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争吵,真正的输家是孩子
2024-05-18小单
小单
孩子经常目睹父母争吵,容易丧失安全感,产生愧疚感,用匪夷所思的方式拯救家庭,最后用离家出走、拒绝交流等方式逃离家庭
5岁女孩央央得了一种怪病:经常突然肚子疼,疼得满地打滚儿,到了医院却查不出问题。更让医生奇怪的是,父母去交费的时候,央央的痛苦好像减轻了,又好像是哭闹久了,想歇歇,只要父母出现,她马上又大哭小叫,痛苦不堪。
医生悄悄告诉央央的妈妈乔女士:“这孩子是在装病,但并非没有问题,问题甚至比肚子疼更严重,建议看看心理医生。”
如果父母不和,6个月的婴儿就能发现情况不妙,生理指标会发生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快速分泌等,这些反应和成人是一样的
这天,我在心理门诊坐诊,诊断央央有轻度焦虑倾向,其原因是家庭环境不佳,父母经常争吵。
乔女士告诉我,她与丈夫是大学同学,感情深厚,婚后相处和谐。半年前,因为借钱给弟弟买婚房一事,她与婆婆发生争执,丈夫是个孝子,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批评妻子,导致夫妻关系急转直下,经常在家争吵。
对女儿出现心理问题,乔女士大呼委屈:“孩子不缺吃、不缺穿,而且我们吵的时候尽量避开她,照常给她做饭、講睡前故事、送她去幼儿园,从来没有因为心情不好拿她出气,怎么会造成孩子焦虑?您是不是诊断错了?”
我告诉她,孩子目睹大人互相辱骂、推搡或者生闷气,哪怕战火没有波及自己,仍会感受到深深的痛苦。
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越害怕父母争吵。哪怕是婴儿,长期目睹父母争吵,也会陷入焦虑。有调查显示,如果父母不和,6个月的婴儿就能发现情况不妙,生理指标会发生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快速分泌等,这些反应和成人是一样的。
婴儿面对压力的反应是哭泣,大一点的孩子,压力反应会更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丧失安全感。
父母情绪失控、相互攻击,孩子会受到严重刺激,认为家庭环境不安全,进而担心父母关系破裂,自己被抛弃,从而陷入紧张、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孩子会在心里嘀咕:
“他们会不会杀死对方?”
“他们什么时候停止争吵?”
“他们会不会离开我?”
“他们还会像以前那样爱我吗?”
这些混乱的、不确定的问题充斥在孩子的脑海里,在父母没有和好之前,孩子很难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第二,产生愧疚感。
相当多的孩子都会把父母争吵看作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是家庭冲突的原因。
孩子年龄小无法理解,平时恩爱的父母为什么突然恶言相向,幽默随和的爸爸为什么会暴跳如雷,温柔善良的妈妈为什么会歇斯底里,但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父母的问题自然与自己有关,于是,他会本能地得出一个结论:“他们争吵都是因为我。”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孩子确实会因此而愧疚,从而变得敏感、脆弱、谨小慎微。
第三,试图拯救家庭。
孩子可能是世界上最希望父母过得开心的人,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父母幸福快乐,才能更好地爱他。
如果父母经常争吵,孩子的承受力达到极限,就会做出努力,试图改变现状。孩子很天真,以为自己有能力改善父母的关系、拯救他赖以生存的家庭。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说:“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保护神。”
因为孩子认为父母争吵的根源是自己,于是拯救行为从自身做起,比如变得很乖很听话、主动做家务、细心地照顾伤心的父母、破天荒地早起买早餐等。孩子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听话,父母就会开心起来,家庭就会重归和谐。
有些孩子的拯救方式带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故意制造问题来获取父母的关注,比如在父母吵架时大发脾气、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有时,孩子会装病、自伤等。总之,孩子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目的是让父母停止争吵,放下分歧,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
第四,与父母疏离。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对父母吵架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敏感,甚至习以为常,会更希望逃离乌烟瘴气的家。
逃离的方式有很多,除了狭义的逃离,如要求寄宿、离家出走之外,还有情感上的逃离,如拒绝与父母交流、早恋等。
我总结:“父母经常争吵,有时候是父亲输,有时候是母亲输,但说到底,真正的输家是孩子。”
应该设置争吵底线,以维护家庭生活的稳定,比如,不用离婚相要挟、不向长辈告状、不拿孩子出气、睡觉前必须和解等
乔女士感叹:“做父母真不容易啊,一不留神就会给孩子造成这么坏的影响。请问,父母怎样做才能避免争吵?”
