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作文教与学的方式
——评曹文慧老师的写作指导课

2024-05-20刘凡保

初中生世界 2024年16期
关键词:教与学学情支架

■刘凡保

作文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然而“高投入低产出”仍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改变作文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但如何改变却是很多教师难以跨过的坎。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可以从曹文慧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中,找到一些破解密码。

一、基于学情

基于学情而教,就是要做到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矫正。传统作文教学中,写作前是教师单方面的审题分析和写作方法讲解,学生很少参与;写作时是学生单方面的构思和表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写作后,教师批阅并写上几句评语,学生瞟上三两眼。这是典型的“高耗低效”。

曹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最大的亮点是基于学情,以学定教。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结构不清晰、偏离中心)来源于学生的习作,问题的分析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寻,问题的解决也依靠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教师做的只是适时引导和点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了学生。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化地解决问题呢?这节课给出的答案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设计好每一个必要的学习环节。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有选择地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愤”“悱”处讲明白,讲透彻。

二、找准支架

本节课的总目标是“学写照应”。照应是布局谋篇时常常要考虑的要素,教师可讲的内容很多。曹老师的做法非常明智,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分解难点,降低写作起点。

教学过程中,曹老师找准支架,学生拾级而上,教学环环相扣。她由苏轼的禅理诗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着眼于名著阅读,勾连起《西游记》的前后章节,找到小说中的伏笔照应;然后引用文艺批评理论,告诉学生古人对照应艺术的看法;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教材中的照应手法,感受其妙处。曹老师以众多经典案例为“导学支架”,步步为营,层层建构。学生理解透彻,动笔写作时,达到了预期效果。

另外,曹老师将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教学素材。被选中的学生非常开心,感到特有成就感,其他学生也有愿意阅读的积极性。而且,曹老师没有呈现文章全部内容,只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照应式开头与结尾,学生于是能更清晰、更直观地感受照应写法的妙处,排解畏难心理。如此选定“同伴支架”的做法,彰显出曹老师的教学智慧。

三、以评促写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照应之神韵”。曹老师先问学生是没想过要写照应,还是想写却不会写,又是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称道的是,学生在这一环节实现了“读、写、评”的一体化。

“阅读→评价→改写→再评价”的学习过程,解决了作文教学评价具有延迟性的问题。当堂指导,将改进后的结果外现,再次以评促写,也使评价更有效。此外,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致性,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尝试引入评价量表。与众不同的是,曹老师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评价、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评价量表,体现出生成性,体现了依学而评,也培养了学生鉴赏、润色文章的能力,实现了以评促写。

作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多写”,但“多写”并不一定有效。若作文教学课能着眼于解决一个小问题,习得一个小方法,那么,“少写”也有大用、妙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典范文章,引导学生发现共性,学习其写法;而让学生阅读同伴习作,成为作文评价者,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其中精髓。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写法的讲授也不宜贪多,否则,就容易陷入千文一面、千篇一律的境地。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猜你喜欢

教与学学情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楷书的教与学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