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东风设计,讲好中国故事”
2024-05-19
采访:王选政李杰
编辑:李杰李叶
东风汽车集团造型设计中心总监。负责东风集团旗下猛士、奕派、纳米等多个品牌及商用车、军车、合资项目的造型设计工作。加入东风公司17年,在东风造型掌舵期间,他坚持“用东风设计,讲好中国故事”的设计理念,探索东方汽车設计美学,不断打造高感性品质产品。
在本次访谈中,张永亮分析汽车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解读中国汽车设计变局。2023年是东风造型起势的一年,他结合发布车型阐述了造型如何以品牌、市场和用户为出发点,打造近十几款具有中国文化设计的全新东风汽车。
《设计》:结合您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和中国汽车设计发展现状,请从您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汽车设计发展历史做个简要的梳理。
张永亮:我是伴随着东风一起成长起来的设计师。2010年,我加入东风日产主持启辰品牌,并主导了一些日产本土化的设计工作。
2020年12月集团发出任命后,我调任东风集团造型设计中心,担任设计总监,到现在有三年多的时间。
东风集团造型从最初只负责风神一个品牌的设计,发展到现在覆盖乘用车(猛士、岚图、奕派、纳米、风神)、商用车、军车以及一些合资品牌的项目,设计链路越来越完善,设计版块越来越丰富。
可以看到,迎着中国汽车市场大势顺势而为,我的个人成长和中国汽车设计的发展路径基本吻合。我是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当时班上没有几个做汽车设计的。我从大一开始就在兼职一些工作,比其他同学更有机会接触到校外和市场;大三跟几个同学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承接一些工业设计类的项目,在参与“一升油”汽车设计挑战赛项目时顺势接触到了汽车行业,也因此对汽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说实话,那时候我们工业设计没有太大的底气去做汽车设计,觉得画个产品就已经很厉害了,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选择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的中国汽车设计发展历史分两个阶段。
1980年以前几乎只有一汽和二汽卡车,二汽就是现在的东风,轿车基本上没有。
1980年到2000年是很重要的萌芽阶段,合资品牌进来,满大街都是桑塔纳、富康、捷达这“老三样”,我们于是知道了汽车是这个样子。
在此也要特别提一下,我们的老设计师艾德昆先生在这两个阶段的贡献。东风公司的双飞燕logo是他设计的,他还主持并参与了多款东风商用车、客车、轻型轿车的造型设计,可以说是把“设计”两个字带进来了东风。
2000年到2015年,合资品牌非常火,能够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造型工作,是所有设计师想得到的机会。合资品牌进来以后,大家开始考虑自主品牌怎么去设计自己的车,各大主机厂开始建立专业的设计中心、组建自己的设计团队,我们这批设计师也刚好搭上这趟“顺风车”。
2015年至今是一个颠覆传统、突破出围的阶段。汽车设计不再只是设计车,而是结合时代、科技、用户需求打造汽车生活方式,从最初的以客户为中心,到用车场景驱动设计,我们不再拘泥于燃油车时代国外品牌或者合资车的设计方式。新能源大势所趋,我们开始有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动力,甚至自己的平台,现在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设计。
《设计》:您先后在合资自主品牌和自主品牌掌舵设计,您个人感觉这两段经历有多大差异?
