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国内资本下乡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4-05-18王佳伟陈文娟
王佳伟陈文娟
(1.江西开放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6;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这为资本下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开辟了广阔空间。资本下乡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在政策层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2015—2021年的一号文件持续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领域进军;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政策文件中也提到,为了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需要促进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并降低准入门槛,以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从而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可见,资本下乡不仅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对推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进一步厘清国内关于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前沿演进,让资本下乡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学界对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热度很高,主要分为资本下乡的动因分析、资本下乡的优劣势分析和资本下乡的策略分析等主题的研究文献较多,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关于资本下乡的动因分析。从企业来看,农业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大量工商资本进入该市场。现代农业通过整合与农产品相关的各个环节,简化了农产品产业链条,从而创造了农业市场高投资回报的优势,进而成为企业前往农村投资的动力来源。此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投资价值成正比,因此更具吸引力。从农民农村来看,农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资本投入。张洪源等[1]结合具体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现状,将农业归类为弱质产业,并指出缺乏足够的农业发展资金是限制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环境宽松,政府、农民和企业合力推动资本下乡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黄宗平和黄海阳[2]指出,自2013年中央首次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经济领域、反哺和服务农业以来,许多企业家积极参与农业投资。此外,由于受到种田和务工比较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民更倾向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同时企业主提供的租金远远高于农户独自经营农地实现的收益[3],在此双重作用的驱动下,农户流转农地的意愿较强;关于资本下乡的优劣势分析。资本下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社会化服务,为资本替代劳动力提供了契机[4],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企业会雇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或加工,农民还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蒋云贵[5]就现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路径中存在的问题,从渠道主体权力平衡的角度提出“社会资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公司法人”作为社会资本投资的优选渠道,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为农村投入资金,有效改善农业投资不足的困境。但江光辉等[6]剖析了社会资本下乡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发现一些社会资本主要以圈地占地为目标,排挤了小农户,出现了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关于资本下乡的策略分析。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加大政策引导、强化风险意识以及厘清奖惩规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7]。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以上3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究,为资本下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关于资本下乡的研究综述较为匮乏,且鲜有学者使用定量方法进行综合概括和总结。为此,在CiteSpace软件的辅助下,本文对国内2000-2022年的“资本下乡”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为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其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文献的外部特征。CiteSpace是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该款软件基于Java语言开发及引文分析理论,通过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其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构建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和研究热点等,从而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布局,并厘清研究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借助CiteSpace软件,结合文献计量法对文献分析,制作相关可视化图谱对国内资本下乡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和中心观点展开深入讨论。
1.2 数据来源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取了具备权威性、完整性和学术影响力的CSSCI数据库和北大核心数据库文献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检索2000—2022年“资本下乡”主题下的所有文章,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和北大核心。检索后,对文章进行手动筛选,去除报纸、广告、学位论文、综述、会议论文等无效记录,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去重处理,最终得到记录1820条。
2 资本下乡研究现状
2.1 文献数据量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0—2022年资本下乡领域内的发文量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整理,并绘制变化趋势图进行可视化呈现。根据图1所示,特定时期内发表的文章数量达到了1820篇,总体上显示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中,2015年共发文227篇,为历年最高。可见,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主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热度不断升温。国内关于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主要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界限,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初始发展阶段(2000—2012年),该阶段发文量较少且增速缓慢,资本下乡长期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其中明确规定,农民承包的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可以流转。此后,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土地流转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政策背景下,学者们也纷纷转入该领域的研究。快速成长阶段(2013—2015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旨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于新农村建设,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促进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发展。这引起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和学者,然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读和理论探讨阶段。为此,2013年的发文量猛增至125篇。2015年数量达到峰值的227篇,为该领域的快速成长阶段。波浪起伏阶段(2016—2022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学术界对于相关主题,如“社会资本下乡”“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等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然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更好地满足共同富裕背景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
