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州:解锁助农增收创新密码
2024-05-20胡光贤
胡光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贵州省盘州市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各经营主体的作用,强村富民,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路径探索
探索一: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下实现县乡主导产业发展。在规划产业布局时,应充分考虑盘州山地面积占比大的情况,以县为基本单位落实产业布局,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根据县域优势确定刺梨产业集群的领域,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优势资源,同时统筹鲜果收购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刺梨产业总体效益较好。
探索二:在龙头企业帮扶带动下建立联农带农联营机制。以促进农户增收为基本原则,明确平台公司、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利益联结中的环节和份额,帮助农户稳定获得土地流转、劳动务工、政策红利、产业回报、入股分红等收益,最大程度增加农户所得,促进平台公司、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形成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发展共同体,共同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例如,盘州市生猪养殖采取“仔猪委托放养”“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参与生猪养殖,通过规模化合作养殖和脱贫户合作散养推进“盘县火腿”腿源基地建设。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户合作养殖,采取直接扶持脱贫户养殖方式与脱贫户形成利益联结,对规模合作养殖,采取由养殖场或养殖大户提供部分就业岗位给脱贫户,实现产业助力农户增收。
探索三:在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模式下推进跨村联建抱团发展。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本村地理、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科学制定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自主经营、合作开发、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瓶颈
一是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农户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捆成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实现内在融合,农户参与利益分红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土地流转和产业基地务工没有形成共同利益,农户参与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产业管护质效不高、效益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各方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内生动力。
二是推进标准化种植还有短板。全市全域土地面积405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2.4%,丘陵地占9.2%,坝地仅占2.4%,“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盘州市地形地貌条件和土地资源现状的真实写照。土地资源分散,集中连片土地少,导致大多数农作物标准化推广种植困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如何经营管理、发挥其最大效益成为当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是基层技术人才支撑不足。基层人才资源匮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真正务农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基本上是年老体弱人员,标准化操作程序掌握不够,不能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向城镇转移,一大批优秀青年向一些大城市寻求发展,农村人才“引育留用”难度大,尤其是紧缺懂农业、会经营、能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四是合作社培育力度不够。全市有合作社1247家,其中全国500强合作社1家、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社34家、市级示范社16家,从数量上看比较可观,但真正发挥效益的合作社占比少。
五是家庭农场难以实现增收。家庭农场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在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普遍面临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问题,限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空间和产量。
六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带动力的关键因素,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94家,包含部分合作社、公司和家庭农场。大多数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或者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发挥“龙头”作用,无法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在助农增收方面能力明显弱化,没有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对策思考
一是做实产业发展规划,严禁规划落实“走马灯”。如果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频繁更改和调整,会导致资源分散、项目重复、人才流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产业发展规划前,应多次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行情,并进行有关数据分析,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立足盘州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避免盲目发展和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和监管,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明确规章制度和程序,确保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走马灯”现象,为农业企业提供稳定、透明和公平的营商环境。同时,企业要积极参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保产业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为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突出特色产业“有市场”。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的粮食安全意识等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在现有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符合盘州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条件下的产业选种选苗标准、产品标准,以及方法标准、种植设施标准、管护作业标准等,确保农民提高土地生产利用率,借助以工代赈项目和种粮补贴等措施协同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三品一标”和区域品牌培育,强化政府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为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合理适度的产业规模基础上,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打造品牌,通过品牌的带动,实现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群众能够切实看到品牌效应带来的产业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上的提升。
三是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实体市场“真发展”。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力度,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合法权益,加强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环境。加强市场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支持和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业相近的村联合起来,通过合作社与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联合发展,集中使用投入资金,集中使用预留土地,统一经营运行,统一量化股份和收益,组建新的经营主体,通过强强联合、做实做大蛋糕,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乡镇之间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连通性和便捷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推动各乡镇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循环发展。
四是强化政策落地落实,筑牢农村经济“聚民心”。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切忌“一刀切”,避免政策过度泛化或僵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使政策更加灵活、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农民发扬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可以设置“奖勤罚懒”的机制,激发农民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中聘请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返乡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領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责任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