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制备和性质实验的简易装置设计
2024-05-19吴霞刘亚莉刘茜杨丽君
吴霞 刘亚莉 刘茜 杨丽君
摘要: 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材中的“二氧化硫制备和性质”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改进设计。使用具支试管等仪器将SO2的制备与性质检验整合在密封装置中连续进行;借助压力传感器和pH传感器分别测量SO2溶于水的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和溶液pH的变化。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和有益环保等特点。
关键词: 二氧化硫制备; 性质实验; 简易装置; 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02-0072-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二氧化硫制备和性质实验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内容要求”栏目中强调,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硫及其氧化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活动建议”栏目中将“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二氧化硫的性质”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第二册中,SO2的制备采用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反应慢、SO2产量低;在性质实验时需要提前制备和收集好SO2,容易造成SO2氣体的泄露,引起环境污染;实验虽展示了SO2的水溶性和漂白性,但对SO2的还原性和氧化性仅有文本描述,没有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存在一定的迷惑,对SO2的水溶性及其水溶液酸性的了解也仅停留在定性层面,缺乏定量探究。此外,在开放的环境中验证SO2的漂白性实验,SO2容易逸散到空气中污染教学环境,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对SO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作了改进和完善。
2 相关文献简评
为了解SO2制备和性质实验研究的进展与现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实验装置微型化和药品微量化设计[2~4],节约了药品,减少了尾气的排放;(2)对实验装置的一体化设计[5~7],即把SO2制备和性质检验整合在一起,现象明显,但操作较复杂;(3)对实验装置生活化改进,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8];(4)对SO2尾气的处理,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上的改进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实验效果,但依然存在实验装置复杂、不易操作和缺乏数字化实验等问题。
基于简捷、高效、易操作、绿色环保等原则,本文设计了SO2制备和性质实验的简易装置。实验中采用Na2SO3固体粉末和H2SO4溶液反应制备SO2,利用注射器控制反应速率;借助气体压力传感器和pH传感器分别测量SO2溶于水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力的变化和溶液的pH变化,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验证SO2的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并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等性质也进行了验证;反应装置为密闭体系,尾气处理环节防止了SO2逸散到空气中。本改进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SO2的性质和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 实验部分
3.1 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Vernier数据采集器,电脑(安装LoggerPro软件),气体压力传感器,pH传感器,具支试管(130mm×25mm)2个,具支试管(80mm×15mm)1个,Y形管,注射器,气球,酒精灯,滤纸条,两通阀,棉花团
实验药品:Na2SO3固体粉末,70% H2SO4溶液,NaOH溶液,Na2S溶液,KMnO4稀溶液,品红溶液,溴水,紫色石蕊溶液,BaCl2溶液,蒸馏水
3.2 二氧化硫制备和性质实验
3.2.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1。
3.2.2 实验步骤
(1) 按图1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
(2) 称量3g Na2SO3固体粉末于具支试管A中,并用镊子将蘸有KMnO4溶液的滤纸条、蘸有Na2S溶液的滤纸条粘在具支试管A内壁处。用注射器A吸取4mL H2SO4溶液插入两通阀上端,并取1根长10cm的玻璃管与两通阀底部相连,玻璃管下端距离具支试管底部1cm左右为宜。
(3) 用注射器B吸取5mL滴有紫色石蕊的水插入具支试管B中的橡胶塞上,并安装气体压力传感器(或pH传感器),最后在具支试管C中注入2mL品红溶液。
(4) 打开Vernier Logger Pro软件,设置好参数后点击采集按钮。打开两通阀,将注射器A中的H2SO4溶液缓慢加入具支试管A中。
(5) 待具支试管C中溶液退色后,停止反应。关闭止水夹1和2,缓慢将注射器B中1/5溶液注入具支试管B中。一段时间后,加热具支试管C,观察实验现象。
(6) 待电脑上数据稳定后,停止采集,打开止水夹1和2。用注射器通过两通阀向具支试管A中注入空气,使装置内残留的SO2全部排入气球中并被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吸收。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具支试管A中Na2SO3固体粉末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具支试管C中气球略微变大后又慢慢变小,说明产生了无色气体SO2。实验原理为:H2SO4+Na2SO3Na2SO4+H2O+SO2↑。Na2SO3固体粉末与H2SO4溶液反应剧烈,产生SO2速率较快,学生可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2) KMnO4滤纸条由紫色变为无色,证明了SO2具有还原性。实验原理为:2KMnO4+3SO2+2H2OK2SO4+2MnO2↓+2H2SO4(中性介质中)。蘸有KMnO4溶液的滤纸条可以换成蘸有溴水的滤纸条,也可验证SO2的还原性。
(3) Na2S滤纸条由无色变为黄色,证明了SO2具有氧化性。实验原理为:3SO2+2Na2S3S↓+2Na2SO3。
(4) 当将注射器B中1/5的溶液注入具支试管B时,SO2气体溶于水产生的负压将注射器B中剩余的液体吸入具支试管B中,具支试管B中的红色溶液和注射器B中的紫色溶液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支试管B中气体压力迅速下降[见图2(左)BC段],证明了SO2的水溶性。通常情况下,1体积H2O可以溶解约为40体积的SO2,实验原理为:SO2+H2OH2SO3。若把气体压力传感器换成pH传感器时,溶液的pH迅速下降[如图2(右)B′C′段],体现了SO2水溶液的酸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选择合适传感器,引导学生从定量层面理解SO2的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
