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屯戍汉简诗歌文献探析

2024-05-18曾鸿雁

关键词:汉简边塞首诗

曾鸿雁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

20 世纪以来,出土于疏勒河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河西屯戍汉简,其简文虽多为文书档案,但有部分内容与文学关系密切,有部分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语言精练且富于韵味,与传世的汉代诗歌相类,可以将其视为诗歌作品。其中包括汉诗学界熟知的《风雨诗》,以及敦煌汉简(在河西屯戍遗址也发现零星帛书。但是与简牍相比,这些帛书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学术界习惯称呼该区域出土的简牍和帛书为“某某汉简”)和居延汉简等简牍中的部分韵文。但20 世纪学术界对《风雨诗》之外的河西屯戍汉简诗歌(以下简称“汉简诗歌”)关注寥寥。进入21 世纪之后,学术界对汉简诗歌的关注面有所扩大。刘跃进《秦汉简帛中的文学世界——秦汉文学研究新资料之一》认为“若一心坚明,安上去外英”等刚卯文是古诗,“于兰莫乐于温”一段文字近于歌词[1]9,对关注汉简诗歌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 龙文玲《论河西屯戍汉简的文学史料价值》提到五首汉简诗歌,认为这些作品和河西屯戍汉简中的其他作品一起,表达了边塞吏卒的情感[2]86-92; 伏俊琏《敦煌文学总论·敦煌文学的上源》提到了汉简中的民谣[3]20。这些成果虽然涉及到不少汉简诗歌,但尚未对之进行专门研究。因此,我们不避浅陋,一一清理已公布的河西屯戍汉简中的诗歌作品,探析其文学价值,以期抛砖引玉。

1 河西屯戍汉简中的诗歌作品

通过梳理已经出版的河西屯戍汉简文献,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韵文,按其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典籍中的韵文。这类韵文,多为残句。有的可考见出处,如《苍颉篇》残句“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4]109、《急就章》残句“急就奇觚予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憙。请道其章”[5]51。 《苍颉篇》 《急就篇》是秦汉时期的重要字书,《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小学类”载录: 《苍颉》一篇、《急就》一篇。《急就》篇还流传至今。这些简文实为汉代边塞吏卒的习字简,据此可见当时边塞军中习字风气颇盛。有的可能出自今已失传的典籍。如居延汉简“相错畜,相散手①代表简牍上文字残缺处,文字残缺个数不详,下同。”(简250·15,268·8)[6]105,陈邦怀根据《汉书·艺文志》“兵家技巧类”载录有“《手搏》六篇”,认为这条简文“盖为《手搏篇》之残简”[7]566。又如“于兰,莫乐于温,莫悲于寒。中子对曰: 文莫隅于,复莫芗于”(简1409A)[4]210,这段简文虽不完整,但根据“中子对曰”四字,可知此简记载的是一段颇有韵味的人物对话。至于这条简文出自何典,则无法考究。这类出于典籍的韵文虽然句式整齐,但缺乏诗味,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故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

第二类,具有辟邪意义的刚卯文。劳榦《居延汉简考释之部·刚卯》曾就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两件木刚卯与《后汉书》参读隶定,其中一条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甲面)(一一〇)赤青白黄,四色赋当(乙面)(一〇七)帝命祝融,以教夔龙(丙面)(一〇八)庶役冈单,莫我敢当(丁面)(一〇九)”[8]10。这一隶定成果为《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汉简》所采纳。所谓刚卯,是汉代人用来辟邪的佩饰。 《汉书·王莽传》载王莽语:“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9]4109颜师古注:“今往往有土中得玉刚卯者,案大小及文,服说是也。”[9]4109-4110据此我们可知,刚卯文于正月卯日制成,以金、玉或桃木为材料,刻有“正月刚卯既央”等辟邪文字,曾于西汉流行,王莽恶其为“刘”字拆成而禁止行世。由劳榦的隶定,参以颜师古注,不难发现,刚卯文虽然有韵,但属于汉代流行的除殃避害的咒语,是汉代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亦不宜纳入诗歌研究范畴。

