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脉络、遵循与价值
2024-05-18李垚尧
李垚尧,杨 丽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1]30基础研究作为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一切创新创造的“总开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成为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多次在党的重要会议、集体学习和基层考察调研中对基础研究这一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需要理清论述形成的发展脉络,阐释论述的实践遵循,彰显论述的时代价值。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剖析与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1 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对基础研究问题做出重要论述,立场鲜明、指向精准、内涵丰富,是习近平科学技术观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首次提出“非对称”的赶超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领域的差距; 在随后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采取“非对称”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同时,面对我国科技创新基础不牢固,一些原始创新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扩大趋势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原始创新水平。”[2]58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期间,他首次阐明了基础研究对国家战略安全与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3],他勉励全体国防科大人“要继续抓好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持续发展增强后劲”[3]。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基础研究问题开始进行周密部署。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的“理论+机制”基础研究突破口; 同时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承担国家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提出“要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尊重科学、技术、工程各自的运行规律,扩大院所自主权,扩大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2]66的具体目标和举措。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基础研究的部署不断深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推进科技决策制度化、完善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为基础研究松绑减负,着重要求“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4]113,同时在基础研究的研究力量配置上,将研究型大学确立为基础研究成果涌现与人才荟萃的主阵地。党的十九大把“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5]45作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写入大会报告,把基础研究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深邃的战略定力。在2018 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警醒大家:“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6]他勉励全体科学家要“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6]。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但是疫情的暴发也使得我国在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突出问题暴露出来。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要求:“要更加重视遗传学、基因学、病毒学、流行病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快相关药物疫苗的研发和技术创新。”[4]348同时,他对高校基础研究寄予殷切期望,希望“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活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4]400。随着基础研究问题逐步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对基础研究的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他首先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7]的科技创新要求。对于基础研究领域,他开门见山,直指我国面临的许多“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7],想要实现基础研究的突破与飞跃,必须遵守基础研究的自身规律,鼓励自由探索; 要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针对当前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予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加强国家交流四个方面给予充分解答。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布局制定了发展方案,“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7]。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基础研究成果逐步显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十年来基础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7。党的二十大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命题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专门把“基础研究”作为集体学习的主题,发出切实加强基础研究的伟大号召,为基础研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基础研究进行了全面论述与周密部署,通过采取“非对称”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的发展要求,形成了“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基础性工程研究链,明确了“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企业和政府部门”四大基础研究主体的目标任务,通过“加大研究投入—给予政策支持—营造科研生态—培养研究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五大关键举措为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发展谋篇布局,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走出关键的“先手棋”。
2 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实践遵循
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明确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原则,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产学研”主体链条,充分强调深化改革、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在基础研究深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懂弄通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论述的实践遵循,对于解答“中国发展什么样的基础研究,怎样发展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形成长期坚持的基础研究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引领与启发作用。
2.1 坚定中国特色基础研究发展原则
坚定中国特色基础研究发展原则是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是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指挥棒”和“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基础研究发展道路的科学性、时代性、革命性与人民性,是唯物辩证法在基础研究发展中的生动表现。