(5) 具支试管C中品红溶液退色,证明SO2的漂白性。加热具支试管C底部,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气球略微增大后又慢慢减小(SO2+2NaOHNa2SO3+H2O),退色的品紅溶液恢复红色,证明了SO2漂白性的可逆性和不稳定性。实验原理为:SO2气体易溶于H2O并与H2O反应生成H2SO3,品红是与H2SO3电离生成的HSO-3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后又容易分解生成原有色物质和SO2气体[9]。气球可以缓冲密闭容器中的气压,并且根据气球的大小和具支试管C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具支试管B中收集的SO2的情况。
3.3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还原性对比实验
上述实验通过Na2SO3与H2SO4反应制备SO2,并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容易将KMnO4溶液和溴水的退色误认为与SO2的漂白性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探究SO2的漂白性和还原性,借助Y形管和具支试管设计一个SO2漂白性和还原性的对比实验。
3.3.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3。
3.3.2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按图3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其气密性。
(2) 称量2g Na2SO3固体粉末于具支试管中。用注射器1吸取3mL H2SO4溶液插入两通阀上端,并取1根长6cm的玻璃管与两通阀下端相连,玻璃管底部距离具支试管底部1cm左右为宜,接着将气球套在具支试管的支管口处。
(3) 分别量取2mL KMnO4稀溶液和品红溶液加到Y形管的左管和右管中,注射器2中吸入2mL BaCl2溶液。
(4) 将注射器1中的H2SO4溶液缓慢加入具支试管中,观察到具支试管中的Na2SO3与H2SO4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气球变大(H2SO4+Na2SO3Na2SO4+H2O+SO2↑)。Y形管中的品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KMnO4稀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2KMnO4+3SO2+2H2OK2SO4+2MnO2↓+2H2SO4)。若把KMnO4稀溶液换成溴水,则溴水由黄色变为无色(SO2+Br2+2H2OH2SO4+2HBr)。
(5) 待Y形管溶液退色后,用酒精灯加热Y形管底部,观察到退色的KMnO4稀溶液(或溴水)不恢复颜色,而退色的品红溶液恢复红色。一段时间后,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注入到Y形管的右管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Ba2++SO2-4BaSO4↓)。
(6) 待反应结束后,用注射器向具支试管注入5mL NaOH溶液。并用注射器通过两通阀向Y形管中注入空气,使装置内残留的SO2全部排入具支试管,进行尾气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3.3.3 有关说明
(1) 进入Y形管中的SO2使KMnO4稀溶液(溴水)和品红溶液退色以及品红加热又复色的实验现象,产生鲜明的对比;并根据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SO2使KMnO4稀溶液(或溴水)退色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2) 本装置还可以同时进行SO2的氧化性、水溶液的酸性实验,只需要分别将蘸有Na2S溶液的滤纸条、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粘在具支试管内壁上即可。
(3) 在尾气处理环节,两通阀可保证整个装置的密闭性,气球的作用可缓冲密闭装置中的气压。
3.4 注意事项
(1)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避免SO2泄露。
(2) 70%的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带上橡胶手套。
(3) 注射器加入H2SO4溶液时要缓慢,防止剧烈放热使Na2SO3固体粉末飞溅。
3.5 结语
(1) 本实验选择Na2SO3固体粉末与70%的H2SO4溶液反应制取SO2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快且操作简单。
(2) 该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产生的SO2为有害有毒气体,不会泄露到空气中,最终被NaOH溶液吸收,体现了环保理念。
(3) 本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SO2的制取和SO2的水溶性、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等性质的检验,还验证了SO2对品红溶液漂白作用的可逆性和不稳定性。
(4) 利用气体压力传感器和pH传感器进行对SO2溶于水的有关数据测定,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检验了SO2的水溶性及其水溶液的酸性,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SO2溶于水的过程。
(5) 利用Y形管进行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的实验对照,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地呈现了使物质退色的两种性质的区别。
(6) 反应装置选取的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具支试管、Y形管等作为SO2的制备和性质检验装置,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效率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7~18.
[2]赖徐英, 葛仲厦, 解亚丽. 二氧化硫性质的一体化微型实验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1, 38(3): 42~43.
[3]杨晓东. 二氧化硫制取和性质实验的微量化改进[J]. 化学教学, 2012, (6): 47~49.
[4]马爱丽.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微型化再改进[J]. 化学教学, 2011, (7): 48~49.
[5]李猛, 王世存, 王后雄.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化学教学, 2015, (12): 59~61.
[6]王秀荣. 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实验的改进与探究[J]. 化学教学, 2017, (10): 49~51.
[7]姚亮发, 林师龙, 张贤金. 中学化学敞口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10): 52~54.
[8]王春, 赵亚楠, 王长艳. SO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0, 37(5): 37~39.
[9]黄莎莎, 丁伟. 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的探究[J]. 化学教学, 2013, (1):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