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2024-05-17袁小波
袁小波
摘 要:本文基于对天津市10个社区内305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对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天津市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显著,但各类服务设施的知晓率和使用率普遍偏低,且服务需求与现有服务内容及质量缺乏有效对应;不同年龄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加强养老服务的分类建设管理,完善养老服务需求的数据信息收集和监测服务;将家庭成员纳入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支持;加大医养结合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体系;需求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1 — 0068 — 06
一、研究背景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0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1.7%。庞大的老年人口意味着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尤其对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来说,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且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其对于长期照料和护理等需求更为明显。目前,天津市高龄老人已超过30万,居家失能老人总数约14万,由此将带来严峻的照料和护理问题。因此,如何满足庞大的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人口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无疑成为老龄事业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天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异质性,其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选择与自身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因素有着密切相关性;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多样化需求[1],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结合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确定不同的目标人群和功能定位;同时,在现有社会养老服务覆盖率较低的情况下,家庭依然是重要的服务资源提供者,如何为家庭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保障养老需求,也应作为当前养老服务政策的重要思考点。因此,本研究将以天津市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为研究对象,以需求视角和家庭视角为出发点,在对服务对象做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分析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类型,以期全面把握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并对完善天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本课题组于2022年5月至7月在天津市内六区进行了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详细了解天津市老年人在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面的需求特点并对其进行结构化分析。由于老年人在养老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同质性,本研究选择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南开、河西、河东、河北四辖区中的10个社区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基本情况、自理能力、居住地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及其需求等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达95%。其中,女性老年人占51%,男性老年人占49%;60-69岁老年人占49.1%,70-79岁老年人占40.7%,80岁及以上占10.2%。
三、天津市老年人口的功能健康和家庭照料状况
1.老年人的功能健康状况
此次调查发现,近50%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一般,有15%的老年人自评状况较差,只有35%的老年人健康自评良好。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越易患慢性病,真正反映其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程度的是功能健康状况,因而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WHO-ADL量表)对老年人的功能健康进行测量,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操作性生活自理能力(IADL)两个分项。其中,ADL包括吃饭、穿脱衣、上下床、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6项;IADL包括做饭、打扫卫生、日常购物、上下楼梯、外出乘车、管理财务、使用电话7项活动。每项活动按照功能自理的状况分为无依赖(1分)、部分依赖(2分)和完全依赖(3分)三级评定。由于ADL测量的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自理能力,一旦部分丧失或全部将意味着无法独立生活;而丧失IADL则为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警示性标志,表明对老年人自理能力进行支持和干预具有必要性,因而对两种功能健康指标应区别分析。对此,将ADL分量表中有1-2项有依赖者界定为ADL中度依赖,将3项及以上有依赖者界定为ADL重度依赖;将IADL分量表中有1-2项活动有依赖者界定为IADL轻度依赖,将IADL分量表中有3项及以上有依赖者界定为IADL中度依赖。
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ADL)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占76.7%,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的老年人占23.3%;而在IADL方面几乎所有老人都存在轻度(63.2%)或中度依赖(36.8%),这说明对IADL的干预和支持应从进入老年期就开始,对于延缓功能退化及降低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丧失的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年龄来看,超过九成的低龄老人在ADL方面完全自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度和重度依赖比重不断增高,其中,中度依赖的比例在70-79岁这一阶段急剧上升,而重度依赖的比例则在80岁及以上高龄阶段出现的比重显著增长,分别有1/3的老年人在进入高龄后存在着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完全自理老年人的比例达到38.7%。在IADL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变化,从低龄到高龄阶段,轻度依赖者的比例下降了70个百分点,而中度依赖者的比例相应上升了70个百分点。