“四个面向”的发展要求为中国基础研究标定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到,基础研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不是单一的科技领域,而是关系到经济、政治、民生等国家发展需要关注的全部战略性基础领域,并且在遭遇类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重大历史时刻,基础研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基础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目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发展动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发展核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发展立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把基础研究的功用渗透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原则是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综合性谋划,摆脱了长期以来对于基础研究在定义、分类以及对基础研究脸谱化、程式化的空泛讨论,指明了中国特色基础研究的发展路径。坚持目标导向是为了解决国家发展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和主要路径。鼓励自由探索则是顺应基础研究的一般规律,尊重基础研究过程的随机性与成果产出的长期性,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基础研究氛围,从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度与广度,着眼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做出的重要原则,这是符合人类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的战略决断,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坚定“四个面向”与“两条腿走路”的发展原则是中国特色基础研究道路的科学指南,是整体上理解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入口。
2.2 构建基础研究“产学研”主体链条
基础研究作为一个源头性的系统工程,单一主体是无法实现重大突破与长期发展的。在国际竞争向基础源头前移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完整的基础研究“产学研”主体链条是历史的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2]100。从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基本要求向前追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的前提下,构建从基础研究发端的“产学研”主体链条成为历史的必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各自分散研究到组成基础研究的灵巧链条是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又一核心关键点。
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产学研”主体链条的核心,承担着基础研究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我国面临“卡脖子”问题的一大内因就是在基础研究源头上起步较晚,发展模式缺乏科学规划,造成基础研究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在当前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原则下,强化科研院所与研究型大学的交融对接是一项事关基础研究深度发展的建设性工作。在交融对接的一体化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8],在壮大各自力量、发挥最大潜能的同时要注重协调互补,集中优势力量,确保“两条腿走路”实现行稳致远。
科技领军企业是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优先主体,在基础研究“产学研”主体链条中身兼“出题人” “答题人”和“阅卷人”的多重身份。首先,企业“出题人”的身份来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新的市场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新的潜力区和增长点,为基础研究从源头上满足市场需求提出新的课题。其次,科技领军企业的“答题人”身份与“出题人”身份紧密相连。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涌现,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市场最前端的创新主体需要抓住有利时机,率先进行现有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与短期基础研究启动投入,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是第一顺位“答题人”。最后,科技领军企业的“阅卷人”得由其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最终环节决定。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产出的基础研究成果最终都需要科技领军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实现成果的产业化。换言之,基础研究成果行不行、好不好,答案由科技领军企业最终公布。
政府部门是管理和服务基础研究的第一主体,肩负着顶层设计、系统布局、资金保障以及协调服务的众多职责,把基础研究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政府部门当前工作布局调整的重要举措。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陆续出台,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布局已经初步完成,关键在于政策和法规具体实施过程的实际效果。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在基础研究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落实,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深化“放管服”改革向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形成中国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开放共享网络,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2.3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确立、运行、优化以及监督各个方向进行的综合性治理。当前,中国基础研究出现的矛盾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无法适应基础研究工作的新需求,在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人才管理以及协调机制上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8]在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中,需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透视问题,找准问题所在,处理好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第一,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支持相结合是提升基础研究质量,确保基础研究长期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竞争性支持的本质就是一切从研究能力出发,能者上,不能者下,刺激基础研究团队通过提升自身研究能力,产出新观点、萌生新思路,开拓更多创新点、获取更多优质资源的支持,形成一套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而稳定支持则是尊重基础研究的一般规律,特别是针对成果产出周期长、研究难度大、研究团队小甚至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基础研究项目给予稳定支持,确保基础研究工作整体推进。
第二,持续优化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机制。基础研究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的支持、组织、申报、评审和监督等诸多环节,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基础研究工作的迟滞与落后。因此,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分级差异化管理。对于周期短、成果产出快的项目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所出研究过程和成果得到同行认同、市场认同,真正解决当下问题; 对于周期长、难度大的攻关项目要给予灵活政策,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处理,拓展自由探索式研究与非共识创新研究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健全基础研究人才管理体制。基础研究作为源头性、底层性的研究工作,最需要的是研究者心无旁骛,专心于具体问题的攻关。在当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基础研究工作者面对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困扰是羁绊基础研究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基础研究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解决基础研究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把基础研究人才“留下”和“稳住”是基础研究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当前的人才管理体制正在优化,有关政府部门需要继续坚持靶向用力,对长期攻关、甘坐“冷板凳”,敢于进行非共识性创新的研究人员给予特定奖励机制与政策支持,让基础研究工作者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第四,要构建新型基础研究协调机制。基础研究的协调主要是理顺基础研究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合作机制与应急管理机制,实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又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项目联结紧密,人员组织有力,推动基础研究工作一体化协调发展。
