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被动运动仪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应用观察
2024-05-16陈云芳张雪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节外科福建厦门361000
陈云芳 张雪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节外科 (福建 厦门 361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持续被动运动仪(CPMD)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阶段康复训练)及观察组(阶段康复训练+CPMD治疗),每组46例。对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训练后,两组患者的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部评定量表评分、前屈关节活动度、体侧外旋关节活动度评分都比训练前有大幅度的提高,而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6个月后,两组患者健康调查量表36的整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6个月后,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使用CPMD进行干预,对促进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大的帮助,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肩袖是由冈上、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环绕在肱骨的前后,在肩关节中构成的类似于袖子的结构,起着控制肩关节活动和保持肩膀稳定的作用[1]。肩袖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不但会影响到肩膀的正常活动,而且还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与神经炎,从而引起剧烈的身体疼痛。目前多以关节镜修复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关节镜是一种微创的手术,很容易对肌肉造成撕裂,从而引发严重并发症,阻碍肩关节功能恢复。因此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关键。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早期固定结合康复训练,但对于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其效果并不理想[2]。持续被动运动是指通过机械或电气设备来推动或保持某一肢体的运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肌肉痉挛、关节僵直、肌腱、韧带粘连、高强度运动后的松弛等[3]。持续被动运动仪(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Device,CPMD)不仅能够加速患者患肢的静脉循环,缓解患者的肿胀,预防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且能够增强患者的肌力、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周围组织的粘连,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4]。为了提高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本科室以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患者使用CPMD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阶段康复训练)及观察组(阶段康复训练+CPMD治疗),每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5~65岁,平均(50.0±15.0)岁;损伤原因:交通伤25例;运动伤16例;针刺伤5例;右肩29例,左肩17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34~62岁,平均(48.0±14.0)岁;损伤原因:交通伤27例;运动伤15例;针刺伤4例;右肩31例,左肩15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体征、临床表现和X射线片检查符合肩袖损伤的诊断标准;②均采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③在损伤前,患者的肩部运动情况良好;④患者对本次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患者签署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并且本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有过肩部手术病史;②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损害;③神志不清或有精神病病史的患者;④患者遵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不能评估治疗效果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阶段康复计划,包括4个阶段:
第1阶段:手术后0~6周,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护肩训练,麻醉效果消失后进行训练。2~3次/d,15~35组/次。此外,手术后第1天,可以对患者的患肢肩膀做牵引训练,动作要轻缓,维持前屈140°,如果不是外旋,则维持身体外旋40°。术后2~6周内进行托手屈肘训练、考德曼训练、长肌收缩训练、耸肩抗压训练、手抗阻力训练等[5]。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训练,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第2阶段:手术后6~12周,这段时间可以加强肩关节和肌肉的训练,当患者取下外展支架后,可以做屈肘、伸肩、伸背、上肢回旋、肩外展等力量训练,这样可以让患者的力量和力量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次/d,15min/次。
第3阶段:在手术后第13周,患者接受了强化肩部和肌肉功能恢复和阻力锻炼,如攀岩梯训练,哑铃训练,双臂划水或游泳训练,垂锤或测力仪训练等。2次/d,15min/次。通过以上的训练方式,通过增加肩关节活动、增加肩部肌肉力量和增加肩部平面三角肌的力量来提高肩部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第4阶段:出院后的管理和治疗。肩关节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6个月~1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仅靠医院里的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效果不佳,院外的运动训练也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当患者离开医院后,要为患者制定一份详尽的复健计划,对患者的锻炼方式、注意事项进行详尽的说明,并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并要求患者及时地进行复诊。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采用CPMD治疗:使用由法国Smith& Nephew公司生产的Kinetec-9081肩关节CPMD ,患者择仰卧位,操作者将患侧肩关节以及患侧肘关节固定,以患者的肩膀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基础,来调节并提高患者的被动活动范围,然后做前屈、后伸、外展等被动运动,力度要达到患者能感受到并能忍受的程度,在末端部位停留5~10s,左右各10次。2次/d,60min/次,并在停机时,鼓励患者积极地进行主动屈曲训练。
