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时代情境与策略转变

2024-05-17纪咏梅

理论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时代

纪咏梅

摘 要:时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从大时代上看,当代世界仍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从小时代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大时代与小时代叠加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迎来了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日渐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等机遇,也面临着中国崛起遭遇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多种社会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严峻的挑战。为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应实现从底气不足到信仰自信的心态转变,从被动辩护到主动出击的行动转变,从大众传播到分众教育的目标转变,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话语转变,从传统单一到多维立体的途径转变。

关键词: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策略转变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1 — 0033 — 07

时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对时代的精准定位和科学把握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问题、研判形势、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研判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时代情境,据此调整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策略,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课题。

一、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时代”

时代问题备受关注,时代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关于“时代”的提法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首先阐明唯物史观视野中时代的科学内涵。

(一)时代的科学内涵

时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时代”是指一定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二重性,即时间上的起止界定和空间上的内容勘定。

1.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大时代”

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时代,首先是一个宏大的、整体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较长的历史时段,通常被称之为“大时代”。马克思以社会形态作为划分时代的依据,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

明”[1]14。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在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演绎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的演变形态由此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路向。“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基于此,划分历史时代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经济形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历史时代的本质。从时代的根本性质和人类历史及其社会发展进程来看,马克思对当今人类社会仍然处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这一判断并未过时,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限度决定了世界历史境遇下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演变趋势。在这一过渡性的时代中,也可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又可分为“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因此,大时代从时间上看,着眼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较长的历史时期;从空间上看,关照的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从内容上看,把握的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方向上看,反映的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态势。

2.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小时代”

时代不仅是一个宏大的、整体的概念,还是一个具体的、局部的概念,是指某一国家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通常称之为“小时代”。时代问题是复杂的,大时代必然包含着若干小时代,大时代的基本特征需要通过小时代的具体特征体现出来,大时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也依赖于各个小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时代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为时代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二重性。世界历史是由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构成的,世界历史大时代是由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的发展状况决定的,而某一国家所处的小时代则是由该国具体发展阶段决定的。因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就某一国家的发展状况而言,可能与世界历史发展所处的大时代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國家所处时代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时代一致,有些国家则可能落后于或超越世界历史发展大时代,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大时代存在“时代差”。因此,我们不能只讲大时代,还应从不同国家实际情况出发,把时代看作是具体的、历史的,承认并科学把握的小时代。因此,小时代从时间上看,是指社会发展较短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看,是指某一国家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从内容上看,是某一国家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主要矛盾的反映;从方向上看,是某一国家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趋势。

时代观是我们准确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重大战略策略的理论武器。认清社会发展所处大时代的性质和根本特征,能使我们廓清迷雾,保持对社会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清醒认识,最终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时,承认小时代,科学把握我们所处小时代的具体特征,能使我们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速社会发展进程。

(二)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所处时代方位

在时代问题上,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大时代与小时代的辩证法,明确当代中国所处时代方位,才能认清时代性质,把握时代特征,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

1.从大时代上看,当代世界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大时代的划分是以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为依据的。从大时代上看,当代世界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当这一矛盾发展成为对抗性矛盾后,“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2]。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开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腐朽性逐渐全面显现出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量变、部分质变、再到完全质变的过程,这也使得过渡时代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都显示着过渡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当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等问题,使当代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特征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2.从小时代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小时代的划分是以某一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依据的。任何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主要矛盾都有一个从缓和到激化再到解决的过程。因此,社会主要矛盾可能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得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往往是以“那些特别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作为大的历史运动的路标”[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节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5]11,中国社会开始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是继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之后,走向“强起来”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10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经探索、开创、深入阶段后的全新发展阶段,同时也打破了一些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迷信,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道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时代境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世界发展态势看清楚了,机遇和挑战也就不言自明了。从这个思路出发,处于大时代与小时代叠加历史时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复杂严峻的考验。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迎来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兴衰密切相关。当资本主义繁荣发展时,西方国家会不遗余力地围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往往处于低潮时期;当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危机时,西方国家则会“回到马克思”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往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相对衰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种鲜明对比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迎来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1.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日渐式微