张永亮:非常大的差异,但是这两个阶段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有很多思考。
日产的体系力很强大,东风启辰作为日产合资品牌,其开发体系、流程、方式等基本上是和日产一致的。
所以在启辰时我们会去汲取日产强大体系的优势,强大体系的背后则是坚持品质的长开发周期,以及非常严格的时间管理。我们是跟着年度规划的重大节点行事的,有时候开会共识可能需要提前3个月甚至半年预约,当然如果有人挑战你的日程,你也可以坚决地说“No”。
来到东风集团造型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高效高品质落地,比起“No”,我们更希望找到“Yes”的可能。现在汽车市场品牌开发周期快速缩短,10个月出一台车也是存在的。如果以日产的思维来看,这一定是unbelievable的,但是有人做出来了。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日新月异,科技不断迭代,如果不立刻反应随时改变,那么就会很快被市场淘汰。所以在东风造型,我更希望带领团队去和用户沟通,去想尽一切办法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永远是我们面对品牌和用户的诚意。
如何在品质和效率中找到平衡,这不仅仅是我们东风造型设计需要面对的课题,也是国内所有车企的课题。汲取外资或者合资品牌“强大体系力、专业能力以及技术力”中的精华,同时真实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更本土化的东方造型设计。
《设计》:如何看待上海车展上国际同行关注中国汽车产品的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例如是否会导致中国设计师行业地位发生变化。
张永亮:东方设计被更多地看见了!与其说是中国新能源的崛起,不如说是中国自主品牌稳扎稳打地进步,以变化应对世界的变化。
中国自主品牌起步期,我们以尺丈量,学习模仿,如今我们主宾调头,国外设计师以同样的方法丈量我们的改变,这是所有中国汽车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当然,这只是东方汽车的起点,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一辆辆汽车上刻下“东方设计”的印记,融入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表达当代中国人的设计型格,文化自信将一步步落实到地。
当然,车展期间东风的猛士品牌,也提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大到品牌设计策略,小到logo,都是我们对中国军车和东方“雄魂”的深刻诠释。猛士的造型设计也收获了很多好评,这也是我们持续耕耘,不断前“型”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预见,中国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经过研究,从汽车诞生开始,用户最关注的汽车因素中,造型一直在前三。人类会本能地将自我情感、喜好投射到汽车造型上,这也是我们汽车设计的源头。早期的中国消费者没得选,对于汽车不论造型全盘接受,所以当时国内各种组装风格的汽车,现在的汽车造型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所以每家车企对待造型设计的重视提升到了新高度,更有观点认为“造型是第一生产力”。
基于此,东风造型这几年积极变革发展。秉持着央企“谋定而后动”的原则,我们去梳理国家、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稳步上升的同时对社会和自己负责。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调研、思考、布局,也受到了集团的大力支持和认可。今年我们将启动海外设计中心的规划,未来两年逐步完善打造上海设計中心的标杆,建立全新武汉造型设计大楼,在此期间我们也会继续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重视造型前瞻设计发展,同时保证量产的设计交付。
《设计》:您从从业者角度分析,中国汽车设计的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永亮:有三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以我们东风造型为例,我们秉持“用东风设计,讲好中国故事”的设计理念,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踏踏实实在做的事情。围绕用户需求,深挖中国文化,创造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设计。说到底就是,打造他们能看得懂、用得顺、开得好的中国车。
二,原创内驱。过去,我们中国的汽车设计不断追赶,不断实现“人有我也有”。现在的汽车设计则不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是硬实力。去创造全新的设计,才是我们拼命往前跑的核心因素,当然,回到中国文化上来说,有很多东西,其实是只有中国人有的,发现“它”,创新“它”,我们才能持续进步。
三,智能科技。在我看来,它就像是游戏中的叠buff,可以把美和实用变得更聪明,实现1+1>2的效果。现在的中国汽车设计中,你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人与车机的智慧交互,人与科技的深度连接。以五感体验为基础,结合AR、VR技术的全面运用,不断发展智能座舱,这非常符合未来Z世代的需求。东风造型其实也致力于这一块的发展,我们优化场景的创新变革,也将在更多车型中探索未来座舱的形态。
《设计》:2023年的中国汽车设计相较于纵向的本土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全球现状比较,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和问题?在产量和出口量“登顶”世界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建立中国汽车设计标准的话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包含设计)是阶段性领先还是时间差领先?
张永亮:其实中国汽车设计的标准建立,是我们已经在做的事情了。
在很多国外品牌不愿去卷的10~12个月的极限开发流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努力呈现一款车,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经验和审美的沉淀。可以看到不仅仅是东风,大家都在用设计传播中国文化,都在把中国审美渗透到毛细血管中。我们姑且把这种审美称之为“设计基因”,猛士的设计中,我们就为它注入了“雄魂”的军车基因,从概念车到量产917,延续继承,不断迭代,将中国文化属性的东西以家族化的形式传递下去,这就是我们东风的设计标准。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喜欢很张扬、很横的做事手法,我们更喜欢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不是制定一套很死的标准,让大家都按照我的来。
我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战略目前是一个阶段性领先的状态,因为我们的很多新设计和新手法,其实需要时间去检验,而AI的强势来袭也会影响汽车设计和人工智能的新格局。想要稳固这种领先,需要我们在内卷的同时平衡技术与审美的沉淀,可能还是要步子走得更稳一点。
《设计》:东风汽车未来将是三国四地的布局,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东风设计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规划?
