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不宜强调“大让小”
2024-05-18高一帆
高一帆
所谓“大让小”,表面看是培养哥哥的责任感,而弟弟是弱者,理所应当享受更多的爱,但实质上是损害哥哥的利益、溺爱弟弟,是双输的规则
分享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甘情愿地共享东西,激发孩子的愉悦心情,拉近孩子间的距离,建立起温暖的关系
房女士有兩个儿子,大儿子阿鲲今年5岁,小儿子阿鹏今年3岁。兄弟俩几乎每天都要因争夺东西而大打出手,玩具、绘本、零食,甚至吃饭时更靠近妈妈的座位,只要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或同等的权利,兄弟俩都要纠缠一番。
六一儿童节那天,奶奶买来一辆遥控玩具赛车,让哥儿俩一起玩,可是玩具还没拆封,哥儿俩就打了起来。阿鹏年龄小,明明不会玩高科技玩具,却执意要将玩具占为己有:“我留着长大了再玩!”要说阿鲲在体力上明显占据上风,但阿鹏有妈妈做后盾,阿鲲很难在争夺中占到便宜。
“阿鲲是哥哥,应该有兄长的样子,大让小是中国家庭的基本规则,但他太让我失望了。”前来咨询时,房女士一脸无奈,“当着我的面,阿鲲很听话,爽快地把玩具递到阿鹏手里,可是我一转身,玩具就回到了阿鲲的手里,然后就听到阿鹏撕心裂肺的哭声。您说,面对阿鲲这种自私的孩子,我该怎样教育?”
在多子女家庭,孩子间争夺东西不足为奇,但家长切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如果干预策略不当,会给亲子关系带来消极影响,甚至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与争夺相对的是分享。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0~1岁时,孩子没有“我”的概念,更没有物权意识,即使手里的东西被人拿走也不会哭闹。
1~2岁时,孩子仍无法区分“你的”和“我的”之间的界限,会抢夺别人的东西,也会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的东西。
2~3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进入“物权敏感期”,认为“我的东西就是我的,别人是不可以碰的”。这个阶段,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否则会激化孩子间的矛盾,不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
3~4岁时,孩子开始愿意进行交换和分享。
4~5岁时,孩子分享的观念逐渐增强,分享行为增多。
5~6岁时,孩子进步显著,在与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大多表现得很慷慨。
6岁以上的孩子,亲社会行为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分享也不再限于具体的东西,还可以进行权利、情感等的共享。
房女士问:“阿鲲刚过5岁生日,正处于慷慨的阶段,为什么那么自私?”
我分析:“因为您的‘大让小规则违反了阿鲲的心理发展规律,没有尊重他‘不分享的权利,破坏了他的安全感,导致他想方设法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告诉房女士,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但因处于认知发展的较低级阶段,无法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带来的“自私”。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否则不仅不利于孩子分享意识的发展,还会妨碍孩子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
“分享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甘情愿地共享东西,激发孩子的愉悦心情,拉近孩子间的距离,建立起温暖的关系。”我强调,“所谓‘大让小,表面看是培养哥哥的责任感,而弟弟是弱者,理所应当享受更多的爱,但实质上是损害哥哥的利益、溺爱弟弟,是双输的规则,万万要不得。事实上,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哥哥大多会主动让着弟弟,如果家长过于强调‘大让小,反倒会激起哥哥的对抗情绪,同时让弟弟有恃无恐,原本合理的‘大让小规则就变味了。”
孩子正确认识东西的所有权后,就会减少因争夺东西而发生的冲突,同时还能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有利于其分享意识的发展
“家有两个熊孩子,我实在招架不住。”房女士抱怨,“请您教教我,如何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
我告诉她,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分享是孩子必不可少的能力和素质。孩子的分享意识不仅能促进其社交技能、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对培养其同理心、责任感、公平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调查发现,孩子的分享行为与家庭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家庭亲密度高的孩子更容易有分享行为,而矛盾比较多的家庭,孩子往往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原因不言而喻,孩子的模仿意识很强,好环境给了孩子好教育。因此,家长要努力构建亲密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孩子才会向兄弟姐妹释放爱、表达爱。
孩子3岁以后,家长可以多选择有关分享的绘本与孩子共读,多安排一些分享活动,比如分享食物、在游戏中轮流扮演英雄角色等,让孩子感受分享的乐趣。
2.引导孩子在思考中共情。
兄弟姐妹间玩耍时,家长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讲解具体的分享方法和分享规则。
比如,房女士可以问阿鹏:“你有两个气球,哥哥一个也没有,你想和哥哥一起玩,应该怎样做呢?”鼓励孩子先思考,然后再做决定。
3.教会孩子认识东西的所有权。
兄弟姐妹间的冲突大多牵涉东西的所有权,家长应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比如,房女士可以对阿鹏说:“这个遥控赛车玩起来挺复杂,适合哥哥玩,不过,你可以在旁边观看,给哥哥加油。等哥哥玩熟练了,可以慢慢教你玩。”“拨浪鼓是属于你的玩具,如果哥哥想玩,要先征得你的同意。”
孩子正确认识东西的所有权后,就会减少因争夺东西而发生的冲突,同时还能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有利于其分享意识的发展。
4.建立分享原则。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可能是担心分享后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或者被兄弟姐妹损坏。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分享原则,让孩子明确哪些东西可以分享、哪些东西不能分享。同时,告诉孩子分享原则中还包括有借有还、平等交换等内容。
比如,房女士可以对阿鲲说:“弟弟年龄小,许多事不会做,所以吃饭时要挨着妈妈坐。不过你放心,妈妈不会忽略你的存在。”
5.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家长发现孩子有分享行为,要及时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使孩子将分享行为内化为习惯。
除了及时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对兄弟姐妹的分享表达感谢。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从而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