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以《建设工程法规》课程为例
2024-05-19黄鹭
黄 鹭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3)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培养依法律、明责任、重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工程法规》是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本课程以我国最新颁布的有关建设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为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阐述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法律原理及实务,契合岗课证之需。教师要通过对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并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建设工程领域的大安全观,充分发挥出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任务工单驱动式混合教学模式,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着力培养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符合高素质复合型技能需求的人才。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及内涵
(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元素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培养具备知法守法意识、严格依法依规从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建筑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要求。相关课程应坚持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遵循法律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国工匠精神等内容根植于教学设计各环节,深入挖掘专业课包含的课程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思想、新战略,从这些先进理念中培育时代新人,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围绕学生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师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小组任务工单,完成各学习情境任务点,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互帮互助的帮学课堂。教师应依托项目设置教学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分工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紧密合作的团队意识,在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使其具备正确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培养其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工匠精神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1]。教师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课中课后三阶递进式教学,实现移动环境下“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模式。同时,教师还应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从而更好地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育人功能挖掘不充分,与专业教学结合度不够
通过课程前期学情分析和教学反馈可以发现,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容易忽视,且该课程理论知识和概念较多,法律条文精确严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度不够,课程育人目标达成度有待加强。课程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具备严格的职业操守至关重要。因此,深挖课程育人元素,探索构建《建设工程法规》育人示范课程体系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教学形式单一,混合式教学融合度低
《建设工程法规》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以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普遍存在重“教”轻“学”倾向,教学设计常为以教定学,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混合式教学长期以来也有融合度较低的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还存在信息化技术不突出、数字资源不够完善等问题。对此,教师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学生自主的驱动式教学新形态,深度开发教学资源,持续开发“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相融合的数字资源[2]。
(三)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学生参与度较低
目前,《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理论灌输现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够,造成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习惯了以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自主能动性不够。同时,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课堂活动参与度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度不理想。教师应加强个体差异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究与实践。
(四)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教学案例库更新缓慢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与行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教师想要培养专业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要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符合当前的行业发展标准[3]。但学校各个专业教材的更新并不及时,导致学生无法了解最新的工程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等相关知识。另外,在实践教学中会利用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辅助,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案例更新缓慢,学生接收到的行业信息以及专业知识都存在滞后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五)教学评价单一、考核形式重结果轻过程
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权重不平衡,在进行学习成绩评价时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有效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同时结合考评模式的改变,重视多维度实践,全面性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课程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立足整体布局设计,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大纲分析—课程标准编制—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路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的要求,将建设工程法规体系、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原理与实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工程质量法律制度、施工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法律制度等教学内容划分为项目模块,优化重构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境,以学习情境进行各任务点分工[4]。教师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现行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及标准相结合,与建造师考试结构和体例相结合,采用理论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二)构建课程育人体系,明确教学目标设置
教师应梳理学情分析,总结学生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任务的综合素质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课程素质目标分解整合成有机板块。本课程以依法治国、国计民生、质量安全、诚实守信、职业素养、权利义务与集体意识7 个维度建立课程育人核心素养,并将其深度融合到教学各情境和环节,结合教学的主体需求、学生培养路径等要求,既可以使素质目标保持与知识能力目标的整体性,也可以形成特色课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符合整体结构设计,从而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的融合性(见图1)。
图1 课程素质目标维度设计
(三)为学而教,打造小组任务工单驱动式教学
1.创新教学方式,打造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的氛围
通过驱动式教学的深入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积极有效的学习反馈。小组任务工单是以班级为单位,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建立分小组进行的任务教学。例如若班级总人数为51 人,教师可按照5~6 人一组共分为10 个小组,小组设置组长轮流制,以组为单位选取不同的知识点模块,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完成本周任务点,在教学提问环节、课堂表现分板块以小组及个人为单位打分,从而激发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见图2)。
图2 小组任务工单设计
2.优化教学设计,打造多模块混合式教学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课前、课中、课后三阶递进式教学,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交互式学习模式。
课前:教师在线上发布课程资料,建立课程讨论模块,学生通过看微课视频、查阅文件资料完成预习任务点[5],做到平台学习全过程留痕,通过统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数据进行全面可视化分析,使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得到有效的反馈,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线下教学。
课中:包括“理论讲授”和“任务工单”两个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情况,将讲授的知识及本章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解构成若干具有引导型的“问题集”,组织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工单。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成果分享完成个性化学习,教师通过结构任务点和差异化指导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课后:建立线上讨论区和答疑区,及时响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考核评价;将课后笔记、思维导图等学习资料上传平台或课堂,择优进行展示。
(四)全过程多元评价考核机制
在小组任务工单驱动下,重视过程性考核,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报告,改变考核形式重结果、过程学习缺乏量化指标的成绩考核形式[6]。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对于考核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指标量化困难的问题,评价机制设置应该更加细化和精准化。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现在的课程是在任务驱动模式下设置学生评价和小组评价,同时采取小组积分制进行平时成绩考核指标。评价方式可包括课堂实训、学习成果、团队合作情况、讨论发言、案例分析、研究报告、情景模拟等。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改革,使学生自主改变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四、课程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一)打造课程案例库,课程育人有明显成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达成课程素质目标,以依法治国、国计民生、质量安全、诚实守信、职业素养、权利义务与集体意识等7 个维度建立课程育人板块,有机融合到教学各情境和环节,使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操守与团结合作能力都在课程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见表1)。
表1 课程部分案例教学要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驱动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协同增效
通过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小组任务工单,让学生主动查阅法律条文及相关规范,养成安全操作、文明施工的职业意识。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使其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施工现场管理、安全检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7],使学生的综合案例分析处理能力、综合素质明显增强。教学方式增加了团队实操环节,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活跃了班级沟通氛围,尤其是组长轮流制下学生的责任荣誉意识被激发,自主能动性增强。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共同进步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课前、课中、课后三阶递进式教学,为学而教,保证学生的主动思考、寻求合作等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师生同步成长。
五、“课堂革命”教学创新与示范
(一)筑牢人才培养根基,打造育人第二课堂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育人新模式。建立教学典型案例库、视频库,将课程育人与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考试、岗位技能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加强课程综合素养与专业知识融合性,结合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工程实际案例,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教学导入,通过任务工单形式在案例分析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8]。
《建筑工程法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在课堂中开展理论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发展,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打造第二课堂。比如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案例情境模拟和实训教学,在遵循法律教学规律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完成知识教学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生动的工程案例,并以辩论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发现的工程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课堂的存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职业院校的办校理念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型人才,该目标不仅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情况,还要求从职业素养、个人品德角度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注重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借助案例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此种精神的重要性。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新教学设计,建设小组任务工单驱动式学习样本
依托各教学点设置教学情境,同时建设小组任务工单,使学生进行组内组间、师生相互探讨学习。任务工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能让教师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进三教改革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评价创新,构建多元化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
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岗课证相互融通,兼顾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和校企产学需求,制定考核评分标准和细则,建立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以小组积分制为参考,合理运用教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突出对学生全过程职业能力的考核。
六、结语
“课程改革”是当今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在对《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加强理论建设,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领域的课程体系,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为其未来进入社会、参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文章通过对《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找到了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以及遵纪守法精神的策略。这对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