第三类,反映汉代边塞生活、表达边民情感的韵文。这类韵文缘事而发,情感真挚,可以纳入汉代诗歌的研究范畴。这类作品,包括《风雨诗》在内,总共12 首。为论述之便,现将这些作品罗列如下:

1.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沙。从恣蒙水诚江河,州流灌注兮转扬波。辟柱槙到忘相加,天门俫小路彭池。无因以上如之何,兴章教海兮诚难过。(简2253)[4]310

2. 食不独食,故歌其作,殊不多为。(简396A)[4]52

5. 昆弟宾昏善相闻,邻里对门与亲友,坐虽不乐好相乐。(简845)[4]109

8. 春秋万岁乐未央,未□②□代表简牍上文字残缺处,文字残缺个数为1,下同。,老寿,未央,长寿。(简EPT40·43)[5]209

10. 黄言鸟<鹄?>高斐(飞),廁以鸟苑鸟央(鸳鸯),所以然者,(曼-慢?)时而行。有子不史(使?),不如野桑,当时乍木(柞)之,树得雨(简2301)[11]60

12. 常便予,如阴阳; 命直薄,不相当; 同其父,离其乡; 毋可告,心内伤; 愿变化,□□惊; 传六设(舍),黄鹄详(翔)(简142·27)[13]193

以上所列作品中,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将第1 首诗命名为《风雨诗》,此名为学术界普遍接受。除《风雨诗》外,其余作品均为残篇,大多诗意难懂,但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些诗歌真实反映了汉代边塞的风土民情,展现了汉代边塞文人的诗歌艺术创造,难能可贵。

2 河西屯戍汉简诗歌中的边塞风情

以上所列的12 首汉简诗歌,数量虽不多,但保留了那个时代边塞诗歌的原初形态。与汉代歌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总体创作精神一样,这些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代的边塞风光、社会生活和边关军民的情感世界。

反映汉代边塞风光的诗歌以《风雨诗》为代表。这是现今公布的河西屯戍汉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诗歌。诗歌前五句集中描写了一场风雨袭来导致洪水泛滥的景象。开头两句“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沙”,把敦煌一带天气突变、遮日蔽月、狂风突起、沙尘漫天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往往会产生黑云漫天,与风沙共同遮蔽日月的独特壮美景观。此诗开头二句,可谓直写眼前景,真实而传神。三、四句“从恣蒙水诚江河,州流灌注兮转扬波,辟柱槙到忘相加”,进一步铺写了风沙席卷之后,暴雨肆虐、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墙倾柱倒、河道被毁的惨景,足见汉代边塞暴雨突袭,破坏力极大。这首诗中描写的汉代边塞风光,有雄奇的一面,也有令人猝不及防恐怖的一面。除了这首诗,第9 首开头的“秋风至,树木凉”,写出了汉代边塞秋来转凉的气候变化; 第10 首“黄鹄高飞,廁以鸳鸯”,描写了黄鹄、鸳鸯自由活动的景色。由这几首诗歌可以了解到汉代西北边塞不独有风雨飞沙,还有湖泊水禽。驻守汉代烽燧中的底层文人徜徉期间,用他们的真情去感受、去触摸其中的苦与乐。

反映汉代边境的社会生活的诗歌数量较多,其中,有表现边塞将士和谐相处的情景,如第2 首诗。这首诗虽为残篇,但由诗中“食不独食,故歌其作”两句,不难品味出作者对不独食者的由衷赞美。军中将帅因“不独食”而受拥戴的情况在史书中不乏记载,司马穰苴和李广就是其典型。据《史记》记载,司马穰苴与士卒平分粮食,使他率军出征时,“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14]2626; 李广与士兵共饮食,亦使得“士以此爱乐为用”[15]3472。同理,和睦的吏卒关系也有利于边塞屯戍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西屯戍汉简中有告诫官吏好生对待士卒的文书。“杂予阁。谨以文理遇士卒,毋令冤失职,务称令意。且遣都吏循行,廉察不如护太守书,致案。毋忽,如律令”(10·40)[15]32、“告吏谨以文理遇士卒,√③√为简牍上的原有符号,随文录出,指义不详。 下同。病致医药。加恩仁恕,务以爱利省约为首。√毋行暴殴击”(EPF22·246)[16]82。 “谨以文理遇士卒”,《中国简牍集成》释为“善待士卒”。这两条简文都对官吏善待士卒的标准做了具体的规定,需要“毋令冤失职” “病致医药” “务以爱利省约为首”“毋行暴殴击”。“加恩仁恕”一词则直接表明官吏应该以仁恩对待士卒。故“食不独食”这首诗正是对汉代边境将士、吏卒和谐相处的诗意歌颂。

