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西部地区眼视光学产教融合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18向倚弦邹云春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眼视眼视光医学院

向倚弦,邹云春,2*

(1.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高等教育可以为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在2017 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教育事业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在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能完全适应,主要体现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两张皮”问题日益凸显[1]。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这不仅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力布局,更是解决当前人才供应与时代需要不相匹配问题的迫切要求,对新时代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国际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眼视光学专业是不同于传统眼科学的一门医学技术专业,是现代光学和眼科视光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毕业生不仅需要胜任传统的临床工作,还需要充分掌握与现代光学产业、眼镜制造行业紧密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助力培养眼视光学专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推动眼视光行业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

1 眼视光学产教融合现状

1.1 眼视光学产教融合的意义

产教融合作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高级阶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产教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提高产教融合水平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1],才能够有效地将高校的定位转型落到实处,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对接当前的企业、行业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能实现高质量教学,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顺利实现“学生”向“职工”的身份转变,减少毕业生初入社会的适应性困难,充分满足社会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1.2 眼视光学产教融合的模式

在产教融合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并建立了适应本国国情的实施体系。如比较典型的德国 “双元制”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着力打造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践型专业人才,明确指出应该合力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3]。类似的还有北美的“CBE”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都基于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结构”理论,强调政府、学校和产业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力度,可进一步分为国家干预主义模式、自由放任模式和创新模式[4-5]。中国的产教融合虽起步较晚,但却对世界范围内的产教融合态势顺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目前,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7]。

我国的眼视光教育相较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属于日渐兴盛的朝阳行业,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更是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探索出适宜于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创新机制。目前,我国眼视光教育分为中专、高职、本科、硕士、博士5 个层次,打通了眼视光人才培养的全阶段道路,各个层次都在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产业相结合,营造眼视光教育的产教融合新局面。如温州医科大学围绕“为中国眼健康事业和近视防控国家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顶层设计,做实“医工融合、产教一体”校企协同模式,重点关注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师队伍、教学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5 个方面,建立了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温医大眼视光产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积极携手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多个由企业资助的共享实验室,促进学科建设和学生发展。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例,得益于当地的特殊政策支持和多家眼视光院校、企业的倾力打造,许多高端特许医疗服务等得以开展,致力于眼科临床技术创新孵化和引进使用,着力打造集临床、教学、科研、创新孵化于一体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极大地提高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高度,为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学科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3 眼视光学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当前,发达国家已有三类成熟的产教融合理论,但却不适宜于直接应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只有构建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深度融合[8]。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都不断强调产教融合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校企双方培养目标不统一、体制机制不健全、“双主体”培养模式不明确等问题。显然,校企双方都对产教融合本身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而商业自带的“逐利性”也成为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绊脚石”,未能理解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企业与高校建立一种“共生关系”的真谛[9]。

多年以来,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相较于西部、山区等欠发达地区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蓬勃的产业,尤其经济特区还拥有更开放和包容的政策,国内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基于经济、文化、资源等现实因素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眼视光学专业也不例外。在西部地区,以四川省开设眼视光学本科专业的川北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为例,产教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师的“交流互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等,但却未能自上而下地形成规模和体系,当地企业也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难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任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与高校的最终目标不一致,高校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即使企业刚开始愿意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环节中来,若长期的投入仍然无法获得理想的回报,企业的信心和参与力度就会大打折扣,造成产教融合只停留在高校与企业简单合作的局面,难以形成长期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同时,受西部地区资源和人文意识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缺少主动走出校门寻求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工作往往围绕着绩效考核开展,而绩效考核通常不与产教融合有直接联系,因此增强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自主性意义重大。此外,西部内陆地区存在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受此影响下的企业、人才都逐渐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如成都、重庆、西安,周围的三、四线城市难以保留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人才资源,当地的教育也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源补给,面临发展受限的问题。

2 新时代下西部地区眼视光学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显然,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针对眼视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以“四新”建设为蓝图,强化顶层设计

