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工具价值,渗透研究意识*
——以人教A 版新教材“用向量法探究三角形性质”教学为例

2024-05-18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610041罗文力尹轩睿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2024年6期
关键词:三角形向量探究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610041) 罗文力 尹轩睿 杨 力

1 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指出: 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化、方法普适性是新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数学探究能够很好的将数学课程的结构化和情境化落实到位.故此,《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见中指出: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内容的主线之一.这条主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和实践,是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向量既是代数研究对象,也是几何研究对象,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桥梁.向量是描述直线、曲线、平面、曲面以及高维空间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 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他数学领域问题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向量法探究三角形性质”是人教A 版2019 年版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增加,从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回应了课标中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印证了新课程教学更应注重数学探究活动等理念;从知识方法层面来看,凸显了向量作为现代数学的重要工具,用向量工具探索数学问题的研究意识.然而对于数学探究活动课程而言,不同的学生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施任务和要求上应该设定弹性的标准,让不同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参与体验,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2 教学实施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A 版(2019 年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数学探究: 用向量法研究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用向量法分析过三角形中三线共点的特殊性质,明确向量的作用,体会向量的先进性.本节课主要是中期汇报,流程为分小组展示发现、提出问题的脉络,分享交流、开拓思路,完善论证过程.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已学向量、三角形等相关基础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公式推导与结论发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能力上来看,作为高一下期的学生,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使得数学探究程序的抽象概括环节需要进行难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小组探究成果,分享体会问题发现、提出的过程,相互借鉴和学习,积累用向量法“研究一个几何对象”经验;

2.能通过质疑、辩论、评价,梳理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脉络,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基;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能用向量语言恰当表达、证明自己发现的结论,能依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选择恰当的基底表示三角形中的几何元素,对三角形的一些要素关系提出量化表达猜想,并通过向量运算证明或证伪;

(2)能清楚表达探究成果的形成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向量方法的主要特征,能撰写较为规范的研究报告,并对结果做出自我评价;

(四)教学重点

展示本组探究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过程.

(五)教学难点

梳理发现、提出问题的脉络,形成一以贯之的探究与发现的路径.

(六)教学策略与媒体分析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式学习、多媒体、ppt、几何画板.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 昨天我们从三角形的四心入手,学习了什么知识内容与思想方法?

学生回答:

知识内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共点、三条垂线共点; 外心、重心、垂心三点共线(未证明)……都使用了向量这一工具.

思想方法: 三线共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三点共线问题;合情推理(大胆猜测,大胆验证)……

教师提问: 回忆证明重心与垂心三线共点的中心思想.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与思想方法,教会学生掌握用向量法研究三角形性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尝试着去寻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提出的有关三角形性质的问题用向量法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展示

三角形的丰富性质蕴涵在“边与角、顶点与边、特殊的点与边、点与线、线与线等要素之间”,于是我们把主要研究对象确定为上述几何量.通过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采用一般化、特殊化、类比等方法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论证了勾股定理,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形状一般化并探究出余弦定理;上节课我们论证了三条中线交于一点即重心,三条垂线交于一点即垂心等, 我们可以类比研究角平分线与内心,中垂线与外心……因此我们把主要研究路径确定为“类比,特殊——一般——特殊”.

追问1: 如果把中点一般化呢?

追问2: 如果是角平分线,是否能求长度呢?

追问1: 是否能把λ量化呢?

追问2: 联系中线与角平分线的轨迹,是否垂线与中垂线也有类似的表达式呢?

学生成果3 “奔驰定理”: 在∆ABC内任意一点P,

追问1: 如果点P在三角形外部呢?

追问2:“奔驰定理”有没有什么应用?

学生成果4 “奔驰定理”的应用,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垂心的向量形式:

追问1: 如果不是锐角三角形还有相同的结论么?

追问2:“奔驰定理”还有没有什么应用?

预设成果5 “欧拉线”: ∆ABC的外心O、重心G、垂心H三点共线,且OG:GH=1:2.

追问1: 三角形还有没有其他的心?

追问2: 这些心之间有没有其他的共线? 或者特殊图形?

设计意图 数学探究活动不同于常规数学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教师认真研究如何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理解探究活动是基础.针对该探究活动的主题,教师梳理清楚三角形性质的层级、向量法的“三步曲”、不同向量运算方法的作用,是推进探究的保障.

3.反思总结

研究价值表述及反思:

上述结论具有完美的统一性,有较强的审美价值.不断转化基底,可以获得向量结论.其中坐标法表示也是选择单位正交基底的有价值体现.下一步可以沿着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方向继续探索,继续研究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提炼开展用向量法研究三角形性质的经验,梳理成果,归纳方法,并给予学生精神鼓励,让其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和达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激励成功,以成功激励兴趣.

4.拓广探索

1.基础性作业: 改进探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

2.拓展性作业: 根据课堂上所提出的新的猜想与结论,自选角度再用向量法进行研究.

3 教学设计思考

章建跃博士早就指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他又根据课程改革的新发展,增加了“理解技术,理解评价”等要素.下面我们从“五个理解”的视角对本堂数学探究课进行简单探讨分析.

从理解数学的角度看,本节课的核心是用向量法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向量的工具价值.在数学中,向量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在现代数学发展体系中,向量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定位符合当前数学学科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数学学科内部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学生所得到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其余数学问题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

从理解教学的角度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等多个文件中均指出,高中课堂教学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积淀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本课按照新教材的设计思路,以数学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分享、师生间的交流对话、教师对于学生的不断追问都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课堂,学生在动脑动手中进入深度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从理解学生的角度看,执教老师充分考虑学情特点,学生在此之前已学平面向量等相关数学知识、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已明白基本的研究性学习的环节,这使得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推行.同时,执教班级的数学功底扎实、表达能力较好,这使得课下的探究任务的质与量能够得到保障,课堂上的展示交流具有一定的研究性.

从理解技术的角度看,新课程强调数学日常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在解决问题、课堂评价反馈中予以使用,在数学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环节也能进行融合.从展示学生的情况来看,个别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发现、验证自己的猜想,真正实现了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理解评价的角度看,一种教学方式必然倡导一种教学文化,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与主体作用,本堂课不仅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环节视角进行呈现,更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重视,以课堂上展示交流、追问反思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开展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对于学习的更进一步渴望,以评价促进学习发生.

4 教学实施的不足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可以值得改进的方面:

(1)作为竞赛教练的执教老师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结论能够很好地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专业性上给与指导,但因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语言上的简洁性、精准性上还有待加强,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学生在进行作品展示时,除了以投影方式呈现以外,是否可以采用分小组制作ppt 进行交流汇报,更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规范性.

(2)由于课时限制学生未能将探究的整个过程、探究过程中存在的想法全部呈现出来,对于一些还没有能够证明的猜想,教师也应在课下继续与学生沟通交流点燃学生数学研究的热情.

5 结语

当今社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数学学科,要想通过数学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应当多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究的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品质,才能更好地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三角形向量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向量的分解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