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理工类高校“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2024-05-19王思阳
王思阳
(洛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2017 年教育部党组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1],进一步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思想。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了基础的硬件支持以及发展保障,使得心理育人的方式、内容都将发生巨大改变。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的心理危机问题和心理障碍与疾病,要求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如何运用融媒体新技术重视并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与融媒体技术相融合,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不断创新心理育人路径和模式,使之富有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表达性艺术疗法
美国纽约州于2000 年通过修法,把各类艺术治疗正式命名为“表达性艺术治疗”[2];娜塔莉·罗杰斯结合其父亲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将其与表达性艺术疗法相融合,指出人的情绪和感知能通过艺术得到释放和转变,进而得到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许多人际关系都能来源于此环境,例如,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表达性艺术疗法是通过沙盘、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文学、心理剧、游戏、角色扮演以及即兴创作等各种艺术形式获得自我认知的过程,进而治愈心理、完善人格,所以,可以把表达性艺术疗法当作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表达性艺术疗法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应用现状
(一)表达性艺术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室、沙盘室、音乐治疗室或团体辅导室等专业的工作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舒适安心地在此环境中进行表达。当前的大学生以“00 后”群体为主,性格非常鲜明、独立,运用传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方式已经很难对他们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咨询效果不佳。因此,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可以开展表达性艺术治疗实践活动,拓展表达性艺术治疗活动的硬件设施。例如,增加绘画治疗室、舞蹈治疗室、戏剧治疗室等,也可以通过绿色植被、场景布置等方法打造艺术治愈环境,给大学生提供疗愈身心、净化心灵的场地。
(二)表达性艺术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表达性艺术疗法,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用艺术的体验感引导学生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导入课”中引入曼陀罗绘画、“房—树—人”测试,使学生认识心理投射的含义和心理测试的多元化;在“自我认知”章节通过学生自画像的创作深化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探索。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当前高校心理课程中应用覆盖面窄,学生在表达性艺术体验和课程学习之间不好平衡,宣传力不强。因此,高校应加强专业团队配备和培训,形成具有各个高校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牌[4],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心理育人的专业性。
(三)表达性艺术疗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用表达性艺术疗法,已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业规划、自我成长等问题,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支持和平台,但仍可以继续拓展其表达方式、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和服务对象。例如,利用融媒体技术优势将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在“两微一端”平台上宣传推广,拓展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打造具有丰富视听元素的心理育人文化[5];针对辅导员、班主任、新进教师等举办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体验活动,实现心理育人工作的全员育人效果。
三、融媒体视域下“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在理工类高校的实践
本文在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于心理育人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即一个平台、一个目标、四个阶段、三种渠道、三类方法。
(一)依托一个平台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于2021 年9 月14 日下发了《关于启动全省高校“融媒体+育人”工作试点单位建设的通知》(豫高发〔2021〕112 号)文件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育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积极探索高校‘融媒体+育人’的机制和路径,实现‘融媒体+育人’的工作格局[6]。”依托融媒体技术,目的是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把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相结合,处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实问题。
(二)实现一个目标
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心理剧、诗词、游戏为载体,挖掘其中包含的心理元素,依托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加深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应用四个阶段
“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应用于大一到大四每一阶段,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如表1 所示,大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心理情景剧的创作与表演中主动认知、悦纳自我,学会人际沟通的方法,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到大四主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团体游戏活动,辅以心理咨询座谈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放松身心,增强团队和整体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
表1 “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四个阶段
“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以表达性艺术疗法中的诗词、心理情景剧、游戏互动为载体,根据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座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三种渠道开展育人活动。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育人的主阵地。诗词疗法心理咨询和座谈是通过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蕴意、意境,化解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之团体游戏互动,利用融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育人活动。
(四)采用三类方法
“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主要运用心理实践课堂情景剧演播、诗词疗法心理电台咨询和座谈、科创寻宝游戏直播互动三类方法。具体如下:
1.心理实践课堂情景剧演播。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元素,教师引导每个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参演一次心理情景剧,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融媒体平台和腾讯会议、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展播心理情景剧作品,或采用微课、慕课和短视频等多种录播形式便于随时观看,如随时打卡“情景剧中的心理健康”微课或心理情景剧实践直播课堂,采用表达性艺术疗法的课前互动或者游戏环节导入课程教学内容,用艺术创作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同时穿插讲解教学知识点,向学生阐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来说,例如,在第三章《学会学习为成才奠基》模块中,运用心理情景剧舞台展现的方式,创设心理情景、开展行为练习,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健康学习心理养成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动力;在第四章《人际关系让友情亲情更久远》模块中,通过心理情景剧演绎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促进人际交往;依托融媒体平台,建设微信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等“心理育人”独立的宣传推广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提升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诗词疗法心理电台咨询和座谈。诗词疗法以朗诵诗句和创作诗词的方式为主,从而对诗人或者诗词形成无限联想,起到调节身心情绪、缓解压力等作用。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工科优势,推动高雅艺术、经典诗词文化走进校园,结合融媒体传播技术,将理工科发展特色与诗词文化有机融合,弥补理工类高校文化艺术氛围和文化特色品牌建设的不足,将诗词文化创造性渗透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建立线上信息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群体喜爱的媒介方式,利用高校或二级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开通“十点读诗”心灵电台咨询节目,通过师生咨询互动或直播间做客访谈,带领并引导学生吟诵诗句或者现场创作诗词、飞花令对诗,促使大学生感悟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从而引起共情;探析经典诗句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因素,引领大学生不断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借助融媒体平台,发布诗词心理推文,呼吁人文关怀的回归,唤起学生对温情的感知,营造温暖有爱的心理育人氛围;依托高校或二级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展诗词心理座谈、诗词读书分享、诗词心理沙龙等宣传推广活动,录制宣传小视频,通过诵读和演绎经典诗词作品,使学生感受诗词文化中的爱与温暖,疏导情绪,净化心灵。
3.科创寻宝游戏直播互动。结合理工类高校自身特色以及新时代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工科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并悦纳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依托每年高校举办的“5·25”和“10·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采用“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的实践育人方式,开展系列团体体验活动,提升工科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依托融媒体平台,结合理工类高校“科技创新”特色,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直播等方式,开展科创寻宝互动游戏直播活动,由班级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进行寻宝比赛,每位队长携带一台直播设备,让直播间的观众能身临其境参与进来并给予指导。活动开始后,参赛人员寻找带有“科创”特色的“智能书写机器人”“电动汽车”“轰炸机等航模”“3D 打印”等拼图或者实物,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寻找到宝物,在寻找过程中可以寻求他人或者直播间观众(连线)的帮助,获胜的队伍可获得宝物一个。校园寻宝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吸引力,学生在寻宝活动中可以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进而产生思考、获得感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素质,同时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爱校荣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融媒体视域下理工类高校“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成效
(一)实现课程育人与心理育人协同发展
通过“课堂+实践”“线下+线上”等形式,将心理育人工作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7]。在心理实践课程中加入心理情景剧,指导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参演一次心理情景剧,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融媒体平台或腾讯会议、学习通等线上平台展播心理情景剧作品,或采用微课、慕课和短视频等多种录播形式便于学生随时打卡观看学习。举办网络心理情景剧大赛,以学生宿舍为题材,讲述宿舍的“人情冷暖”。最终通过决赛评比出3 部优秀心理情景剧作品《一个人——我融入了大学生活》《如醉方醒——我逃离了网络世界》《分享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发布至学院官方视频号、抖音平台展播,其中作品《一个人》荣获学校第十五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之网络短视频大赛三等奖;举办线上红色情景剧大赛,采用单幕剧形式呈现表演,传播先进文化,将心理的要素融入红色文化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将获得感和体验感转化为内在行动。下一步将在心理实践课堂情景剧演播活动中,特别要调动心理特殊关注、重点关注学生群体参与、创作和表演的积极性及能动性,为重点学生群体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调研其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接收程度和受益情况,并注重其反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实现实践育人与心理育人协同发展
通过“现实+网络”“校内+校外”等方式,组织学生举办如团体科创寻宝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游戏等心理育人活动,在学校、学院媒体平台大力报道,广泛宣传,形成典范,实现活动品牌化。如在学校第十五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中举办“科创寻宝直播互动”团体活动,组织各年级、班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调整理工科学生的情绪心理,缓解日常的学习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和户外适应能力。此次“科创寻宝直播互动”团体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不仅在活动中发挥了理工科学生的“科创”优势,又结合心理育人特点,让学生通过户外团体活动放松身心,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一步将结合理工类高校各学院特色,利用融媒体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校园寻宝活动,让没有参与的同学也能身临其境,继续发挥理工类高校的“科创”优势,激发工科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科创精神”“科创文化”渗透在心理育人的方方面面,并在校园内广泛、长期推广。
(三)实现心理辅导与心理育人协同发展
通过开展诗词心理咨询、诗词心理分享、心理座谈辅导等方式,弥补理工类院校文化艺术氛围建设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身的品格,实现心理辅导与心理育人协同发展。学校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测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并及时反馈,并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育人工作中运用诗词电台心理咨询、诗词心理座谈直播、线上诗词心理分享等方式,通过诗词文化的陶冶,帮助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解开学习、生活、交往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结。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融媒体的技术优势,在心理普测、咨询等环节引入表达性艺术疗法,将诗词疗法心灵电台咨询、诗词心理座谈直播活动在理工类高校各学院继续广泛推广。同时,在线上心理咨询中注意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展现心理育人工作的特殊性。
五、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心理育人工作必须考虑到新时代与新技术语境之下,如何突破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壁垒。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时期的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创造更为多元创新的心理育人模式。鉴于艺术活动的心理作用,绘画、音乐、沙盘、文学、游戏扮演、心理情景剧等表达性艺术疗法逐渐成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新型方式。“11433”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育人模式,以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充分依托融媒体的多重技术优点,结合丰富的艺术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方法与路径,在当今育人环境下,可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实践的新模式,引导大学生润化心灵、完善品格,实现心理育人全员全过程、内容丰富化、形式现代化,打造宽领域、多渠道、多样性的心理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