张永亮:东风前些年只有风神品牌,AX7创造过很多高光时刻也带来了不错的销量。但彼时,造型策略相对不完善。
如今新能源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创造属于东风的新能源时代。东风集团十四五规划战略中,把造型纳入打造三大长板的规划中,和动力、智能并肩。2021年,我加入东风造型后就开始实施该规划,启动了造型的全面布局调整。综合考虑品牌、产品、市场和用户,我们梳理了东风造型在软硬件上可优化的空间。
第一,传统的造型楼无法满足所有品牌同时开发。去年年底东风技术中心更名为东风集团研发总院,这意味着未来所有品牌“1+N”全部放在研发中心来开发。造型作为牵头且集中性的部门,需要更大的空间和场地容纳乘用车(有猛士、岚图、奕派、风神、纳米、启辰、郑州柳汽等)、商用车(重卡、轻卡、Van车、皮卡等)、军用车等庞大的项目量。
第二,团队需要扩大版图。国际化的视野可以让中国设计走向更大的舞台,2022年,造型团队规划了三国四地的业务布局,以武汉为造型大本营,上海为桥头堡,开发国外的设计可能性。未来,我们将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创新,国际化的人才流动聚集,带来更有竞争力的汽车设计。
《设计》:造型设计中心是怎样一个规模?
张永亮:300人左右的规模,我们仍在不断发展以应对未来庞大的项目量。我们是非常国际化、多元化且年轻化的设计团队。内部架构也在完善中,目前来看主要会分为前瞻、量产和数字智能三个大版块,然后细分各类设计业务,各司其职又互相赋能。
在人员规模不大时,设计师需要面对“上午设计100万的猛士造型,下午设计10万的纳米造型”这样两极的挑战。这不能作为一个常规模式,所以随着品牌及车型项目越来越多,我们未来会在团队中按品牌划分一些业务。
另外我们也会投入资源发展人工智能,去年大火的AI可能会单独开发一个版块独立探索。
《设计》:AIGC对汽车设计有什么样的影响?按照这个迭代趋势,汽车设计会怎样变化?汽车设计师还会继续存在吗?汽车设计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
张永亮:说实话,AI已经介入现在的设计流程当中了。我们要拥抱并思考怎么去用好这个全新的工具。
现在的AI技术可以给设计师的前期创作带来一些灵感,同时辅助他们高效产出部分效果图。但AI缺失人类最高级的内核——情感,它模糊了设计师的基础能力,无法产出有灵魂的设计作品。
另外,现在整体的设计趋势是往“大道至简,极而至美”“lessismore”上走的,有内核有智慧的设计,应该契合中国道家化繁为简的思想,但AI则更擅长由简至繁,这是偏离我们的设计方向的。
未来汽车设计师是必然会存在的。只有抓不住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型、工具型设计师会面临被替代的可能,而未来被时代选择的设计师,应该会最大价值化TA的情感。深刻理解文化进行再表达,将主观感受转化为能引发更多人共鸣的设计,这才是汽车设计精彩纷呈的根本。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被替代,我们只需要更多思考怎么使用AI,去寻找一些灵感,提高工作效率。
《设计》:现在东风设计的设计决策是什么样的状态?
张永亮:可能会打破大众的“央企印象”,我们的决策流程非常扁平化。
随着集团转型,我们造型专注做好两件事:大家在做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们每个月敲定一天专门评审,集团决策层同步参与,5多个项目轮番进行,并且根据以下标准高效完成决策:第一,造型提案的专业性。造型方案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是否满足受众人群的需求?是否符合设计趋势?第二,造型提案的充分验证性。我们必须拥有足够充分的调研样本、数据和结论,好的设计不在想象中,而在用户的心中。第三,设计的前瞻专业背书。只做现在市场欢迎的造型风险很高,预测未来趋势比埋头赶路更重要。
《设计》:2024北京车展上我们会见到东风设计的哪些最新成果?
张永亮:去年9月17日,我们发布了猛士品牌的第一款量产车,12月份发布了纳米的量产车。今年3月14日,我们奕派品牌的第一款量产车正式上市。
可以看到东风在新能源转型阶段,整个品牌布局是非常有节奏性的。造型会全程赋能品牌,为其量身打造品牌策略,具体的设计中,我们会从第一款车开始,为它注入品牌的设计基因,然后在二代、三代中渗透延续。
今年北京车展我们将带来非常东方设计的汽车作品。猛士品牌有两个新车型:917特别版,是品牌特殊定义款。同时我们会推出管梁车,探索了猛士的场景概念以及设计语言上的其他可能。奕派品牌也会带来全新的概念车,基于“大道至简,极而至美”的设计哲学,我们融合湖北文化以及中国道教文化,迭代创新表达。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款非常重要的概念车也会在北京车展和大家见面。
《设计》:设计在今天和品牌的关系越发密切,东风品牌下的品牌矩阵也有家族化的问题,您作为设计负责人,怎么样能够让这些不同的品牌之间既保持独立的个性,又能够统一地掌握在大的东风品牌下面?