2.4 坚持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道路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解决“卡脖子”问题最长远、最持久、最具建设性的举措就是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首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之先河,把人才工作真正摆到战略位置。他在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的第一着眼点就是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并深刻指出“人才培养首先要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9]。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需要明确人才培养主体、拓展人才来源、灵活使用人才等方面下大工夫,走出一条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道路。
首先,必须压实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的基础人才培养主力军责任。“双一流”高校是国家长期建设和重点支持的高等教育阵地,基础深厚、人才汇聚、成果丰硕是“双一流”高校的鲜明特点。“双一流”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善于把握党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用活用好人才培养的自主权,通过“强基计划” “英才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政策优势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把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放在学科建设更突出的位置,鼓励学生向基础问题与交叉领域进军,紧紧抓住青少年群体的“黄金培养期”,发扬科学精神,把“科学家精神”持续融入高校精神育人体系,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支持合作、宽容失败的良好研究氛围,真正把“双一流”高校打造成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第一基地”。
其次,必须坚持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的开放态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关起门来谈发展,走封闭自守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是自主与开放交融的大格局,是人才双向互动的新途径。中国欢迎基础研究领域的各国专家学者关心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希望有识之士支持并投身中国基础研究事业,共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努力。同时,中国自主培养的基础研究人才不仅是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问题的行家里手,更是胸怀天下、面向世界发出中国基础研究声音、贡献中国基础研究成果的杰出代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最后,必须坚持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的灵活政策。政策是人才与事业之间的润滑剂,基础研究工作者是把灵感与耐心、激情与寂寞结合起来的生命体。实现基础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政策的牵引力尤为重要。当前,基础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这盘“大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愈发明显,发展的焦点不断向基础研究领域集中,因此,在基础研究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中,相关部门需要大胆运用和长期坚持“一人一策” “一团队一策”的新型人才制度,用充分的信任激发人才拼搏的信心,以拼搏的信心坚定为国奉献、扎实研究的信念,最终产出让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2.5 加强基础研究国际交流合作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基础研究是破解全人类共同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需要凝结全人类的智慧,形成共同价值持续探索。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国际视野,把基础研究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中国式现代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窗口,持续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一是积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当今世界在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难题,需要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中国将通过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吸引一切积极投身基础研究事业的力量共同突破,助力世界基础研究事业发展,为破解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力量。在以中国为主要发起者的国际基础研究合作中,除了实现国际基础研究领域的实质性突破,更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对于“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
二是主动参与国际基础研究深度治理。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基础研究发展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一些霸权国家正在利用基础研究优势构筑“技术壁垒”,制造“卡脖子”问题阻碍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中国基于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作为后发国家的代表,必须主动参与国际基础研究的深度治理,通过推动构建合理的国际基础研究制度、法规与发展框架,打破少数对多数的垄断局面,让基础研究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三是着力弘扬国际基础研究共同价值。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制度、法规以及发展协议解决的主要是当下的问题,如果要在国际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着力弘扬国际基础研究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开放、信任、合作是开展国际基础研究的三大要素,同时理应成为国际基础研究秉承的共同价值,坚持国际基础研究的共同价值不仅有利于基础研究事业,更有助于突破基础研究领域的边界,使基础研究领域的共同价值向其他各领域扩散,最终上升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 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理论指导,凝结着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继承与发展,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实践探索和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前途的谋篇布局。认真总结论述彰显的时代价值,对于解答“为什么重视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究竟有什么用”等社会关切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1 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结。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对科学研究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进行科技研究,培养科技研究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10]351。在党中央的号召与指引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一批自主创新研制的国家尖端科技成果成功问世,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首先从科技和教育入手,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明确“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1]86,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他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亲自部署推动“863 计划”的实施,明确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2]279。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上升到全局高度,他深化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提出“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跨越”[13]393的新构想,同时他高度关注并推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的实施,坚持用“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助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拓展。进入21 世纪,胡锦涛同志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未来趋势,立足中国的现实发展需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4]629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成功经验,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在考察中国科学院时,他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人才为本总结为三条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主创新,坚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2]46。