有表现宴饮聚会的场景,如第3、第5 这两首诗。屯戍生活单调枯燥且任务繁重,宴饮聚会是绝佳的放松娱乐途径。河西屯戍汉简中多见宴饮聚会的记载。如,“私去署之它亭聚会奉□饮”(403·10)[17]25、“让持酒来过候饮第四守候长原宪诣官候赐宪主官谭等酒酒尽让欲去”(EPT68·18)[17]6。与单纯记录宴饮事件的简文不同,这两首诗对宴饮的描写饶有趣味。它们可能均为残篇。第3 首开头句:“已朔酒上多”,“”是异体字,《 正字通》云:“同犒。”[18]884《 说文》未收。《 王力古汉语字典》释此字:“以酒食宴飨军队,引申为以酒食慰劳。”[19]687“”,《说文》云:“食肉不猒也。”[20]168“朔”,初始。此诗描写了宴会上酒肉满席的场景。“丁壮相佻耐老何”,“ 佻”通“挑”,有宴饮之际互相比拼逗乐之意。“耐老何”,笔锋突转,表现了作者在宴饮欢畅之际,对人生易老、欢乐难久的感慨。第5 首诗也描写了亲友邻里欢宴的情景。开头两句“昆弟宾昏善相闻,邻里对门与亲友”中的“昆弟”“宾昏”“邻里”“亲友”,均是与作者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坐虽不乐好相乐”一句有点令人费解,前一“乐”字可能指音乐; 后一“乐”字当为快乐之“乐”。若如此,则此句意思大概是: 虽然大家坐在一起时没有音乐助兴,但友好相处其乐融融。从“善相闻”“相乐”等词语,不难窥见作者与亲友、邻里相处的和乐融洽。

由于部分随卒家属居住在西北边塞④在河西屯戍汉简中常见“卒家属在署名籍”。其中“第六隧卒宁盖邑。父……母……妻……见署用谷七石一斗八升大”(203·12)“饼庭隧卒鸣沙里大夫范弘年卅四。父……弟……妻(EPT65·145)“甲渠三候隧卒当隧里左丰。父……母……妻……”(EPT65·478)等简文证明确实有隧卒家属居住在河西屯戍地区。,汉简诗歌中还有表现家庭日常生活矛盾的作品,如第7 首诗。此诗首句残缺,后两句为完整句式:“三四姑公六七妹,口语众多令肠溃。”“姑公”,指丈夫的父母。这说明此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在家与公婆相处的女子。“妹”,按前后文,当指这位女子的小姑子。“口语”为西汉常用词,指言论或议论,也指毁谤。结合后面“令肠溃”三字,这里的“口语”一词当作“毁谤”解。由“口语众多令肠溃”一句,不难想见抒情主人公在婆家因受到公婆、小姑喋喋不休的语言攻击而深感痛苦。 《释名》云:“不瘖不聋,不成姑公。”[21]336“瘖”,《说文》云“不能言也。”[21]154这条俚语从侧面透露出民间“姑公”之“能言”。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社会里,小媳妇在公婆家遭到言语暴力,不足为奇。而这首诗反映的儿媳遭受虐待的情景,在汉代边境家庭生活中也当具有一定普遍性。