2组均干预16周,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训练前1d与训练后6个月,采用表1中的量表对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同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评估。
表1.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用于统计分析,用±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数据计数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ASES、UCLA、前屈ROM、体侧外旋ROM评分比较
在ASES、UCLA、前屈ROM、体侧外旋ROM评分的比较方面,观察组指标评分情况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训练前后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n=46,±s,分)
表2.两组训练前后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n=46,±s,分)
注:与训练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指标观察组对照组训练前1d训练后6个月训练前1d训练后6个月ASES 53.48±4.24 90.28±6.39ab 52.53±4.78 71.84±5.41a UCLA 10.27±0.56 3.3±5.82ab 10.34±0.47 17.54±3.17a前屈ROM 115.79±12.72 151.59±9.57ab 114.54±12.65 135.92±7.48a体侧外旋ROM 28.27±2.62 43.48±5.03ab 28.94±2.55 34.54±3.32a
2.2 SF-36评分
在SF-36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出院6个月后的SF-36评分情况(n=46,±s,分)
表3.两组出院6个月后的SF-36评分情况(n=46,±s,分)
指标观察组对照组t P总体健康82.98±4.79 69.16±4.19 14.728<0.001躯体角色71.69±4.33 59.43±4.25 13.705<0.001躯体疼痛77.36±5.36 62.19±4.32 14.946<0.001躯体功能62.17±4.59 51.94±3.48 12.046<0.001社交功能83.34±6.49 72.28±5.69 8.691<0.001情感角色75.27±6.23 60.96±5.18 11.979<0.001心理健康87.36±7.45 78.19±6.37 6.345<0.001生命力86.19±6.51 75.92±5.43 8.217<0.001
2.3 治疗优良率
在治疗优良率的比较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出院6个月后治疗优良率情况(n=46,n/%)
2.4 术后并发症
在并发症的比较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46,n/%)
3.讨论
肱骨关节的解剖结构更为特殊,连接面部不同部位的骨面范围更大,关节更薄弱、更松弛,而外周骨质疏松症使人类肱骨的活动范围更大,但是这种特点容易造成关节稳定性下降,造成肩袖损伤。在传统的训练方式中,更多的是将关节制动作为重点,而对于持续性的制动处理,除了要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会给患者带来疲劳感之外,还会对关节接触面的软骨造成挤压,造成局部基质液被挤出,而不能被身体顺利地吸收,所产生的关节内压力又会对软骨细胞对基质液等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影响,最后会出现压迫性坏死,进而对肩关节的活动度造成影响。
目前临床中的阶段康复训练为常见保守治疗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肱骨关节的稳定性。加强和巩固深层肌肉群可以防止二次受伤。此外,肱骨损伤不仅涉及肌腱,还涉及周围的肌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确保肩胛骨周围的肌肉得到强化。可以采用刻、划、推、挤、滚等方法来削弱局部肌肉,确保局部血液供应。肩部损伤修复后,可以有效地修复肩胛周围的肌肉。但是单一应用康复训练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配合其他疗法共同使用。
持续被动运动是指在手术、假体植入、屈曲挛缩、长时间固定等情况下,通过机械或电气方式来推动或支持某一肢体的运动。是加拿大知名的骨科医师Salter Robert于1970年创立的一种治疗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在受伤后的早期,进行早期、连续、无痛范围的被动活动,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粘连和关节僵硬,同时还能减少手术后及固定引起的各种并发症[9]。CPMD利用了生物组织在受到外力拉伸时的蠕变特征,使其在拉伸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从而使其逐渐伸长。被动牵伸是利用手部的力量,将挛缩的组织或运动受到限制的关节进行牵引,通过控制牵引的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从而达到延长挛缩组织的长度,延长关节活动范围的目的。被动牵引指的是一种短期牵引,通常一次牵引持续15~30s,重复4~6次。本课题将三种方法相结合,基于CPMD,通过仿真澳式松脱、肌牵伸等方法实现对关节运动功能的改善,是集百家之所长的一种全新的康复疗法。采用CPMD模拟澳式关节松脱、肌牵伸等方法,具有疼痛轻、易为患者所接受的特点,可在创伤后早期使用;持续时间较长,可在中途调整患者状况;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均有较大提高。
于是本研究在应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还配合了CPMD治疗。本项研究表明,使用CPMD配合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其ASES、UCLA评分比只使用CPMD干预的对照组要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前屈ROM、体侧外旋ROM评分更高(P<0.05);与张紫红[10]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一致。在术后6个月优良率的比较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的发生也较少(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出院6个月后,在康复阶段使用CPMD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似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田桦等[11]研究一致。提示在关节镜微创手术后进行CPMD联合阶段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CPMD能够温和地、持续地牵拉损伤的关节周边组织,解除组织间的粘连,增加关节的可动性,从而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此外,CPMD还能持续向中枢传递刺激信息,阻止痛信息的上传,增加痛阈值,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2]。从而能改善患者的消极心理,减少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康复训练,使患者的康复结果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落实以人为本的训练思想,这也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但本研究仅选取了少量患者进行研究,后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随机双盲的多中心研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实施CPMD干预,对促进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大的帮助,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