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建构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从宏观上讲科技创新发展的大方向到聚焦解决微观层面基础研究面临的矛盾问题,开启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3.2 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实践探索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与争夺的焦点。从国际来看,自20 世纪50 年代基础研究的概念提法成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长期占其科技研发投入的50%左右,经过近70 年的积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第一方阵基本确立了强大的科研垄断地位,基础研究为其在国际竞争中持续保持“先发制人”的优势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用。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逐渐开始起步,经过“863”计划、“973”计划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正在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新跨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能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称的。根据《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2》的统计数据来看,2021 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2%,全球排名第13 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在全职研发人员的比重上,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全职研发人员数为1 471.3 人,全球排名第45 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5]16。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在空间布局和研究能力分布上仍存在失衡和短板。根据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BRCI)2021 排行榜显示,除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组成的第一梯队与浙江省、湖北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组成的第二梯队外,其他各省市在基础研究综合竞争力上仍有待提升。
除了静态指标上的实际差距,自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规模、针对性的打压与限制,特别是将涉及基础研究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发展急需的设备器材进行全方位的禁运与封锁,把中国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创新企业列入制裁实体清单,是造成中国现代化发展面临“卡脖子”问题的客观因素。在客观因素之外,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拼命追赶,但是在快速追赶模式中产生的基础研究“欠账”和关键核心技术“糊涂账”在新一轮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中逐渐暴露出来,是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基础性问题。如果空挂基础研究的“欠账”,搁置关键核心技术的“糊涂账”,那么中国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将长期存在,甚至滋生出“掉脑袋”的风险与危害。
在新发展格局下,习近平总书记透视中国发展面临实际问题的根源,决心花大力气、下硬功夫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基层深入考察调研时,只要前往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调研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广泛听取科研人员的意见建议,对基础研究工作做出指示和部署。在考察调研之外,他还在各种重要会议和场合反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基础研究工作进行系统详细的论述。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立足于现实,坚持以基础研究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成果,是中国走出发展瓶颈,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指导。
3.3 为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前途的谋篇布局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符合中国实际、兼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基础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基础研究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其基础研究水平与其发展水平、国际地位呈明显的正相关,基础研究能力越强,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世界各国对于现代化理论达成的基本共识,因此,加强基础研究是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必然路径。
其次,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必然是结合中国实际、带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难得出,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发展利益为前提的,带有明显的压迫和掠夺色彩。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并且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是开放共享的,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价值理念,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因此,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之路除了解决自身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更是对解决世界性“卡脖子”问题的积极探索。中国的基础研究成果不会成为阻碍他国家发展的“卡脖子”工具,而是全人类共享的成果与财富。
最后,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预先规避了许多风险与挑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复杂环境中,风险与挑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生成,经过复杂演变而突然爆发,这大大增强了预测和解决问题的难度。而基础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工作,加速了新知识的生成,推动了思想认识的转变以及发展模式的优化甚至是人的精神塑造。许多风险和挑战在知识域实现丰富、发展质量得到重视、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综合作用下可以实现预先规避和快速解决。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既是一剂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疫苗”,同时也是一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前进的“基因工程”,必将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命运的关键因素。
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前谋篇布局,不仅完整提出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度与广度,用实践的丰富成果实现了“中国式”从弱势话语到强势表达的转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系统思考,从基础和源头入手,紧盯现实,放眼未来,紧紧抓住基础研究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他在中国式现代化这盘大棋中紧盯“急所”,抢占“大场”,善于下“先手棋”,为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中盘建立胜势,遭遇危机挑战能出“妙手”奠定基础。
4 结 语
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丰富并深化了对基础研究的科学认识,为中国乃至世界基础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坚持历史思维和问题导向,全面指导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进程。习近平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通过发展原则、研究主体、深化改革、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构筑起科学全面的实践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理论成果,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紧盯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还着眼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架桥铺路,充分体现出历经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坚持中国式基础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能为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