商过程,不同评估方式都是对评估对象进行理解的途径。据此,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应当充分考虑保教过程和幼儿发展的复杂性,注重评估方法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多样性。在评估实践过程中,除了现场观察,还可以通过查阅档案等方式考察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实施过程,并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家长社区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以现场观察为主,协同运用多元方法,多种来源的证据交叉印证,有助于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估幼儿园保教质量。
以多元主体对话为基础,建构教育共识和改进方案。传统评估为了实现“价值中立”和“科学客观”,往往将评估者和被评估者的关系定义为“主体—对象”“权威—服从”。而第四代评价理论关注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倡导多元主体平等对话的共同建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对利益相关者赋权,提倡民主与合作,认为“事实”是在多元价值观影响下不断建构而成的。因此,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应是一个多方对话、共识建构、意义生成的过程。
第四代评价理论遵循“响应—协商—共识”的逻辑。有效的评估始于对利益相关主体多元诉求的响应,充分考虑多元主体的价值差异和分歧。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不再预设标准和强加结果,而是通过平等合作的倾听、对话,逐步减少分歧,构建教育共识。在评估结果阶段,撰写反映共识的评估报告以及改进实践的具体方案。
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未来样态
依托专业评估工具。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通常是由理论基础、质量观念、评估内容、评估方法、操作程序等要素构建起来的有机整体,本质上是对质量评估话语的系统建构。在未来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中,科学专业的评估工具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选择和运用评估工具时,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确保所选工具与评估目标和需求相匹配。其次,加强对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对教师的一般性评估能力建设,确保评估工作的严谨性和有效性。最后,关注评估工具对评估情境的适用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优化,更好地服务评估目的,发挥评估的积极效能。
运用智能计算技术。新时代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应充分运用智能计算技术,搭建技术平台,不断优化“信息采集—智能分析—主动反馈—支持发展”的评估流程与运行逻辑,切实为园长、教师和相关方面减负增效、赋权赋能。可能的实现路径是:运用智能计算技术,采集多场景、全过程、多模态的综合性评估数据,形成数字画像;使用可视化的方式,将评估结果精准推送给相关主体,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建议。
评估与实践深度融合。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推动发展的手段。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正向价值与功能的实现取决于评估是否与实践深度融合、是否通过评估推动了多元主体的对话与反思,进而推动理念与实践的重构。依托专业工具的质量评估能够充分揭示园所管理与班级保教实践的优势与不足;基于评估结果,相关主体展开对话与研讨,在发展目标与质量现状之间找到差距,制订相应的改进计划。就教师而言,基于质量评估展开的多元主体互动与对话,促进教师的专业反思与成长,引导教师走向更有意义的专业生活。基于质量评估的过程与结果,教师与同伴展开充分的专业对话与共同建构,实现经验共享与思维碰撞,最终实现对教育实践样态的渐进式重构。
构建内外协同、共享发展型评估的新模式
近年来,笔者与地方合作,致力于共同探索与构建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新样态。自2023年下半年起,我们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合作,组建了近40名的区域评估员队伍,展开系列评估工具与方法培训。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双方的共同探索,逐步构建起内外协同、共享发展型评估的新模式。
顶层设计:基于三级网络组建区域质量评估员队伍。在梳理柯桥区幼儿园区位分布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区直属幼儿园—六大片区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三级质量监测评估网络,充分发挥每一位评估员区域服务与内部引领的双重作用,以促进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的协同发展与整体提升。
专业赋能:基于专业量表培训,促进教师评估能力发展。培训的过程就是评估实践的过程。在评估工具学习的基础上,评估员依托评估量表的智能化平台,开展为期半天的班级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议与问题研讨。在此过程中,评估员需要不断反思与总结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度解读保教活动背后的理念与未来实践。
融合教研:基于他评自评对话,进行教育实践现场教研。评估员一方面基于观察到的具体案例和证据,参照量表的具体指标与标准,进行循证评分;另一方面,在观察评估其他幼儿园的同时,也会学习和借鉴,并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与理念。通过自评与他评的对话教研,共同发现优势、挖掘经验,同时聚焦问题、深度剖析,重构教育的理念与共识,为后续的实践提供更优的替代路径。
共享共建:基于内外对话共同诊断问题,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不再是评估者对被评估者的单向反馈,而是基于内外对话共同建构的结果。在柯桥实践中,先是基于正式的观察评估、智能化平台自动生成原始报告;在此基础上,评估团队成员、幼儿园管理层以及样本班级教师举行圆桌讨论会,就评估中发现的典型现象和事件深入探讨,共同诊断园所管理与班级保教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共商可能的突破路径与改进方案,从而形成最终版本的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