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4年前后:中共在抗日战场上如何抓机遇、用“空隙”

2024-05-18姚江鸿

党史博览 2024年5期

自1943年夏开始,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调大量精锐部队到太平洋战场,1944年又抽调大批主力部队参加“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这种调整和变化,为中共的发展留出了“空隙”,提供了更多的政治空间和军事机遇。

对于日军的兵力调整以及控制力的下降,中共有着清醒的观察和判断。中共利用日军战略调整和兵力结构变化所产生的“空隙”,贯彻“敌退我进”“敌进我进”方针,不断发起政治和军事反攻,恢复并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对于此时的局势,中共反复提及“空隙”“可乘之隙”等词,强调日军兵力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政治空间和军事机遇,体现了中共抓住时机发展自身力量的能力和坚决态度。对于如何利用“空隙”问题,1944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善于插入敌顽之间的空隙地区,在敌伪区及其边沿去建立抗战秩序。”

除在战术上进行反攻作战外,中共还充分把握战机,利用日军兵力部署的变化和国民党败退的局势进行全盘的战略布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绾毂中原,控制河南;其次为派部队南下,以湖南为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华南;最后为发展东南、控制苏浙、夺取大城市,也就是向南方发展,主要是长江以南。

中共迅速准确把握机遇,进行全盘的战略布局,利用“空隙”发起反攻作战,恢复并发展自身实力,摆脱了自全国性抗战开始后被日军和国民党军压制的困境,为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登高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4期,姚江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