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诚:项英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最为宝贵的品格

2024-05-18曹春荣

党史博览 2024年5期
1937年10 月,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 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高度肯定了项英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游击战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号召全党同志学习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项英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是指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等中枢机关,于1934年10月上中旬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突围(即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以及地方武装、地下党组织(以下统称红军游击队,简称游击队)。笔者以为,学习他们的斗争精神与顽强意志,首要的是学习他们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这是他们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基石,也是他们最为宝贵的品格。

忠诚是不忘初心

1934年10月上旬,为了保卫中央苏区和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也为了消减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引起的社会震荡、群众恐慌,中共中央先后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以及以项英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央军区。同时留下了以红24师(只有2000余人)为主力的军地武装力量1.6万余人,连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伤病员,约3万人,归他们指挥和保护。而中央交给项英他们的任务是:牵制国民党军,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苏区,破坏进占苏区的敌人的统治,准备配合红军主力反攻,恢复失地。

相对于各种力量都很强大的敌人,相对于肩上的担子,项英他们真可谓势单力薄,困难重重。加之随着国民党当局对占据地域的反复“清剿”,红军游击队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日渐萎缩,内部的失败情绪蔓延,逃跑和叛变现象频发,战斗力不断削弱。在最初的三个月里,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一些重大决策得不到党中央的及时指导和批准,项英他们更是难上加难,几陷绝境。

在如此困境险局下,项英、陈毅和游击队的大多数人不忘初心,坚持斗争,战胜了自我的消极思想与情绪,终于战胜了各种困难,战胜了敌人,迎来了胜利。这个初心,就是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规定的: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党的二大关于党章决议案要求的:“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就是苏区时期的党员入党誓词强调的:“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誓词》宣示的:“我们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我们是苏维埃柱石,誓以我们血与肉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保障苏维埃,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解放,武装保卫苏维埃,完成革命,为社会主义前途斗争”。

为着大家不忘初心,项英和陈毅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关键,不断对红军指战员、地方干部进行革命形势、革命前途、革命传统、革命气节的教育,引导、鼓励大家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越过黑暗、迎来曙光。

1935年4月上旬,项英和陈毅在开启赣粤边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时刻,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进行动员与部署。项英在报告中强调要正确认识革命形势,反对失败情绪。他指出,中国革命正在新的条件下向前发展,苏区虽失掉,但主力红军存在和游击战进行,不仅有新的发展,而且将推动新的形势到来。强调要反对一切悲观失望,坚决进行游击战,为恢复苏区而斗争。

陈毅接着讲话。他首先针对盲目乐观情绪指出,大发展暂时做不到,红军必须接受中央苏区丢掉的教训,迅速转变战略思想和斗争方式,彻底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才能坚持下来。他着重针对悲观情绪指出,革命高潮必然要到来,因为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日益增长的民族矛盾,一个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迟早要到来。他为大家描绘了抗日战争爆发、红军大发展的光辉前景,预想了现在的几个人发展为几十人、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人的队伍的局面。

项英和陈毅的言辞中肯而富有激情,所说道理浅显而深刻,给大家以极大的教育与振奋。

1935年10月中旬,叛变后已出任粤军少将“剿共游击司令”的原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制造了袭击北山游击区、致使我50多名游击队员和干部当场牺牲的“北山事件”。项英、陈毅得悉后,十分震惊和悲痛。他们连夜研究,决定在党内和游击队内开展阶级教育与红军优良传统教育,赞扬为革命光荣牺牲,谴责为保命可耻叛变,加强说服教育,搞好内部民主,以防止叛变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次,陈毅在一支游击队了解到有个战士逃跑后又回来的事,便趁机对全体队员进行教育。他恳切地说:“目前南方的游击战争非常艰苦,打死、病死、饿死随时都可能发生。身体弱的,跑不动的,不能坚持,可以自愿回家,我们发给路费。不过出去了,要站稳立场,不要叛变,不要去当反革命,不要翻脸为仇。不要不辞而别,要握手告别,后会有期。出去了,待不住,愿意回来的可以回来。”他当众表态:“你们别看我面黄肌瘦,长着满脸胡子,我是要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的,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他的话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坚持到底,绝不动摇。

稍后,项英在信丰县潭塘坑和担任警卫任务的战士谈心时,也进行了这样的教育。他说,现在我们处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留在这里坚持斗争的同志有随时被打死、饿死、病死的可能,我们要有随时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但是,我们即使剩下一个人,也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共产党的红旗不能倒,游击队的旗帜不能倒,革命的火种不仅消灭不了而且还会燎原,燃遍万里江山。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必然会到来。当然,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总会有少数人经不起考验,开小差的、叛变的都有可能发生。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除掉了沙子,金子会更加闪闪发光。”1936年4月,项英还亲自起草了长达6000多字的《关于开展反叛徒斗争讨论大纲》,以中共赣粤边特委名义下达,在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中组织学习讨论,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开展反叛徒斗争。