图1 2000—2022年发文数量分布
2.2 高产作者及合作分析
作者在期刊上的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该领域影响力较强的核心作者也能够从发文作者的探究中体现,该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以及合作关系也能从作者合作网络中清晰体现。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CiteSpace的“作者”功能,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具体在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选择时间区间为2000—2022年,将时间切片设置为2年。通过高产作者合作关系可视化图谱展示运行结果,其中各要素含义如下:作者的发文数量用字体和节点表示,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的粗细程度则表征了作者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如图2所示。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2中共有1557个节点和888条连线,整体网络密度为0.0007,说明资本下乡研究领域的作者间合作的力度相对较小,无突出的作者合作网络。结合图2和表1,从该领域研究作者的发文数量上看,单位作者的发文量较大,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武汉大学的贺雪峰(40篇),代表作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共被引507次;排名第2、第3的作者分别为张晓山(32篇)、涂圣伟(20篇),但贺雪峰和涂圣伟这两位作者的外圈颜色有红色存在,说明近期仍有成果产出;其次是张红宇、郑风田、王文龙、张尊帅、姜长云、陈义媛、张京祥等;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32位。这说明上述作者是国内资本下乡领域的核心及高产作者,为资本下乡领域相关研究创造一定条件。进一步研究发现,高产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为资本下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和实践困境等。从图2来看,主要作者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状态,且合作程度一般,可以认为在资本下乡相关领域内还未形成完备成熟的合作网络。
表1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
该领域核心作者贺雪峰主要研究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以及政治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中,贺雪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给农民在农村的生活提供保障,而不是为资本下乡提供市场通道[8]。也有学者基于8省14县的调研分析了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趋势及障碍,并为其提出相应对策。指出工商资本下乡面临市场、政策、信用、法律等风险,提出应赋予工商企业平等市场地位,采取恰当的方式进入农业农村,实现多方共赢局面[9]。
2.3 研究机构及合作分析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体现了该领域研究资源的空间特征。本文利用CiteSpace中的合作网络分析功能,对资本下乡相关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脉络关系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发现推动研究进展的机构。该网络关系可以准确地反映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达到给科学评价机构在学术范围的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的效果。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820条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把该软件的Time Slicing部分设置成“2000—2022”,Years Per Slice设为“2”;其次Node Types面板部分选择“Institution”选项;另外其他选项为系统默认选项。通过软件处理得到了关于“资本下乡”研究机构分布的可视化图谱。根据图3可知,每个节点的大小反映了研究机构所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关联程度。
图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图3包含1195个节点,49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07。从图3可以看出,资本下乡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以各高校的院系和研究中心为主。在图3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发文量位列前十的研究机构,如表2所示。其中资本下乡领域发文量最多的3大机构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这3大机构分别发表72篇、50篇、44篇论文,表明这些机构是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主体,研究机构间的科研能力的差距依然存在。
表2 排名前十的高产机构
从机构区位条件来看,资本下乡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北京、广东、湖北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说明资本下乡研究能力与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大关系。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应较高,为资本下乡提供了必要前提。
在研究机构合作方面,通过图3可以看出已形成的密度最大的合作网络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机构组成,说明主要研究单位的合作关系也较为明显;且该网络的颜色多红色,说明在近期的研究结果产出较多。总体来看,主要合作群体较为集中,资本下乡领域各研究机构合作空间较大。
3 资本下乡的热点领域及未来趋势
3.1 资本下乡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用于研究和探讨特定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明确资本下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结合LLR(对数似然率)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图4中的色块代表聚类区域,聚类关键词在色块内。图谱中的节点数量(N)为327,连线数量(E)为470,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88。聚类模块值Q越大表示聚类效果越好,可进行科学的聚类分析,通常认为Q>0.3时,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用来衡量聚类的同质性,S值越大表示网络的同质性越高,表明聚类具有较高可信度。一般认为S>0.5时聚类是合理的。聚类模块值Q为0.6417,大于0.3,意味着该网络结构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为0.8696,大于0.5,说明同质性高,不同聚类划分较好。图4展现出十大关键词聚类,以工商资本、土地流转和乡村振兴为首。位居前5的聚类平均年份在2007—2018年左右,表明资本下乡领域相关研究在这段时期是成熟发展期。结果中最大的聚类为“工商资本”,年份为2007年,共包含41个关键词,主要的关键词有资本下乡、三资、民间资本、农业招商引资等。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统计每一聚类对数似然比排列前5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结合图4和表3可知,资本下乡研究内容包括工商资本、土地流转、乡村振兴、城镇化、家庭农场等。工商资本,涂圣伟指出,工商资本下乡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社会组织效应,但同时也会引发小农挤出效应、公共利益损害和对产业安全的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此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0]。徐章星、王善高和金宇探究了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逻辑并探索资本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11]。在要素配置的视角下,刘魏等对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4]。土地流转,李慧燕基于信任理论研究了资本下乡与农户土地权益之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利益联结较松散这2个方面,还有资本下乡与农户短期的博弈关系以及合作模式分析并由此提出促进共赢的建议[12]。赵晓峰等分3个阶段阐述了资本下乡介入农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对农地流转秩序产生的影响[13]。刘志忠等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研究了土地流转与资本下乡相结合如何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14]。学者们利用工商资本下乡行为异质性视角、租赁农地和提供惠农服务视角[3]研究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此外,冯娟从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本下乡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进进行了剖析,并深入探讨了资本如何嵌入乡村社会经济网络中的内在机理和逻辑框架,以促进乡村振兴[15]。王海娟和夏柱智阐述了资本下乡过程中存在政府角色错位现象,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兼顾乡村振兴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对策建议[16]。城镇化,迟福林提出在当前宏观背景下需加快六大领域的结构转型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城乡领域,指出城镇化仍有发展空间[17]。郁姣娇和吕军探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与整合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18]。家庭农场,陈义媛将资本下乡置于村庄社会情境下,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家庭农场可以成为资本下乡化解困境的润滑剂[19]。赵晓颖等实证检验了资本禀赋对家庭农场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逻辑[20]。