苏联解体后,西方世界弹冠相庆,他们用苏东剧变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欢呼喝彩,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风靡一时。然而,20年后福山看到的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胜利,而是全面的衰败。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重挫,还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示威游行,甚至发展成为主权国家债务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表现,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遭遇制度性困境。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大爆发,受资本逻辑的支配,资本主义国家在疫情防控中奉行利润优先于拯救人民生命的策略,“谁生谁死的问题是一个由市场决定的成本效益问题”[6],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社会性,导致疫情的蔓延,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这使得西方社会民众不得不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制度。反观中国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两种社会制度在治理能力、治理措施等方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著名左翼学者朱迪斯·巴特勒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在西方社会大流行使“社会主义幻想重新焕发了活力”,人们渴望“彻底平等的集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改变世界”。[6]当下的西方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急剧的变革时刻,而这个时刻可能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这是苏东剧变以来最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形势,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曾落后于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追赶时代,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神话,以强大的吸引力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进入新世纪,在资本主义深陷金融危机无法自拔时,中国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快速平稳发展,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人民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3年以来始终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回击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失败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转变,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多了,向往社会主义的人多了,科学社会主义必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拥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是难得的时代机遇。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衰颓之势,但尚有容纳新生产力的空间,资本主义时代终结的时刻尚未到来,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仍处于弱势,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仍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

1.中国崛起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

任何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每一历史时代都伴随着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不仅打破了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长期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控的局面,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强国的霸凌行为。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历史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极,是过渡性历史大时代中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积聚,以无法辩驳的实践彰显着“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但这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忌惮,促使他们联合起来打压中国。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强大,生产力发展尚有空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能力依然比较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控着世界,掌控着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规则的制定权,他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36,不遗余力地推行世界的资本主义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的强劲发展势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恐慌,认为中国威胁论已从一种对未来的预判演变为事实的存在,在国际社会上掀起警惕、打压中国的一系列措施,他们对中国的打压遍布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领域,甚至搞“颜色革命”、分化中国,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资本主义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2.多种社会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马克思主义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升级。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義、后现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和平演变中国。苏东剧变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矛头直指中国,且将意识形态渗透掩藏在文化交往、学术交流、大众娱乐中,企图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难度增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愈来愈频繁,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难度增大。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伴随着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如国有企业改革、养老、就业、医疗、环保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社会大众关注度高,易泛意识形态化。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依靠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得到解决,但一些人却把这些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好”,马克思主义“不灵”,进而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等论调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大时代与小时代叠加的历史情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策略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大时代与小时代叠加的历史情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应着眼时代特征,转变策略,才能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

(一)从底气不足到信仰自信的心态转变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但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与资本主义发展相比,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不占优势,容易使人产生不自信的心态,苏东剧变更是加剧了这种心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落后于时代、奋力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面对资本主义日趋衰落、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鲜明对照,在信仰问题上我们应当自信。

自信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内在动力。树立信仰自信,一是应涵养自信豁达的大国心态,奠定信仰自信的心理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欺侮,惨痛的经历使民族心理发生了急剧变化,民族自信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更是振奋了民族的自信心,中国发展日益呈现大国气象,我们应涵养自信豁达的大国心态,要有理性开放的认知、不卑不亢的情感、包容共赢的行为,对自身有清醒定位,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遇事沉着冷静,既积极维护本国利益,又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二是应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正当性,筑牢信仰自信的理论基础。欲人无疑,必先自信。早在苏东剧变发生时,邓小平就坚定地指出:“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7]当下我们更应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人们科学分析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唯有如此,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道义制高点,让科学信仰掌握在群众手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三是应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夯实信仰自信的现实基础。树立信仰自信,就要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这是信仰自信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于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不仅要在国内宣传,更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对于我国不利的舆论,要增强自身定力和抗干扰能力,不为外界之声烦扰,加速发展自己,做到任人评说,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二)从被动辩护到主动出击的行动转变

恩格斯曾说:“斗争是最好的宣传手段。”[8]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进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破产,促使西方社会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并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信心危机、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变“被动迎战”为“主动出击”。

一是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主动性。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控世界传媒,我们时常遭遇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的尴尬,以致于西方国家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时,我们常常陷于被动辩护的境地。当前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增强预见性,主动预设议题,引导民众理性思考,抢占舆论引导先机;主动亮剑,破立并举,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变“负”为“正”,让意识形态黑色地带“褪淡”,灰色地带“转红”;加大对外发声的频率,宣传中国发展成就,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国内外重大敏感问题,争取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争取主动权,争取受众的“第一印象”。二是从战略高度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出现实社会”[9],而信仰宣传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其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强大。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在信仰宣传教育问题上,既要有高屋建瓴的谋判,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立竿见影,事半功倍;又要有科学细致的布局,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系统开展,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如涓涓细流,全面深入。三是积极开展信仰领域的反渗透。信仰领域没有真空,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打着各种幌子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应积极利用当前西方民众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反思、质疑和批判的有利时机,利用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信心危机、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对外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外传播,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看到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控新冠疫情中凸显的制度优势,破除西方国家抹黑中国、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的困局,增强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