经过不断教育,大家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坚守了革命初心。

忠诚是永葆本色

红军是工农武装,是工农子弟兵,和游击区的地方干部一样,他们都来自普通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利益攸关,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就是他们的政治本色、阶级本色。保持这种本色,就是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项英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身处强敌包围、封锁、“清剿”之中,只能栖身于深山老林。生命安全、疾病防治、糊口果腹、御寒衣物、信息沟通、打击敌人等,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这使得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政治本色、阶级本色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要紧紧依靠群众。

为永葆本色,项英和陈毅反复教育红军游击队战士,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念。陈毅常常对大家说,我们的全部地盘,就是这么几个“岛子”,但是我们有着浩瀚的海洋作依托,那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没有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

为永葆本色,项英和陈毅要求红军游击队时时、处处关心和维护群众利益,与群众同甘共苦。农忙时,要帮助群众收割、耕种。对欺压群众的保甲长,要设法规劝、警告,使其收敛。对群众痛恨的作恶多端的地头蛇,要坚决惩治,为民除害。对被国民党军抓去的群众,要设法营救。因而,游击队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得到群众的保护与支援。

为永葆本色,项英和陈毅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注意执行政策,宁愿自己多受苦,也不能加重群众负担。不能把游击战争变为单纯的打土豪筹款,以至将各个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土豪筹款上。打土豪,要严格执行阶级路线,绝不能把富农当豪绅地主打,更不能损害中农利益,商人的合法利益也应保护。项英还及时总结红军游击队群众工作经验,编写了《群众工作必读》小册子,详尽论述了群众工作的性质、方针和方法,指出群众工作做得好坏,是检验游击队工作的尺度。

为永葆本色,项英和陈毅以身作则,面对饥寒交迫而依然乐观从容,身藏不少金条却能坦然公开。“北山事件”发生时,项英他们为避开叛徒袭击,转移到一处森林隐蔽。这时什么东西都丢了,饭也没得吃,到第三天连水都没得喝了。但项英毫不气馁,鼓励战士们坚持下去,终于到达目的地。项英和陈毅身上都藏着组织上交给他们作为活动经费的金条,被少数战士发现后悄悄议论开了。两人为此商量后,决定把事情向大家讲明白。一天,他俩把金条、银圆、钞票摊开放在桌上,对大家说:“这是党的经费,党要我们保管,我们从来没有乱用过一分钱。发展党的事业,要靠这笔钱;发展部队,也要靠这笔钱。现在,形势越来越紧张,我们有责任通知大家,万一我们牺牲了,尸首可以不要,钱无论如何要拿走。这是党的钱,不能落到敌人手里。”项英、陈毅的坦荡心胸、廉洁风范,深深地感动、教育了战士们。战士们从而对他们更加信任、信服,进而对革命前途更加坚定了信心。

像项英、陈毅这样身藏金条而不乱花的共产党人,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1935年初,刘启耀在于都南部突围时被冲散,跟部队失去联系。他不敢回家,便隐姓埋名,在遂川一带行乞讨米。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衣着破烂的乞丐,原来竟是堂堂省苏主席,且腰间缠着一大包金银。因为这包金银是由他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刘启耀宁愿自己讨米度日,也不动用一丝一毫。他一边沿路讨米,一边串联散落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的革命同志。1937年初,刘启耀在泰和马家洲召集一批苏区领导干部开会,决定成立中共江西临时省委,这才将珍藏了两年的金银拿出来,用作省委办公经费。

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不忘初心、坚守本色、坚决斗争的共产党人率先垂范,南方各省游击战争才能在群众支持下进行三年之久,“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

忠诚是百折不挠

在强敌挤压、“清剿”下长期坚持游击战争,有着许许多多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困难,诸如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偷袭;随时可能出叛徒,被其出卖诱捕;没有粮食接济,要忍饥挨饿,三月不知肉味更是平常事;衣单被薄难以御寒,甚至在风雨中只能靠彼此抱团取暖;生病受伤却缺医少药,只能用土方草药对付,或者强忍久拖;还有讨厌的蚊叮虫咬,难耐的孤寂愁绪,失去上级指示的彷徨犹豫;等等。情况瞬息万变,前路渺茫。能否在敌人面前、困难面前不动摇、不屈服,而依然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成为衡量红军游击队是否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忠诚的试金石。

项英、陈毅等以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经受住了敌人、疫病和自然环境给予的种种残酷考验,显示出他们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那些考验有多残酷,看看陈毅回忆的一段话便可略见一斑。他说:

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菜、杨梅、笋子和蛇。根本不是人过的生活,像野兽一样。在那三年中,我只进过两次房子……三年看见四次山外的老百姓……这样的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前途渺茫。再加上敌人经常不断地封锁、“围剿”,斗争就更加艰苦。因此,在游击队内部容易发生动摇、逃跑甚至叛变的情况。……由于环境的恶劣,战争的伤亡,死人的事天天有,加上得不到补充,原有一千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了。

