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管理研究

2024-05-17

现代食品 2024年4期
关键词:转基因安全性食品

◎ 王 楠

(廊坊市百康和信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河北 廊坊 065000)

转基因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其原理是应用DNA 重组技术,将提前分离、修饰的基因转移到需重组的生物基因内,改变该生物体的遗传基因,实现品种创新。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技术应用后的产物,可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让更多转基因植物在市场内流通。然而,由于转基因食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其本身的安全性值得探究。

1 我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为满足人们对食品的实际需求,我国非常重视转基因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发展。自1999 年起,我国转基因技术持续应用,种植出大量转基因农作物。2017 年,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计划中,2019 年,转基因食品进入商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1]。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转基因棉花、番木瓜种植面积高达320 万hm2。其中,棉花占比约为99%,番木瓜占比较低。

另外,我国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种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进入国内市场。2023 年12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批准发放国内85 家企业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其中,包含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4 个转基因棉花品种、10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

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数量持续增加,植物类转基因食品有大豆、玉米、棉花、小麦、番茄、马铃薯等;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有牛肉、羊肉、猪肉、鲤鱼、转基因羊奶、牛奶等。相较于传统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可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减少农药用量,预防环境污染。同时,为人们提供充足营养,且其生产成本低,有助于降低市场内食品售价。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2.1 毒理学评价

毒理学评价是测定转基因食品的毒害指标,也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评价方式是向动物喂养转基因食品,如大豆、玉米等,先记录转基因食品摄入量、摄入时间,再观察动物生理指标、器官病变、身体症状等,以检验转基因食品的毒性。研究表明,在利用转基因大豆饲养老鼠后,老鼠生理指标、毒害特征、组织病变等较普通老鼠无明显变化,且老鼠免疫功能变化不大。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的毒害性较小,基本无影响。然而,部分研究表明,在利用转基因大豆饲养老鼠后,老鼠体内衰老标记物增加,这表明转基因食品仍存在潜在毒害风险。

2.2 营养学评价

营养学评价不仅是分析转基因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物质,而且需要检验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主要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营养生物利用率等。在进行安全性评价期间,检测人员需分析转基因食品营养表达目标物质在食品中的具体含量[2]。比如,部分食品转基因的目的是改良其营养性,在安全性评价时,检测人员还需评价其营养改良是否有效。研究表明,在用转基因农作物喂养牛、老鼠、鱼、鸡时,其营养指标、生理无明显变化。这表明从营养学来看,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和非转基因农作物相同。

2.3 生态学评价

生态安全性评价是从环境角度评价转基因食品生产、种植的安全性。其评价内容是分析转基因食品种植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平衡。安全性评价主要从土壤环境、亲缘植物生长环境展开。比如,观察、记录转基因食品种植后,对种植区域土壤营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转基因大豆种植为例,在种植转基因大豆后,检测人员需观察大豆中含有的“特异性蛋白”是否会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危害土壤内微生物、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速度。有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种植后,土壤内菌群、营养物质、微生物生长情况较普通大豆无明显变化,表明转基因食品生物安全性良好。

2.4 过敏性评价

食物过敏属于特殊人体免疫反应,过敏后会出现一系列反应,造成功能障碍、组织损伤。食物过敏在生活中较为多见,常见过敏源有鸡蛋、牛奶、海鲜、坚果、花生等,过敏时会伴有呕吐、腹泻、湿疹、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急性哮喘,造成窒息,危及生命安全。虽然过敏性并非转基因食品独有,但转基因技术在充足食物遗传物质时,还需通过转基因食品过敏性评价,全面鉴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性[3]。

转基因食品过敏性评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①评价外源基因是否来自含有过敏原的生物。②比较分析各类已知过敏源,观测转基因食品中是否有同源性过敏源。③检测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对胃蛋白酶消化稳定性的影响。相关研究通过评价分析我国批准转基因食品,表明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不会产生新的过敏原,过敏性评价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3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3.1 完善监管制度

转基因食品属于新兴行业,为规范转基因生产、开发活动,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安全管理,从而解决因法律、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市场混乱、监管程序缺失、监管环节交叉等问题,建立可统筹规划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此外,相关部门应促进法律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沟通交流,使其共享转基因食品生产流通中的信息数据,合法、合规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使转基因产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全社会。

比如,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国家分别从转基因食品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出口等活动入手,积极落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健全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相关部门基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先后颁布转基因食品的5 个配套规章,分别为《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种子法》等法律法规[4]。如此一来,通过多角度加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物的安全管理,用系统的制度条例约束各主体在转基因食品领域的行为,可以促进转基因安全管理规范化。

3.2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建立安全保障机制,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可行性、有效性。现阶段,我国转基因安全管理中,仍存在检测机构、检测标准不统一,转基因销售市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应明确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建立国家级转基因食品检测平台、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和安全管理系统,由专业、权威机构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效执行相关法律制度[5]。

(1)将《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 基因组DNA 标准物质制备技术规范》等文件列为转基因食品的国家标准,应用管理系统、检测平台跟踪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信息、市场流通数据、安全监管效果,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安全监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2)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基础,对转基因食品销售、生产进行明确规定,规范转基因食品市场,维护转基因食品安全。

例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中包含生产、经营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各主体需依法依规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定期报告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法》中对销售、标识转基因食品有着明确规定,可为市场监管者、从业者、生产者提供指导,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

3.3 重视转基因科普

近年,市场中转基因食品数量逐渐增加,转基因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关系着人们切身利益、健康安全。对此,相关部门需通过转基因食品科普,使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结果,继而树立正确消费观,配合相关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督义务。对于发布相关转基因食品的夸大、不实言论,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的人,相关部门应依法惩处。

此外,相关部门可通过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纪录片、报纸、书籍等,多渠道科普转基因食品知识,建立线上、线下宣传模式,扩大转基因食品科普范围,让公众熟悉转基因食品、记忆转基因食品标识,使其能够辨别转基因食品、食品信息,不被不实言论所欺瞒,从而保护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消费权等合法权利。

3.4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

目前,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检测原理是保留转基因食品DNA,观测转基因食品特异性外源 DNA序列,以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酶联免疫法是利用转基因食品内特异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在二者结合后,依据抗体、抗原结合效果定性、定量分析转基因食品内的DNA 产物;基因芯片技术是应用转基因食品检测芯片,测定食品样品基因。

总体来说,食品安全检测是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期间,相关部门可根据食品安全检测需求,灵活运用各类安全检测技术,明确市场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保护群众利益。此外,为发挥食品安全检测价值,相关部门应加大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力度,使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准确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难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转基因食品具有传统食品无法替代的优势,为保障其安全性,相关部门应从法律、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消除其生产、流通环节中的潜在风险。同时,相关部门在转基因食品市场化发展中,应持续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深入开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重视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保障食品安全。

猜你喜欢

转基因安全性食品
探秘转基因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转基因,你吃了吗?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食品造假必严惩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