从日常活动的具体内容看,洗澡是六项ADL中退化最严重的日常活动,其依赖性明显高于其他几项活动,超过20%的老年人在该项活动中都需要帮助;依赖性位居第二的日常活动是上厕所,接近10%的老年人无法独自完成上厕所的过程;同时,洗澡和上厕所这两项日常活动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强(p<0.001),尤其在洗澡活動方面,高龄老人完全自理的比重(41.9%)不足低龄老人的一半。而在操作性活动能力方面,老年人在7项活动中的依赖程度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01)。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对于这类活动的干预支持存在一定程度的抗拒和抵触,从而导致需求强却不愿寻求社会支持的现实,因此,应重视日常活动的隐私性为居家或机构养老服务带来的挑战。
2.老年人的家庭照料状况
本次调查当中,有27%的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其中,58.6%的老年人主要依靠成年子女,有33.3%的老年人以配偶为主要照料者;而依靠保姆、社区照料、机构照料及其他社会照料方式的老年人仅占5.7%。这一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家庭养老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变革,然而,在当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制尚不健全、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社会现实下,大多数老年人仍依赖于家庭照料,因而需要利用及拓展当前的社会养老资源以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
分年龄来看,当进入高龄之后,老年人由配偶照料的比例迅速下降,而由子女照料的比例则不断上升(见表2)。老年人在家庭照料者构成上的年龄差异预示着在高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中,家庭照料者尤其是成年子女照料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照料任务,家庭照料中的各种问题也将愈发凸显出来。此次调研也发现,包括配偶和子女在内的许多家庭成员都不同程度地表达出照料老人对他们带来的压力和各种影响,例如经济开支过大、个人时间丧失、工作受影响、个人健康程度下降等,特别是对于那些照料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以及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的家庭来说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对家庭成员提供技术培训支持、心理支持、开展日间照料等喘息服务、探索弹性工作制度改革等社会支持有助于稳定和提升家庭养老功能,并且能够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资源共享,因而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多元服务的家庭视角有必要纳入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中。
四、天津市老年人口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状况
1.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此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印象一般,28.4%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印象较差,只有5.9%的老年人对其持有良好印象。另外,有26%的老年人表示所住街道附近根本没有养老机构,37.2%的老年人则不知道附近是否有养老机构。而当问到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时,80%的老年人都表示不愿意入住。
进一步的交互分析发现,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与其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入住意愿呈逐步下降趋势,总体来看,低龄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意愿(76.7%)略高于高龄老人(87.1%)。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于低龄老人来说,可依赖的家庭照料资源和子女数相对减少,因而可能比高龄老人更容易接受机构养老这一社会化养老模式。而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增长,这对未来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人来说,每月2200元的费用是普遍能够且愿意承受的水平。此外,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大多数老年人关注的问题,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依次是:日常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体娱乐。其中,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是大多数老年人最看重的服务,因而养老机构在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方面的质量则成为大多数老年人考虑和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另外,有8.3%的老年人则认为康复保健是养老机构最重要的服务。因此,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应在继续完善日常照料的基本服务之外,加大医护和康复保健服务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专业化建设并拓展辐射至更广泛的社区老年群体。
2.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天津市自2009年前后开始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等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调研中发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知晓率和使用率普遍偏低,一方面体现出相关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不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现有服务内容及质量不对应的现实。准确把握老年人的需求也是制定和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运动场地的使用率最高,然而在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设施方面,其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都相对较低。尽管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22年底,城市地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已达90%,但此次调查中依然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都表示所住街道附近没有托老所和日间照料室,这反映了服务设施覆盖率与知晓率不对等的问题。即使对那些所住街道附近有相关照料设施的老年人来说,其服务利用率尚不足5%。另外,满足老年人文体娱乐需求的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大学等服务设施也不尽如人意,分别有35.7%和52.5%的老年人表示所住街道附近没有相关设施,而其设施使用率也仅为23.6%和9.9%。