面对敌人的进攻、“清剿”、诱降,项英、陈毅他们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能战则战,不能战也要尽力保存自己,积蓄力量再战,绝不屈服于敌人的软、硬两手。

1935年春,赣南党政军机关率领独立6团,离开仁风山区突围时,遇到敌人的强势堵截,许多战士倒在血泊中。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子弹打光后被敌人捕去。在狱中,他严词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上了年纪,体质又差,而且长期带病工作。当他走到牛岭正指挥战斗时,一颗流弹击中他的胸口。他喘着气高呼:“为革命战斗到底!”然后缓缓倒下。何叔衡、贺昌、瞿秋白等留下打游击的苏区领导人,以及游击区县委书记曾纪才等,也都是为了苏维埃、为了新中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好儿郎。

在山上打游击,不仅后勤无保障,还要时时防备敌人偷袭,因此吃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是常事。项英、陈毅和红军游击队队员不气馁、不畏缩,想方设法依靠群众予以应对解决。断了粮,就吃野菜、竹笋、山果、马蜂幼虫和蛹,或者捉蛇、捉田鸡吃。没有房子住,就在山林中搭草棚、竹棚,或者用一块油布在四周树上绑住四个角做帐篷;实在没条件,就几个人背靠背席地而眠。

对付生病伤痛,能寻医就诊就寻医就诊,不然就扯草药、找土方对付。实在没法可想时,也用出人意料的蛮法子解决。陈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右腿负重伤,红军主力长征前夕,他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开了刀,取出了体内一些弹片,但伤口一直未能愈合,时常流脓血,痛得他龇牙咧嘴。一天,他到林子里挤伤口的脓血,痛得没劲了,就叫警卫员接着用力挤。警卫员含着眼泪挤,竟然把之前手术未取净的弹片挤出来了。没想到,此后陈毅的腿伤竟奇迹般痊愈了。

对付孤独寂寞,项英、陈毅他们常用的办法,一是组织大家开会、学习,讨论形势,商量对策,学马列著作和苏区文件,以及自编教材。二是讲故事、说笑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甚至《红楼梦》里的故事、段子人人爱听。三是条件允许时,就地观风赏景,吟诗作赋,弹琴下棋,以充实精神来战胜孤寂。四是注重理想和前途教育,引导大家于黑暗中看到光明,透过敌人表面的强大,看到他们没落的下场,克服眼前困难,迎接胜利的到来。

忠诚是知错即改

如果说,百折不挠是不忘初心、坚持真理,是忠诚的一面,那么,知错即改也是本着初心修正错误,是忠诚的另一面。倘若明知错了,还不醒悟、改正,那只会离初心、离本色越来越远,以致背道而驰,何谈忠诚?

项英、陈毅他们在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由于对形势判断的失误,对内部离心倾向估计不足,对群众在敌人高压下产生的复杂心理分析不够,还因为情绪急躁、方法欠当等原因,也犯过大小不一的错误。但他们以革命事业、群众利益为重,不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知错即改,从而坚持了下来,取得了胜利。

主力红军突围后的头几个月里,项英寄希望于他们打胜仗,重返苏区,故迟迟未能改变领导方式和斗争方式,也没有很好地准备转变,因而吃了亏,部队损失很大。

1935年春,项英得到党中央从长征途中发来的指示后,痛定思痛,终于认识到先前的错误,进而和陈毅等一道,提出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游击战争方针。自此转入以游击战争为中心的思考与实践中去,开创了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游击队一度有过单纯打土豪,没有发动群众的工作,且游击主义习气浓厚,不注意政策,侵害了群众利益,导致群众不满。项英、陈毅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加强政治、纪律、政策教育,反对游击主义等倾向,反对单纯打土豪,打土豪要严格执行阶级路线等,从而很快改正了此前的错误做法,赢得了民心。

为着巩固内部,防止动摇逃跑现象发生,游击队曾经对此实行过严管、狠斗、追杀的办法,结果弄得互相猜忌、人人自危。项英、陈毅认为这样“巩固内部”不行,这是自乱阵脚、自挖墙脚的做法,是帮了敌人害了自己。进而改用说服教育、革命自愿、民主管理、经济公开,领导带头艰苦奋斗,以及善待逃跑后又回队的人等举措,稳住了局面,安定了军心。

在随时改正错误,维护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革命事业方面,项英、陈毅等人作出了榜样。他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跟自身、跟同志中存在的各种不正确、不健康倾向进行斗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项英、陈毅等人还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且及时传达给大家,使之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至成为此后各个革命阶段的宝典。

以上所述,只是项英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忠诚品格的部分表现。但这足以让我们看到那些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钦佩他们为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大众幸福而战斗而牺牲的勇气与智慧。

封面图片说明: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的骑兵部队

封底图片说明:志愿军部队在炮火掩护下突破了“联合国军”临津江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