张永亮:设计不能演变为“套娃”,我们要做到“既有统一又有差异化”。那东风造型是怎么去突破的呢?
首先是找到一致性,東风集团有它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它的诞生和发展,它对国民的陪伴意义,它的企业和社会担当,背后是有一致的情怀的。其次才是分门别类地产出个性化的设计,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品牌的定位、受众和车型分析,制定品牌策略。
而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延续“意”,而不是简单地传递“形”,同品牌的车型设计保持一致的调性和风格,注重设计基因的延续,同时根据品牌策略不断更新设计策略,挖掘新鲜的元素再表达。
《设计》:近年来国际车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盛有衰,您怎么看?
张永亮:上海车展、德国的法兰克福车展、日内瓦车展我都去了,世界汽车格局发生了翻转,还挺有趣的。车企和车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车企蓄力设计研发,带来全新的概念和成果展示,这也会反哺企业的后续发展。大家都站在一个平台上show,你就更能知道,你在世界舞台上站在什么位置,和别人的差距是什么,大家发展的方向和进度是否一致?
中国品牌擅长“借势”,古话也说是“借东风”嘛,车展是我们宣传品牌的平台。
国外品牌或者合资品牌则可能还是倾向“照旧”,依循过去的规则和节奏对待车展。但其实效果大家都能看到,我相信中国汽车对他们的冲击还是很大的,他们可能也在思考要不要转型,如何转型。接下来世界的汽车格局仍将不断变化,中国汽车设计仍有艰难与挑战,但希望大家努力,尽量稳住向上之势吧。
《设计》:为什么CES展开始对车企变得重要了?
张永亮:现在大家都在说,汽车未来不是汽车,是智能的化身。当大家共同的技术慢慢成熟以后,更重要的就是你的产品有多智能。CES展是智慧生活的具象化,了解更前沿的科技智能并运用到汽车设计中去,让车变成人类情感的载体,这是整个行业都非常关注的。
《设计》:Cybertruck对于您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它对汽车设计和汽车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它的造型风格、材料应用和设计逻辑是否会开辟新的汽车进化路线。
张永亮:要单从设计去讲,我觉得还是要去接受它的存在,它会给我们一些刺激。
Cybertruck的独特性无须多言,其涉及的技术、材料可以说是世界级水平,外观造型保持高度极简,专注于功能,这在行业里就像一阵飓风,掀起了皮卡的无限可能。当然也会有很多人表示它的样子不主流,突破性的创新往往会带来一个和既有认知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我觉得应该允许汽车设计的不规则、非常态的表达,同质化的设计只会带来内卷和停滞。
未来的汽车设计可能会不断颠覆,军用材料可能会被更广泛地运用,这对东风猛士是个不错的契机。
《设计》:有这样一组数字: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而1.01与0.99相差仅0.1。我们擅长的不是从0到1,而是把1以后的事儿做得非常好。您站在产业的角度看设计教育,我们应该做0~1还是1后面的事情?
张永亮:0~1和1~∞,这是汽车设计的组成,并不是二选一的题目。前期我们需要去探索挖掘,创造0~1的价值。当然汽车设计不能只关注汽车,如果你只关注汽车,可能你就无法实现0~1的突破性的设计。跨界思维非常重要,像扫地机器人也是在红外技术成熟后的产物,从而完全颠覆过去打扫卫生的形式。我们汽车设计同样需要从更多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去寻找可能,带来过往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产品。当产品的设计开发链路成熟以后,我们需要不断优化迭代,这就是1~∞的事情了。
《设计》:东风猛士的设计已经带有很强烈的创新性,在东风的造型设计当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0~1的设计吗?
张永亮: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猛士对中国汽车设计来说,我个人认为算是0~1的突破了。电动高端越野三分天下:美国悍马,英国路虎,中国猛士。猛士这种带着军车基因的电动越野车可以说是中国市场里绝无仅有的,这是东方越野的0~1。但仅仅是汽车设计的突破还不够,我们希望在品牌策略上也能有一些0~1的突破式进展,这也取决于东风造型未来的规模。联动各个专业,产生新鲜的化学反应,这可能也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设计》:目前新势力造车品牌的一款新车遭遇了一场网络风暴,从您的视角来看,有一些什么样的启示?