有的诗歌表现题材是边塞地区的相马经验。如第4 首可称之为“伯乐相马歌”。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农家类著录有“《伯乐相马经》一卷”[22]1538,而《汉书·艺文志》未载,不知《伯乐相马经》是否与此歌有关。此诗仅存两句。首句即云:“伯乐相马自有刑。”伯乐,为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文选》卷三十四《七发》: “于是伯乐相其前后,王良、造父为之御,秦缺、楼季为之右。” 李善注:“《吕氏春秋》曰: ‘古之善相马者,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尤尽其妙’。”[23]6751又《汉书·梅福传》载梅福语:“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9]2920可见伯乐相马故事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 “刑”,此指法则、规矩。此诗言说的是伯乐相马之法则。第二句“齿十四五当下平”,此述相马的具体方法,即通过马的牙齿情况判断马的年龄。 《吕氏春秋·观表》中有“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24]1423之说。这说明秦汉时期相马者依据生产生活经验,非常重视观察马的牙齿数量及口颊形状。韩涛、陈世军等《通过牙齿判断马的年龄》:“青年马上下切齿咬合近于垂直。愈近老龄,咬合角度越呈锐角。” “10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切齿的高度要比宽度大。”[25]75据此可见观察马齿有助于可判断马的年龄及其战斗力。可以说,这首诗真实反映了汉代边境地区人们对良马的需求。由于这些地区需要加强骑兵队伍建设,防备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劫夺,故而极其重视马的品种与质量。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的足踏飞鹰的铜奔马,正可谓那个时代重视良马战斗力的一个生动写照。根据马的牙齿来判断其年龄,进而判断其战斗力,自然也是边塞吏卒的工作重点。因此,这首伯乐相马歌虽仅存两句,却真实反映了汉代边塞军事生活的一个侧面。

有的诗歌表达边关军民丰富的情感世界。经梳理这些简牍,我们发现当时驻守烽燧的士卒好些来自函谷关以东的各郡国。他们远离故乡来到满眼戈壁风沙的边地,由眼前景、身边事触发心中情,形成于诗,书于汉简,自然而然会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里有戍边吏卒的思乡情,如第9 首。诗人由“秋风至,树木凉”的深秋景联想到即将岁暮,因而感叹生命易逝。第三句的“宦老”二字,透露出这位边塞小吏离乡远戍的时间已经不短。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26]289其中“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二句正与此诗描写的景致类似,“令我白头”一句又与此诗“宦老”情境相通。又《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晚年上书汉和帝云:“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27]1583班超身为西域都护治理西域二十余年,依然希望能够回到中原安度晚年,这种落叶归根的愿望亦是思乡之情的体现。班超的奏章、汉乐府《古歌》流露出的思念故乡之情,均与此诗蕴含的情感类似。又如,第6 首“王忘即時行,付远望肊明”,虽然诗意颇为晦涩,其中“肊明”一词犹难解,但通过诗中的“行”“远”“望”等字眼,可推断此诗抒写的是作者远行之际产生的情感,或许亦与边塞思乡有关。再如,第12 首诗的第五、六句:“同其父,离其乡”,说明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与其父一起离乡来到边关。汉乐府《战城南》描写的边关战事的残酷场景,诗人极有可能经历过,由此不难理解这首诗“毋可告,心内伤”两句,蕴藏着离乡远戍的几多悲伤,几多无奈,无关乎诗人最后发出希望化身黄鹄飞回故乡的愿望。如此伤感沉重的思乡情,令人读之心惊。

有的诗歌反映了边塞吏民对子孙前途的期盼。如第10 首诗表达的情感就属此类。裘锡圭认为此简“其语句有些像格言,似是性质与后世‘家教’‘贤文’之类启蒙读物相近的篇章的残文”[11]60。我们认为此简是一首沿承《诗经》以比兴手法而成的四言诗。开头两句“黄鹄高飞,廁以鸳鸯”,借眼前景表达了期盼子孙能够像黄鹄一样振翅高飞的愿望。三、四句“所以然者,慢时而行”,或化用《周易·艮·彖》之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28]62这是由黄鹄高飞之景勉励子孙当依时而行。五、六句“有子不史,不如野桑”,“史”是“可以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来‘草拟、誊写公文’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简文中又称为‘史’”[29]309。“草拟、誊写公文”是边塞基层官吏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子孙乘时学习,努力积累书写作能力,以便胜任基层官吏之职。这种望子成龙的愿望是相当朴素的。