我说:“父母之间的很多争吵没有意义,衣服为什么乱放、该谁倒垃圾、要不要给孩子买零食……而矛盾的升级是因为语气里藏着太多的不善,动不动就翻旧账或者说狠话。家庭温暖和睦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想做到这一点,的确需要一些技巧。”
我告诉乔女士,经营夫妻关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保持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沟通时,应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避免过于冲动和激烈。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必须耐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并尝试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为压倒对方。
2.平等互惠。双方要尽可地平等对话,不能因为一方对家庭贡献大就处于强势地位。处理问题时要有利于双方,不能一方得利、一方吃亏,否则不可能持久。
3.坦诚相待。双方应保持真诚、开放的沟通态度,同时要尊重对方隐私,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4.不要指责。矛盾出现时,应该协调解决问题,不要没完没了地指责对方。相互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双方都感到沮丧和失望。
5.设置底线。应该设置争吵底线,以维护家庭生活的稳定,比如,不用离婚相要挟、不向长辈告状、不拿孩子出气、睡觉前必须和解等。
乔女士如获至宝:“没想到,带央央来咨询,顺便学到了夫妻相处之道。”
父母自以为掩饰得很完美,孩子仍能敏锐地捕捉到父母之间的冷漠和疏离,在这种表里不一的关系里,孩子承受着双倍的心理压力——除了恐惧,还有猜疑
父母之间出现意见分歧,心平气和地沟通、协商当然是首选,但客观地说,人是情绪动物,沟通困难时出现愤怒和语言攻击是正常现象,正如美国婚姻问题专家温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则》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最幸福的夫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有的父母知道争吵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于是有意避开孩子,刻意在孩子面前掩盖糟糕心情,甚至与配偶假装恩爱。但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洞察力,父母自以為掩饰得很完美,孩子仍能敏锐地捕捉到父母之间的冷漠和疏离,在这种表里不一的关系里,孩子承受着双倍的心理压力——除了恐惧,还有猜疑。
“我担心的正是这一点!”乔女士说,“以后,我一定会努力经营好夫妻关系,给央央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但是,如果我哪天没忍住,又和丈夫吵起来,怎样补救才能让央央少受影响呢?”
我告诉她,与丈夫争吵之后,必须针对央央做以下三件事:
第一,告诉央央,父母争吵不是她的错。
父母争吵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以免孩子受到不利影响,如果发现孩子受到了影响,表现出不安、哭闹、恐惧等,应该立刻停止争吵,转而安慰孩子。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他不需要为父母的争吵负责。要传达明确的信息给孩子:“我们不是因为你而争吵。”“我们只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同而起了争执。”
同时,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爱:“刚刚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把你吓到了?”“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伤害,抱歉我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算爸爸妈妈偶尔争吵两句,也会永远爱你。”
这样做有助于孩子找回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会明白,父母跟孩子一样,偶尔会发脾气、不高兴,这些冲突很多时候是短暂的,无论争吵与否,都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
第二,别把孩子卷入冲突。
有的父母争吵,会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有意无意地说对方的坏话,甚至让孩子疏远与对方的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对孩子来说,父亲和母亲同样重要,他希望拥有父母恩爱的完整家庭,让他选择舍弃一个,意味着背叛和家庭破碎,无疑是残忍的。
“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我说,“这样的选择会给孩子造成假想的、永久性的分离焦虑。孩子会假想自己永远见不到爸爸或妈妈,孩子的无助、困惑、彷徨可想而知。”
因此,父母争吵时,不管情绪多么激动,都要在孩子面前给对方留面子,不可肆意攻击。
第三,在孩子面前和解。
和解是给吵架画一个句号,否则,不和谐的气氛就有可能延续,甚至成为孩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和解是必要的。
和解,是言归于好的仪式,方式有很多,比如握手、拥抱、鞠躬道歉等。孩子看到父母达成和解,会如释重负,内心的焦虑会大大消解。
“父母和解,也是一次很好的家庭教育。”我说,“从发泄怒火到平息怒火,从爆发冲突到解决冲突,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示范,是父母教孩子认识情绪、直面矛盾、包容伙伴、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等人际交往技巧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在健康的家庭关系里,即使发生冲突,说了难听话,只要坦诚相待、相互包容,我们依然会选择爱对方。”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