在社区养老服务的使用方面,包括上门做家务、上门护理和看病、餐饮服务、康复治疗等服务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普遍偏低,而老年人对这些社区服务的需求程度却相对较高,通过对社区服务供需比例差异的计算,除上门做家务服务外,其他服务项目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在上门看病、陪同看病、帮助购物和康复治疗等服务方面的供需差超过20%。这反映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服务项目类别缺乏多样性及均衡性,主要集中于家务帮助、餐饮服务等专业程度低且盈利性较强的领域,而在保健、护理、出行等具有较强专业性且纠纷发生率较高的领域缺乏足够的关注,因而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通过进一步的交互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有着明显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理能力的退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也随之增长。其中,对上门看病服务的需求程度几乎在任何年龄段的老年人中都是最高的;另外,老年人对各类健康护理服务、陪同外出服务及送餐服务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而在家政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和热线服务等方面则存在较小差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强整个城市建设尤其是社区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對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此次调研中了解到,许多老年人居住在缺少无障碍设施及便利性较低的老旧社区当中,对其家庭和社区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一些老年人仅仅因为腿脚不便而长期无法外出活动。
老年人对社区无障碍改造服务的需求较为旺盛,各类项目的需求率基本在60%以上,尤其对于防滑设施、安全扶手、坡道改造、安装电梯、指示标志等服务的需求率相对较高。然而,老年人所在社区的无障碍改造程度却相对不足,各类改造服务的供需差基本上达到20%。其中,老年人反映社区中覆盖率最高的无障碍设施为防滑设施和安全扶手,然而进一步询问时则发现,老年人所指的主要是在楼梯及坡道处的扶手,而对于社区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的防滑带和安全扶手等设施的需求提及较少。而其他项目如坡道改造、安装电梯、指示标志、无障碍厕所等方面的相关改造服务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因此,大力开展对天津市城市社区尤其是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旧社区的无障碍改造应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项目之一,以环境的完善带动服务的提升。
五、结论和思考
本研究立足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现状,通过对老年人口养老需求状况的深入调查分析,从而为天津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天津市老年人的功能健康状况随年龄增长呈现快速地下降趋势,其中70-79岁的中龄老人是自理能力快速退化及丧失操作能力的风险群体;在具体的日常活动自理方面,以洗澡和上厕所为主的日常活动的需求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中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除提供直接服务外,还应增加辅助器具的干预支持和使用培训,同时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关技能培训,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强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尽管天津市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但当前社会化养老服务覆盖面相对较低且能力极其有限。调查发现超过1/3的老年人不知道所住街道是否有养老机构,绝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持一般或较差的印象;尽管低龄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意愿略高于高龄老人,但总体来看有80%的老年人都表示即使在无法自理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在对养老机构服务的重要性评价中,日常照料、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是大多数老年人最看重的服务,因而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应在继续完善日常照料的基本服务之外,加大医护和康复保健服务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专业化建设并拓展辐射至更广泛的社区老年群体。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此次调查发现各类相关服务设施的知晓率和使用率普遍偏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现有服务内容及质量缺乏有效对应。现有社区服务设施主要集中于运动场所或活动室等文体健身设施,而以长期照料服务为主的相关养老服务却极其缺乏,但老年人对于上门护理和看病、上门做家务、康复治疗、送餐服务、陪同看病等服务的需求率却相对较高,供需差普遍达到20%左右。此外,老年人对社区无障碍改造服务的需求较为旺盛,但现有社区无障碍改造程度却相对不足,各类改造服务的供需差基本也达到20%左右,加强对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旧社区的无障碍改造应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项目。然而,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行为之间的背离,既受到基础服务设施的影响,也取决于行为态度的权变性,因而对养老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程度、服务具体使用频率和时长等信息的深入调查将有助于提高供需匹配度[2]。
由于不同年龄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中应将年龄和自理能力同时作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本参数;基于老年群體及其需求的异质性,还应加强养老服务的分类建设管理,并将家庭成员纳入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同时,加大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等长期照护服务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建设力度,将相对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满足高龄或缺乏自理能力老年人的需求,实现养老服务集约化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中,应重视社区无障碍改造的基础性作用,以打造宜居环境带动社区服务的发展;同时,应发挥数据化信息库在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和养老服务分类管理中的推动作用,在现有社区居委会对居民基本信息掌握的基础上加大对养老服务需求等资料的收集分析,探索构建涵盖老年人口、养老需求和服务资源的数据信息系统和监测网络[3],从而为构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奠定科学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益梅.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11(07):100-104.
[2]王永梅、杜鹏. 老年人对待社会养老服务的行为态度研究——以北京城六区为例[J]. 人口研究,2018,42(06):74-86.
[3]李兵,张恺悌,等. 关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 新视野,2011(01):66-68.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