有的诗歌感叹生命易逝、渴望生命延长。如第3 首、第8 这两首诗,就明显表露这方面的情感。第3 首诗,诗人在酒肉欢宴之际突然发出“丁壮相佻耐老何”的感慨,诗情大起大落,令人惊心动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谓此诗多年之后的回响。第8 首诗:“春秋万岁乐未央,未□,老寿,未央,长寿”,可能也是一首宴饮之际吟唱的歌诗。汉乐府中常见“乐未央”“未央”这类词语,且通常与追求长寿相关。如《郊祀歌十九章·赤蛟》“延寿命,永未央”[9]1070,直接将“未央”与延长寿命并举; 霍去病《琴歌》“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30]882,亦蕴含人寿延长的期望。这首诗将“乐未央”“未央”和“老寿”“长寿”放在一起反复咏唱,足见诗人希望摆脱时间限制、增加生命长度的强烈愿望。赵敏俐在《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中指出:“中国人在诗歌中表达生命意识发端于《诗经》而壮大于楚辞,而汉代则是个体生命意识高昂的时代,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人生短促的感叹。”[31]91可以说,这两首汉简歌诗正是通过对个体生命短暂的咏叹、对延寿长生的追寻,体现出汉代人对生命意识的高扬。况且与身处中原内郡的人们相比,汉代西北边塞的军民不仅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面临战争的威胁,因此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恐怕比内郡百姓更加深刻,形成于诗,也就赋予了这两首诗更为深沉的意蕴。

第11 首诗与第3、第8 首诗一样,也是对生命的咏叹。诗歌前半部分“久生无崇长不乐安穷”,悲叹人生多艰; 后半部分“须臾√黄泉下隧深□”,虽句子欠完整,但对生命依恋的情感清晰可见。李迎春认为这首诗“是关于刘胥临终歌诗的早期传抄本”[12]30-32。根据《汉书》记载,广陵王刘胥的临终歌为:“欲久生兮无终,长不乐兮安穷!奉天期兮不得须臾,千里马兮驻待路。黄泉下兮幽深,人生要死,何为苦心!何用为乐心所喜,出入无悰为乐亟。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9]2763对比之下,这首汉简诗歌与刘胥临终歌的前五句在用词、诗意表达上确实颇多相似,但缺字过多,谈不上是刘胥歌诗的传抄本,只能说这两首诗之间可能有关联。或许是这支简的抄写者受刘胥临终歌的触动摘录的删节本。

还有一些诗歌情感丰富,难以遽断其具体内容,如第1 首《风雨诗》。诗歌结尾“天门俫小路彭池”,由眼前滔滔洪水联想到天宫之门路小且水流滂沱,由此发出了“无因以上如之何”的深长感慨。这里面可能有升仙延寿的期盼,也可能有仕途升迁无望的感伤。这首诗颇有风骚遗韵,其作者很可能是戍守边塞的文吏。龙文玲《西汉昭宣时期文人生活状况研究》曾细致考察过河西屯戍汉简记载的边塞吏员的经济收入的信息[32]138,这些低收入的吏员,在汉代占了官吏总数的95%之多,构成了官吏的主体。其中,收入最低的就有边郡的文职小吏书佐。居延汉简记载了书佐的俸禄:“书佐樊奉,始元三年六月丁丑除。未得始元六年八月奉用钱三百六十。”(简303·21)[6]229由此可知,书佐每月领取的仅有三百六十钱,且俸钱还因种种原因常不能按时发放。虽然我们无法推断《风雨诗》作者的具体收入情况,但由诗歌文本传达出的表层宣示义,结合汉代烽燧吏员的经济生活状况,还是能够感受到诗人身处底层的无奈和无望感伤。结句“兴章教海兮诚难过”,则表露了边塞文吏苦读经典、潜心章句的不易。