(三)从大众传播到分众教育的目标转变

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0]只有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日益复杂。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诉求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度、关注点、认同感不尽相同。“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阐述的对象。”[11]如果不分受众的具体特点,千篇一律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这种做法是低效的,甚至会导致“信仰漂浮”。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必须通过分众的目标来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时代特征的应对和考量。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指出,受众不再只是“大众”,“分化”与“细分”受众的趋势不可避免。[12]一是科学进行分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分众传播的关键问题是科学进行分众,面对这一难题,大数据技术凭借全面量化、关联分析、精准预测的优势,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不同群体进行数据抓取,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和现实境遇,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在数据集聚的基础上对各个群体进行整体概括和差异分析,在保证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着眼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二是应抓好重点群体的信仰宣传教育。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应是忠诚的信仰。党员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设计者和领导者,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前途。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迷信现象值得警惕,在被查处的贪腐官员中,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不占少数,这在信仰领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少年充满朝气和活力,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最需要细心呵护和引导,应针对青少年的特征制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整体方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伴随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接班人。三是注重普通群众的信仰宣传教育。普通群众是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力量,就要着眼普通群众最关切的问题。针对普通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应以民生导向为主要目标,回应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困难,向他们宣传党的宗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动员广大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话语转变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3],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需要用恰切的语言来表达。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播的思想内容。对于马克思主義而言,精英话语,无论是学术精英话语还是政治精英话语,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要发挥凝聚社会精神纽带的功能,就需要借助大众话语,通过大众话语的力量扩大自身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天然的大众本色,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若以精英话语呈现,就会与人民群众产生话语隔阂,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正所谓:“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14],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应优化话语,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一是用大众话语阐释科学信仰。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并不矛盾,大众话语需要从学术话语中寻求理论支撑,而学术话语是对大众话语的凝练和升华。作为信仰宣传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大众话语来表达。用大众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将其沦为庸俗的宣传口号,而是把“高大上”的科学信仰通过“接地气”的大众话语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众话语是联结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糖衣炮弹”“摸着石头过河”等话语,通俗易懂,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问题上的“打虎拍蝇”说,在党建问题上的“洗澡治病”说,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的“石榴籽”比喻,这些话语既形象生动,又透彻深刻,用平实直白的语言使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深入人民群众的灵魂深处,起到了良好的思想动员和宣传作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应用更凝练、更通俗的大众话语,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飞入寻常百姓家,常驻寻常百姓心。二是用大众话语表达政治信仰。大众话语与政治话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社会政治信仰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与大众话语具有本质上的契合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要将契合时代主题的政治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大众话语,将体现政治抱负的宏大理想转化为大众的叙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国家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来选择的深刻道理,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掌握国情、科学执政的重要性,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用拧紧“总开关”形象比喻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等,这些都是官话民说的典范。朴实直白的语言,却饱含着真挚的人民情怀,直击心灵。我们应更好地运用形象比喻、讲述故事、引用诗文等形式,用高度凝练的大众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真正发挥信仰凝聚社会成员精神纽带的作用。

(五)从传统单一到多维立体的途径转变

人类信息传播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经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途径上,我们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应实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合力效应,开创多维立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途径。一是继续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信仰传播与一般信息传播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信仰传播中人际传播具有权威性的优势,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初期,人际传播是主要途径。新时代我们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研究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中的作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际传播中信息的输出者和接收者的关系是既定的,可能导致信息接收者有时被动接受传播内容,为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中,人际传播要做到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真理越辩越明,以理服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优化大众传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内容严谨,导向鲜明,担当着国家“宣传喉舌”的角色。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克服抽象枯燥的弊端,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大众生活日常,使马克思主义寓居在大众的社会实践中,回应大众关切的现实问题,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使马克思主义下沉、嵌入到大众的意识形态中。三是善用网络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重要场域,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5]信息时代,网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海量的优势,且不受版面、字数、播放时段等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因为“宣传在形式上尽管是单向信息传播,其实是一种精神交往,它存在着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的潜在双向交流。”[16]网络传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了不同群体乃至个人的身份认同及主体性的彰显。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传播信息纷繁复杂,需要仔细甄别,应对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鉴别,鼓励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学者、专家广泛参与,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应避免以碎片化内容解读马克思主义;应避免刻意使用、效仿网络流行语迎合民众、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4]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24-12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Judith Butler.Capitalism Has its Limits. [EB/OL].(2020-03-30)[2022-10-20].https://www.versobooks.com/blogs/4603-capitalism-has-its-limits.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5.

[9]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3.

[12][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4]冯梦龙.警世通言[M].严敦易,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54.

[15]習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4-8.

[16]单连春.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工作思想及其启示[J].江海学刊,2016(06):62-6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时代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e时代
e时代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e时代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