表3 聚类的主要关键词
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在某一领域中,若在众多文献中多次出现一个关键词或者主题词,则说明由该关键词或主题词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主题代表着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点,同时也反映了该领域在特定时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关键词是作者提炼出以反映文章核心观点的重要部分。提炼文章的摘要和关键词等题录信息,通过统计形成形象直观的知识图谱是共词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对资本下乡领域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图谱贡献分析,可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已经设置好的阈值,本文提取了作者关键词,共发现了高频关键词327个,形成了439条连线。通过图5中的文献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关键词频次由节点和文字大小表明,而不同时期建立的联系则由节点间连线表示,关键词共现的强度则由连线的粗细和密度来说明。观察图5可得,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中共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资本下乡”,共出现了712次,其次是“乡村振兴”“土地流转”“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从研究主题来看,本文研究的是国内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脉络和未来趋势,所以“资本下乡”共现频率最高是较为合理的。乡村振兴作为近几年来国家的战略目标,资本下乡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因而“乡村振兴”出现频率较高符合逻辑。土地流转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备条件之一,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内在制度优势,是国内现阶段“最适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本下乡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国内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软件中统计出的时间跨度上来看,工商年检、资本下乡、农业、“三资”、农村、农产品加工业等出现时间较早,而最近则出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户、多元主体、共同富裕、地方政府、欠发达地区等关键词,有望成为资本下乡领域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用来判断该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学者们讨论热点的参考依据是关键词出现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指标代表节点促进作用,如表4所示,资本下乡、三资、农产品、非粮化等与其他热点关键词之间的通信较强,同时可以看到产业化、十七届三中全会等关键词尽管频次不高,但其中介中心性较高,表明其是和其他关键词通信的桥梁,对文献间的互引关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4 关键词中心性前十(按中介中心性排序)
3.2 资本下乡研究的未来趋势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工具中的时间线图谱从时间维度探讨资本下乡的研究进程。时间线图谱主要是基于时空角度,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将文献关键词进行更新,并把其和文献间的相互关系清晰地展示在以时间为横轴的二维坐标上,探索相关主题聚类的演进过程和前沿趋势,还有热点主题间的相互关系。如图6所示,相关文献最大的聚类是“工商资本”,包括41个关键词,平均年份为2007年,其中包含的关键词有2006年提出的“工商资本”。随着时间的推进,关键词有土地流转、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该聚类主要关注的是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演进,聚类报告表明该聚类中与聚类关键词契合最多的文献为陈靖(2017)《公司制农场:资本下乡与规模经营的困境》;与土地流转、城市化等聚类之间的连线丰富,说明该文献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多主题共现。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从时间顺序看,“三资”“民间资本”“产业化”等关键词出现的时间最早。从持续时间来看,“产业化”“三资”“国内工商银行”“家庭农场”等的出现时间持续较长,表明这些关键词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资本下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城乡融合发展”“非粮化”“乡村产业”等关键词则是最新涌现的研究热点,也是近来该领域学者们较为关注的主要内容。当前,资本下乡已是产业振兴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必然趋势。资本下乡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已经成为有效缓解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节点。
4 结论和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新世纪以来CSSCI和北大核心数据库中资本下乡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就研究趋势而言,国内对于资本下乡的研究主要以2013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界线,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波浪起伏3个阶段。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核心作者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资本下乡的功能、作用和实践困境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话语体系。
在资本下乡领域的发文量上,发文数量最多是武汉大学的贺雪峰教授,贺雪峰教授所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研究,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文机构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最多,综合性高校在学术研究方面大力推动了农林学科发展,彰显了其在资本下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带动作用。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主要集中于工商资本、土地流转和乡村振兴上,表明学界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较多,且这些领域是当前时期乃至下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态势的具体体现。
资本下乡领域研究动态变化趋势。从时间顺序看,“三资”“民间资本”“产业化”等关键词出现的时间最早。从持续时间来看,“产业化”“三资”“国内工商银行”“家庭农场”等的出现时间持续较长,表明这些关键词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资本下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乡村融合”“非粮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关键词则是最新涌现的研究热点。
4.2 研究展望
鉴于资本下乡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强化资本下乡领域的跨学科交叉和学术合作交流。基于资本下乡研究跨学科属性的特点,后续研究应增强作者、机构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学术交流合作,达到吸引更多学者参与相关研究的目的,拓宽资本下乡领域的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资本下乡不仅对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推动城乡融合与实现乡村振兴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伴随机遇的往往是未知的风险,在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同时,各类风险也接踵而至。资本下乡过程中引发的排挤小农户,出现了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风险也不容小觑。因此,要摆脱资本下乡的结构性困境,必须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将资本纳入农村发展体系中。
越来越多的资本下乡投入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但很大一部分下乡资本都不如预期“成功”。究其原因主要为土地、融资、人才和科技瓶颈,资本下乡监督管理机制严重滞后,以及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等。此外,政府过度干预也增加了政策风险。因此,政府应创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强化顶层设计,针对资本的要素需求结构,增强农村要素市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与配套性。此外,在鼓励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要引导企业进入适宜领域,避免企业失去发展机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