M, s1, s2 |= φ ∧ ψ ,当且仅当, 存在s3且M, s1, s3 |= φ ,M, s3, s2 |= ψ

3 河西屯戍汉简诗歌的艺术特征

由前面对汉简诗歌表现的边塞风情的剖析不难发现,这些诗歌在创作方法上与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致,均注重写眼前景,叙身边事,抒心中情。在诗歌艺术上,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特征:

其一,继承了《诗经》开创的诗歌比兴手法。如,第10 首诗歌开头“黄鹄高飞,廁以鸳鸯”,就以自由高飞的黄鹄、毛色亮丽惹人喜爱的鸳鸯,引发起对子孙乘时而行、有所作为、出人头地的期盼。“有子不史,不如野桑”,则将野桑与无所作为之子相比。第9 首以“秋风至,树木凉”的萧瑟清冷秋景,引发起诗人“宦老”之叹。借用边塞的自然景物以引出心中万般情感,使得这类汉简诗歌颇得含蓄蕴藉之妙。

其二,直叙其事、直抒其情,但不乏浪漫想象。搜集到的12 首汉简诗歌,大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叙事抒情。这与汉乐府民歌《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多以第三人称叙事抒情的笔法不同。

就汉简诗歌呈现的文本信息看,纯叙事或纯抒情的作品不多,多数作品叙事抒情浑融。可判断为纯粹叙事的只有第4 首。此诗叙述相马经验,作者的感情是完全被隐藏的。纯粹抒情的有第2 首和第8 首。第2 首诗明显以第一人称口吻,交代了写作这首诗的创作动机: 赞美“食不独食惠爱士卒”的军中将帅。第8 首诗通篇表达对长寿的祝愿。这两首诗歌的情感均不加掩饰,明白易晓。

九首叙事抒情浑融的诗歌中,有夹叙夹议,在议论中直接抒情的作品。如第3、第5 这两首诗写作方法颇为相似,都是先叙写宴会场景,然后发议论。第3 首将宴会之乐与人生苦短的感慨交织在一起,第5 首将宴饮之欢与对亲情友情之乐的珍惜融汇其中 ,语言素朴而韵味悠长。第7 首写家庭矛盾,是在叙事中抒情。第三句“令肠溃”三字情感显露,将一位被公婆、小姑欺凌而满怀哀怨的家庭妇女形象生动展现在眼前,令人同情。另外,还有借景抒情的作品。如第9、第10 这两首均借自然景物起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第1 首诗先浓墨重彩铺写边塞风雨袭来造成洪灾的景色,生动形象而有气势,而以“天门俫小路彭池,无因以上如之何,兴章教海兮诚难过”收笔。这几句既有对神仙世界的浪漫想象,又有对现实人生难以实现愿望的无奈感伤。

其三,诗歌体式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征。汉简诗歌中,有的继承《诗经》四言体结构,如第2 首咏唱不独食之歌和第10 首黄鹄高飞之歌,均为整齐的四言体诗; 也有传承楚声的骚体结构,如《风雨诗》和广陵王刘胥歌诗节文,可见汉宫中的楚声也流行到了敦煌等西北四郡; 还有承袭《楚辞·九歌》的三言体结构,如第9 首、第12 首诗。三言体乃是西汉《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十九章》中常用的诗歌体式。

然而,汉简诗歌中更多是七言、杂言、五言等新兴的诗歌体式。第3 首、第4 首、第5 首诗,均为整齐的七言体。这些七言体在用韵、结构、音顿、节奏等方面与传世七言诗相差无几,且写景言情、颇有韵味,故将其称为七言诗并不为过。第7 首“不见忽。三四姑公六七妹,口语众多令肠溃”,除首句因残缺而仅存三字,其余两句均为七言句式,很可能也是一首七言诗。