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已成为走好中国高等教育卓越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基于此,川北医学院的眼视光教育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专业定位,促进政府、产业和学校建立共同认识,制定共同目标,践行共同使命,形成共同价值观。眼视光医学院强化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遵循政府部门作为统筹协调主体:“出政策、出资源、出平台”;行业企业作为产业主体:“出需求、出标准、出课题”;眼视光医学院作为教育主体:“出教师、出学生、出方案”,集结三方力量整合办学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同评价的科学育人新模式,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化成才。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眼视光医学院深度挖掘校政企三方协作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可行性,旨在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体深入西部地区眼视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验光师”“配镜师”“加工师”“视觉训练师”等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富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追求,立志成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初级眼保健的“第一道防线”,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2 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将眼视光学专业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光学等多个专业交叉融合,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具体内容上,眼视光医学院重视国际趋势和国家大政方针,关注企业行业新动态,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行业内的横向课题,探索实施构建眼视光学专业建设与眼视光产业对接、课程架构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对接、学生发展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以“呵护全民眼健康”为指导理念,以全国爱眼日、世界视觉日为契机,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联合当地政府、各类学校、各级医院积极开展青少年儿童视力筛查、眼健康科普宣教、义诊等志愿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2.3 明确校企“双主体”地位,搭建教学新团队

西部地区眼视光学面对社会开放办学,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明显,该地区的眼视光教师普遍以校园学习经历为主,社会和行业企业经历缺乏,需要正视部分教师社会实践背景和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新加坡要求教师具有5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才能任教和连续任教5 年内必须回到企业更新知识储备形成鲜明对比[10]。对此,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体系,从教师的岗位培训、专家指导、质量监控、教育教学改革到科研能力的训练、专业能力的评价、职业素养的养成,依托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来统筹。同时,眼视光医学院积极探索多渠道拓宽校企双方的合作范围,如校企共建共享高校的教学、实训、科研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研发资源,打造资源互补新局面。例如,积极推动眼视光学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内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管理精英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双向流动。有计划地实施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计划,培育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骨干,积极探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眼视光学专业而言,要着重强调专业教师的临床业务基本功和临床研究水平,定期考核教师是否能高水平胜任行业内的“视光师”“接触镜验配师”“视觉治疗师”“特检技师”“培训师”等岗位,还可以尝试通过行业内认可的资格证书或继续教育来评价,如国家卫健委颁发的“眼视光技师”职称、人社部颁发的“眼镜验光员”职业资格,行业协会颁发的会员资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业务水平,如国际视觉发育视光协会(COVD)、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协会(ICALE)等。同时,加强了企业行业等来校讲学的外聘教师的管理,促使其积极投身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授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估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眼视光医学院构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兼顾日常表现、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动态评价体系,让校内及校外企业的教学参与者都能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反过来也让学生对所有带教教师进行评价和监督,倡导“全员参与”,形成质量监控闭环体系,有利于多维度、多角度地挖掘教学主体双方的潜力。然而,产教融合并不是高校一厢情愿就能完成的,在高校对企业提出各项要求和期望之前,应首先确立高校、企业“双主体”地位,明确企业的诉求,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扩大和转型升级。产教融合的实践初期,合作项目的着力点应该聚焦在企业的痛点和难点,即前沿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及市场占有率。高校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获得企业高质量的资源投入,以此为始开拓协同育人新局面,促进初期的技术合作转变为未来的新常态[11]。坚信校企双方只有互利共赢才能精诚合作,只有持续地根据产业发展现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体现高校与时俱进的作风,才能确保学生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真正学有所成。

2.4 融入地方特色,服务区域经济

高校理应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型人才和提供科技、智力支持,在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摸清学校的发展定位,促使学校转被动为主动,积极承担区域发展的任务,积极对标区域内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提升学生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随着大环境下新业态的不断产生、跨界融合的程度逐渐加强,应积极探索眼视光学与其他专业相结合,使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呼应,同时加大眼视光临床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技术向度”的作用,将技术要素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西部地区眼视光行业与东部地区相比,技术较为落后,区域内水平也良莠不齐,基于此,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立足西部,通过大力发展眼视光教育,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西部地区传统眼镜零售产业转型升级为具有医疗属性的视光诊疗产业,推进了西部地区眼健康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

3 结语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虽然眼视光学产教融合正逐步向高质量、深层次、宽辐射的追求迈进,但受地域、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东西部地区仍呈现出显著的水平差异,西部地区眼视光教育要想实现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就需要拓宽思路、抓住机遇、设立目标,政校企三方积极协作推动眼视光教育和产业振兴,才能合作共赢、顺利发展。

猜你喜欢

眼视眼视光医学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
新乡医学院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下)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探索眼视光 深化专业路 第三届福盛康斜弱视诊断治疗与近视防控论坛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