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4-05-20吴建霞
吴建霞
【摘要】文章以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以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分析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素养能力发展、实践环节不足、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解读,明晰了初中信息科技学科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一线课堂实践,提出了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解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8—0063—0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组成部分之一”的地位,使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1]。自此,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课程名称从原来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这意味着信息科技地位提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识到,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尤其重要,对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和新理念,从现状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信息科技教学优化,从而有效落实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关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信息科技素养与技能也愈发重要。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信息科技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由“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2],变成了“科”与“技”并重的概念,从原来的技能导向走向了科技导向,更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目标确立方面,首次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明确了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围绕总体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遵循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学习、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作为每一个学段的重要目标。
在內容方面,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的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逻辑主线,设计和规划整体的课程内容[3],更具时代特点、创新性。
二、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信息科技是现代教育的新课程,面对课程新要求,有的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水平有待提升,相关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们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们会逐渐失去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比较贪玩,自制力比较差,在教师“满堂灌”教学的时候,他们很难全神贯注地听讲,甚至会偷偷地玩游戏。有一些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也能够专心学习,但比较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
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忽略了学生能力发展。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的认知还不够到位,他们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仅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练习主要围绕中考考查的相关学科项目。这样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缺少了活力和实效,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更无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三)实践环节不足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实践环节设置相对不足,学生常常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层面,缺乏相关的实践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体系单一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下,一些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考查主要通过笔试的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和体系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
三、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开展大单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学科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新时代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说,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是这一课程改革阶段集体备课研究的重要方向[4]。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其中,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大单元教学贡献教育智慧。
1.做好科学的课程设计。大单元教学需要注重科学性,教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明确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技能。
以“数据与数据处理”相关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单元。课程内容包括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数据类型,要求学生了解数据的定义、数据类型(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数据的度量等概念;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学习数据整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填充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习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统计、频数分布、统计图表等,了解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和分析目的;掌握数据可视化技术,学习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图表类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双十一”生活情境为导向,设计“眼力挑战赛”游戏,引导学生观看相关数字快闪视频,分析数字背后的含义,引出数据的表示形式,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的概念;通过“数据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发现视频中的数据,加深学生对数据的理解;通过“解锁财富密码”游戏,引导学生扮演商人,利用数据、分析数据,设计逆风翻盘的营销方案,接着分享、展示学生的想法。随着趣味游戏活动层层推进,学生对数据有了新的认识。
2.注重实践活动的质量。设计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设计具体的实践任务时,应注意与实际情境结合,体现一定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有效地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以“网络安全”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活动:学生设计一个虚拟网络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分析。首先,学生可以利用大单元资源自主学习虚拟网络搭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其次,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虚拟网络系统,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子网规划和设备配置。再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评估,使用工具检测虚拟网络中的潜在漏洞和风险。最后,学生分析发现的漏洞,提出改进和解决建议,优化网络安全。
3.做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面对新要求,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机制与大单元设计和实践活动匹配。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教师还可以采用项目作品评价、口头报告、实践演示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以“人工智能”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采用项目作品评价的方式,要求学生参与实际的数据分析项目,如使用Python和数据分析工具库,分析某个数据集并使之可视化。相关的评价标准可以包括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合理性、数据可视化的效果和表达能力等。教师还可以采用项目日志和反思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录项目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思考,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对项目结果的反思,体现项目日志的完整性和详实性以及反思的深度等。另外,可以结合大单元,采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互相交流和反馈,注重同伴报告或演示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表现的评价和自我反思等内容。
(二)开展项目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确立教学目标,巧设学习项目。学习项目依附于学科知识而存在,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系统且完整的学习项目[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设计有体验感的生活化情境和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需要将学科特色和前沿技术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引领下开阔视野,了解到学习和生活因信息科技而改变,提升学习项目实践的有效性。
例如在“演示文稿的规划与制作”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学校文学社活动情境,由小组组长对成员进行分工,学生分别担任采编人员、责任编辑、美术编辑等,让学生体会编辑部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对文字、插图规范地编辑与排版设计,提升综合能力。
2.立足项目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收集相关素材加工处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拓宽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促使学生实现“思考—问题解决—应用—创新”的学习目标。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或小组合作,主动获得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巡堂,随时关注项目进度情况,及时答疑,鼓励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走进程序设计”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猜数字”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猜数字”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互动过程中探索算法,将“猜数字”的算法用流程图呈现,再引导学生利用程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及相关代码的功能含义。如此,学生参与了程序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形成信息思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3.做好作品展示,完善动态评价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将项目成果提交到公共平台、对学生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结合组内自评、组间互评、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探索过程是不同的,最终展示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用完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需要肯定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利用动态评价过程,转变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积累学习经验。
如此多元评价,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项目实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体现评价的导向作用。学生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反思,还可以检验信息素养培养的效果。例如在“用镜头表达思想”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学生提交作品成果后,教师可以从作品评价指标、课堂纪律和小组合作过程等维度来评价,引导小组成员和学生自主评价,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作用。
(三)开展问题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信息科技相关知识时,可以采取设问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罗列成问题,在课上通过设问式教学,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再引导学生分组探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集思广益、互相交流想法,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信息科技知识。
以“信息编码”相关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计算机内的信息是如何编码的”这一核心问题,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小明历险记”虚拟情境,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ASCII码字谜、字符的显示”练习和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挥“课堂练习”“自我评价”等功能,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答题正确率,并以数据、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为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提供依据。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结合新要求,面对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科技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对信息科技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姚金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6):151-152.
[2]刘建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江西教育,2023(03):20-21.
[3]张丙川.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02):63-65.
[4]杨雄彬.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05).
[5]孙春阳.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8).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