汉简诗歌中的第8 首是杂言体诗。全诗存五句,首句七言,其余四句为二言。而四句二言:“未□,老寿,未央,长寿” 重叠反复,很显然为配乐演唱之歌。第6 首的“王忘即時行,付远望肊明”,则是一首整齐的五言体诗歌。尽管诗义难明,却颇令人玩味。

总之,汉简中的这些七言、杂言与五言体诗是汉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式,特别值得重视。

其四,诗歌语言运用上,大多不事雕琢,质朴古直。如“三四姑公六七妹,口语众多令肠溃”“伯乐相马自有刑,齿十四五当下平”,均平白如话,浅显易懂。“好相乐”“令肠溃”“诚难过”等词语则抒发内心感受,坦率直截,无所润饰。

有些诗歌语言质朴而不失含蓄。如《风雨诗》写景时用语质朴而有气势。抒发内心情感时则用“天门”“小路”“无因”等具有多义性的词语,使诗歌结尾颇为含蓄。第9 首“秋风至,树木凉”的“凉”字语义双关,不仅指自然节气之寒凉,也指诗人年老远宦心境之寒凉。言简义丰、韵味悠长。

其五,从诗歌的存在形态看多与音乐有关,属汉代边塞的音乐文学。第2 首诗的作者自称是“故歌其作”,说明这是一首歌诗作品。第1 首《风雨诗》是以骚体诗歌体式呈现,而骚体在汉代是可以歌唱抒情的文学样式。第3 首、第5 首、第8 首均明显为宴会中的歌唱。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西屯戍汉简中发现数条跟音乐有关的简文。如居延新简有“倚庭侍酒”(简22·724)、“空侯琴”(简22·725)。《 中国简牍集成》注释为:“空侯,即箜篌。一种拨弦乐器。”[17]138从“倚庭”“侍酒”“空侯”等词语可以推测,这两条简文反映出宴饮时弹琴奏乐的欢乐场景。又如,居延汉简有“出歌人伯史名”(简511·23A)、“右歌人十九人”(简511·23B)。 《中国简牍集成》注释为:“歌人,倡乐之人。伯史,负责歌人之小吏。”[18]151王子今《居延汉简“歌人”考论》认为这两条简文“可以归入所谓‘出入名籍’或‘出入关致籍’……如果是政府组织安排‘歌人’的‘出入’,则可能有正式劳军的性质”[33]268。这些简文说明汉代西北边塞有不少与音乐相关的娱乐活动。此外,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了一根竹笛[34]17。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介绍,这根竹笛“管状,表面呈褐黄色,管壁干裂……笛管一端有自然竹节封闭,如笛塞。另一端洞开”[35]59。此竹笛用实物进一步证明音乐与汉代边塞军民娱乐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些汉代边塞的歌舞娱乐活动,是促成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造就了部分汉简诗歌的诗、乐一体的存在形态。

4 河西屯戍汉简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汉简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首先,从诗歌创作时代看。据陈梦家《汉简缀述·叙言》: 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汉简“都是汉武帝起在河西走廊修筑边塞并屯田西域、置亭隧所遗屯戍文书。它们的年代,虽也有延至东汉者,但以西汉时期的占多数”[36]1。从河西屯戍汉简中搜集到的诗歌,也主要产生于西汉时期。汉简诗歌创作时代早,出土地确凿。与传世的汉代诗歌文献相比,它们未经后人传抄导致的讹变或改造,真实性强。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其次,从诗歌产生地域看。汉简诗歌都出土于汉代的西北边塞。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载,至西汉成、哀时期,刘向、刘歆领衔整理国家图籍,“得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六篇”[9]1755。其中,前往各郡国采集的民间歌谣包括:“《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 《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 《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 《淮南歌诗》四篇。 《左冯翊秦歌诗》三篇。 《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河东蒲反歌诗》一篇。”“《雒阳歌诗》四篇。 《河南周歌诗》七篇。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周谣歌诗》七十五篇。 《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周歌诗》二篇。 《南郡歌诗》五篇。”[9]1754-1756这些歌诗搜集范围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却没有西北边塞地区的作品。如前所论,汉简诗歌多以诗、乐一体的形态呈现。因此,这部分诗歌不仅对汉代民间歌诗的文献做了重要补充,而且为研究汉代诗歌中边塞主题的发展提供重要文献支持。