张永亮:极具特色的MEGA亮相时,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大家对于外造型的评价属于两极分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销量结果并未达到理想最初的预期。市场的反馈有两点:改造型和降价格。
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的造型,我对它的外观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也因此思考了很多。品牌的设计策略,一定要深度思考0~1的市场验证期,我们需要大量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多角度、多文化地看待用户喜好,做融合民族文化的设计,不然很可能大栽跟头。同时设计一定要和价值匹配,定位要清晰,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做,你以为的高价值在用户看来可能就是“没必要”。
《设计》:现在全球范围内很多汽车企业都在做战略定位调整,有车企的定位不再是制造业,名字干脆就叫科技企业,甚至机器人企业。既要着眼遠方又要兼顾当下的生存现状给汽车设计带来怎样的挑战?
张永亮:“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现在的中国汽车设计周期太短了,就像一条赛道上一直用冲刺速度在奔跑的运动员。我觉得不必去追逐科技和机器人,它们都只是汽车表达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找到品牌的内核。
我们需要逐步找到自己的节奏,匀速跑一段,再加速一段,再调整一下配速等,一直冲刺的人是无法赢到终点的。东风造型其实一直有自己的速度,目前是一个在加速的阶段,我们看见变化但也不会盲从变化,稳扎稳打,沉淀出好的作品。
《设计》:如果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2023年的中国汽车设计,会是什么?
张永亮:先破后立!
2023年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大家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但是上海车展给了大家一次很好的示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的世界汽车格局,宣告着中国汽车以及设计崛起了!
但打破和崛起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设计代表中国,应该到更高更远处。这需要2023年之后中国设计界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汽车设计,要全行业、全领域、全维度的设计互相融合交流。
《设计》:最近一段时间欧美日本先后出现了一些要延缓发展电动车的一些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设计现在取得的这些成绩,未来会不会跟他们形成一个平行宇宙的关系?
张永亮:做好自己,我们跟着国家的政策趋势走,尽全力以最好的设计响应支持。
在中国体制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汽车行业“换道超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的动力转变,焕活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迸发出很多高品质的设计。现在国家依然重视未来新能源的发展,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上坚定不动摇,所以未来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我们和欧美日本的发展不太可能是平行宇宙的关系,全球化的发展势必引领我们在未来的某处相交,共享人类前进的成果。
《设计》:中国把汽车叫作轮子上的三大件,对于国人对车的这种理解和看重,设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张永亮:在中国,汽车设计承载了很多本土化的概念。国外市场倾向于交通工具的设计,而国内的市场,则需要实现“用户的搭档”“载物的平台”“移动的智能家”等属性的汽车设计,我们既要面子又想要里子,张扬的同时保留内心的含蓄,这是非常特殊的中国环境。所以从汽车的性格设计,到配置设计,用户需求都是我们汽车设计的第一出发点。
《设计》:请从产业的角度谈谈中国汽车设计教育的发展、问题与挑战。
张永亮:中国的汽车设计教育和市场,其实是相当割裂的。
第一,毕业后进入车企的设计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学生到设计师的身份转变,这和飞速发展的汽车市场是相悖的。东风造型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去年我们武汉设计中心不再被动地招聘成品人才了,改成一对一储备人才招聘模式,一方面推动校企合作,架起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桥梁;另一方面,以有经验的设计师引领优秀毕业生进入汽车设计领域。“设计得从娃娃抓起”,我们既担当了央企的社会责任,也是在提早布局培养自己的设计力量。这对大学生们来说也是好事情,在真实的设计项目中成长,会比在理想国里快很多。
第二,关注汽车教育的高校偏少,所以建立校企合作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能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某个行业或者产品上,设计教育可以更加聚焦和高效。
第三,中国汽车设计教育忽视“道”的渗透。“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很多教育依然还在死磕设计表现的基础能力,而忽视设计的核心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发心、本质、情感是设计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设计教育能够解放大家的思想,不是简单写个软件就可以了。现在你只要有想法,把它变成一个可视化的东西太容易了。所以我觉得未来教育可能会发生一些大的变化。
《设计》:对于应届毕业生的选择,您的标准是什么?
张永亮:有灵气、会思考、懂专业。
灵气是生命力的来源,想给用户呈现有故事有生命力的设计,自己本身就得有精气神;而且我喜欢他们问“为什么”,为什么屏幕一定要大?为什么新能源车的前脸只能千篇一律?问就代表他在思考,思考了才可能有新的设计思路;最后就是逐步专业化,我对基础能力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希望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成长。
《设计》:请给年轻设计师们一点寄语。
张永亮:不妨大胆一点,自信一点!现在中国汽车设计的舞台很大,从无名之辈到国际认可,中华五千年文化为你们背书,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是你们的利器,何不大胆挥剑?用独属于Z世代的视角和设计风格,去做不一样的东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