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虚拟班”制海洋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19高乞周浩张琴何秀苗姜明国

科技风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高乞 周浩 张琴 何秀苗 姜明国

摘 要: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文章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基础,提出了海洋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总结和探讨了“虚拟班”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经验,比较分析了“虚拟班”和普通班以及“虚拟班”建设前后的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生物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为地方院校其他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虚拟班”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头雁效应;虚拟班;“准硕士”化培养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1]。

21世纪初在对国内涉海高校的海洋科学专业的调研中发现不同高校的海洋科学专业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涉海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差异,但多数高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都比较少,这也成了目前我国海洋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2]。因此,面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国内一些海洋院校在培养海洋生物人才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3]。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一些地方性法规也陆续出台,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国内先进省区比较,广西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4],遭遇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体制政策等诸多方面的瓶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地方院校建立海洋生物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为广西向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设人才,是我校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需要探索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院在培养适应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物科学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我院已设有海洋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有专长”的指导思想,并引入基于智慧教学工具的多元化教学模式[5],为海洋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实施途径。

1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面向东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生后备人才。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头作用

(1)全力打造精品课程,构建海洋生物相关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和深化我院生物技术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调整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循序渐进,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构建海洋生物相关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利用我院与印尼巴查查兰大学共建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平台,邀请合作方教师来我院进行本科教学和讲座,同时选派本科生赴印尼巴查查兰大学学习,利用合作方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为社会输送在海洋生物领域从事科研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2)深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在海洋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中,采取“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突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至课外,积极探索科研训练课程教学的新方式,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思维。

(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的应用。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慕课、学习通APP、微课等智慧教学平台和工具引入传统的多媒体教室,通过教师对教学数据的挖掘和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激发学生智慧学习和思考的潜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5]。

2.2 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海洋生物人才

(1)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开发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通过开放本科教学实验室,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体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本科生的“准硕士”化培养,建立科研导师制。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因此我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为培养拔尖创新海洋生物人才,实施本科生的“准硕士”化培养,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于大二学年的暑期进行,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3)积极开展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多元载体,培养海洋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多维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加入导师科研团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赛以及各种学科专业比赛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

2.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1)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我院通过为学生在学分制选课提供最大的自由度、完善和规范“双师”制、建立“公平公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2)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通过“学术月”开办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学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努力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制度,设立拔尖人才奖学金、院长奖学金以及学生科研基金等,营造学生内部的良性竞争氛围。

3 “虚拟班”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选拔对象是2018级海洋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在读本科生。

选拔条件和要求。学生身心健康,有考研意向,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所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2.5分以上,无不及格课程。

学员奖励。拔尖人才奖学金用于奖励“虚拟班”专业成绩绩点排名前10的学生;院长奖学金用于奖励考取研究生的学生。

“虚拟班”的组织和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学院领导带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学院院长兼任“虚拟班”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为资深专业教师,具体工作开展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班主任与教学办公室共同负责。

(2)配备优秀师资,推进团队教学。“虚拟班”实行小班精英培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先进教学理念孜孜以求的高级教师和了解本学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饱满的教学热情的海洋科学和生物学博士组成,整个团队中青年结合,富有活力。

(3)建立滚动淘汰竞争机制,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每学年对“虚拟班”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滚动淘汰竞争机制,吸纳普通班的优秀学生进入“虚拟班”,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分流至普通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

(4)实行双导师制,进行全过程指导和全方位培养有以下内容。创建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虚拟班”班主任组织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班徽、班服、课外素质拓展等班级集体活动,创建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友好的生活氛围,潜移默化地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丰富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交流能力。通过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体系之外,为“虚拟班”的每一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注重学术导师引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

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专业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提升综合专业素养。经过选拔的“虚拟班”学生为大三学生,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较强,考研目的较明确,但对学业深造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院校还不明确,存在一定的迷茫。因此,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科研导师、专业和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考研笔试准备阶段的学习规划和面试阶段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术导师基于科研项目指导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实验和撰写的过程,注重塑造学生的科研精神、提高专业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提升综合专业素养。

4 培养成效

4.1 学风优良,学习目标明确

2018级“虚拟班”毕业同学有30人,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学习目标明确,有着强烈的考研意愿。毕业时“虚拟班”学生的专业平均绩点均高于2.8分。

4.2 科研兴趣浓厚,专业能力有所提升

通过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参加全国互联网+比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广西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大赛以及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能力,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毕业时“虚拟班”获奖学生35人次。

4.3 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高

毕业时,“虚拟班”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通过率60%。

4.4 考研上线率和录取率创历史新高

2022年,“虚拟班”学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30人,报考率为100%。有29人通过国家线,上线率为96.67%。27人录取,录取率为90%。

4.5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

“虚拟班”的创立和试行,不仅在本班获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成效,同时还带动了整个年级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当届院系的录取率和升学率。与2020年和2021年相比,2022年生物技术系的报考率、录取率和升学率,分别从50%和49%、25%和33%、13%和16%,明显提升至58%、55%和32%,录取率和升学率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海洋科学系在2020—2022年的报考率、录取率和升學率也逐年提升,由48%、31%和15%,逐步提升至61%、44%和27%(表1)。

此外,2018级“虚拟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激发了2019级学生的考研热情。在2023年,生物技术系和海洋科学系的考研报考率分别达到了65%和76%,创学院硕士研究生报考率的新高;在录取率方面,生物技术系的录取率为39%,海洋科学系的录取率为51%(表1)。

自实施“虚拟班”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后,全院的硕士研究生报考率逐年增加,并在2022年和2023年的考研录取率和升学率上整体有了较大提升(图2)。

结语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连年扩招的形势下,面对数量庞大、个体差异性较大的高校学生群体,如何因材施教,做好高校实验班建设,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重点[7]。在2018级“虚拟班”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试行期间,我院教师们和学生们曾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由于课程冲突,需要协调“虚拟班”和行政班各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由于小班授课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需要任课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由于采取的是“虚拟班”的管理方式,需要“虚拟班”的学生们既要参与行政班的日常工作和集体活动,又要完成虚拟班的学习任务和集体活动。但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虚拟班”师生克服各种困难并收获了较好的成效,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生物类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为地方院校其他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虚拟班”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8(11):2829.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322(8):5455,68.

[3]刘晨光,杨秀霞,董树刚,等.分层递进式海洋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1):6165.

[4]胡建华.“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5):116120.

[5]周浩,高乞,廖宏泽,等.智慧教学在生物学科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科技风,2023(8):107109.

[6]阳晖,张敏,韩宗先.创新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32):187189.

[7]陈养彬,许晨晨,严伟,等.林业高校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梁希实验班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8):14915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教改工程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海洋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JGA168)

作者简介:高乞(1981—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学。

*通讯作者:姜明国(1973— ),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