再次,从诗歌作者看。汉简诗歌的作者名字大多不可考,但由这些诗歌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可以判断,多是生活在汉代西北边境的吏卒和边民。从部分诗歌在艺术上吸取《诗经》比兴手法、运用骚体形式看,部分作者应当接受过一定文化教育。 《风雨诗》“兴章教诲兮诚难过”一语,还透露出此诗作者接受过儒学教育。在已公布的河西屯戍汉简中有部分《易传》《尚书》《礼记·月令》《论语》《孝经》残简,也可作为汉简诗歌部分作者为受过儒学教育的文人的旁证。第9 首诗“宦老”则透露出部分汉简诗歌作者有一定官职。前文已经说明,这些作者都属于秩比六百石以下级别的吏员,政治地位不高。因此,汉简诗歌的作者无论是否有职位,都属于汉代底层文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汉简诗歌的发现极大程度丰富了汉代底层文人的诗歌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录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而两汉时期诗歌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据赵敏俐统计,“总计六百三十八首”[32]23。这可判断为汉代底层文人创作的作品也不多。因此,出自边塞吏民的十二首汉简诗歌,可谓有力补充了汉代底层文人诗歌文献,为考察汉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心灵世界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诗歌史料。

从次,从诗歌表现的题材看。汉简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汉代诗歌的题材范围。这突出体现在汉简诗歌把笔触延伸到西北边塞,描写这里的自然风光。尤其是《风雨诗》对风卷狂沙、遮日蔽月景致的描写,在后世边塞诗中颇有回响。如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37]165,又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38]323。汉简诗歌对边塞宴饮娱乐生活场面的展现,在岑参《白云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38]317两句诗中也有余音。此外,“食不独食”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经·无衣》。不同的是,《无衣》是召唤战友同仇敌忾,而此诗是歌颂边塞军中将领与士卒同甘共苦之歌。这样的诗歌题材在今存汉代诗歌中也是没有的。与后代边塞诗人通过“烽火”“羌笛”等典型意象建构他们关于西北边塞的浪漫情怀不同,汉简诗歌更重视对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它们填补了汉代传世诗歌在边塞题材方面的空缺,在我国边塞诗发展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最后,从诗歌体式的发展看。汉简诗歌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和骚体诗,基本上涵盖了汉代诗歌的常见体式。其中,四首七言诗尤其值得关注。就我们目力所及,汉代作家多有七言作品。据《汉书》《后汉书》记载,东方朔、东平宪王刘苍、崔瑗、崔寔、张衡、马融、杜笃、崔琦等作家均有七言。这些作品多已失传,更可见汉简七言诗的珍贵。汉简七言诗主要产生于西汉时期,且均以诗、乐一体的实际形态存在。从诗、乐一体的角度思考汉代音乐节拍对七言诗起源的促进问题,应该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另外,汉简诗歌产生的地域正处于汉帝国与西域各国交往的要冲。西域乐舞传入中原,河西走廊乃必经之地。龙文玲《汉武帝时期乐府歌诗新变及与西域乐舞之关系》一文,曾就西域乐舞对汉武帝时期乐府歌诗中《日出入》《战城南》等新体杂言诗的影响进行了专门讨论[39]56-61。从汉简歌诗中的七言、五言诗也可以推测,西域乐舞的传入促进了汉代边塞七言诗和五言诗的产生。

5 结 语

总之,汉简诗歌是对传世汉代诗歌文献的有力补充。它们对拓宽汉代诗歌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视野,全面了解汉代诗歌在两汉时期的实际存在和发展情况,更深入理解汉代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特别珍视。

猜你喜欢

汉简边塞首诗
《上课没人抢》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我想写首诗给你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梦回边塞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