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正压机械通气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其动脉血气指标水平的影响状况分析

2024-05-16王明邳州市第十人民医院江苏徐州5410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7期
关键词:呼吸肌动脉血呼吸衰竭

王明 邳州市第十人民医院 (江苏 徐州 54100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予以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正压机械通气疗法对其动脉血气的改善价值。方法:研究样本源于2022年10月~2023年6月邳州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前者实施正压机械通气、后者予以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正压机械通气),观察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参数、呼吸困难度及疲劳量表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更低,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平均气道压与平台压水平较对照组低,吸气末跨肺压与静态顺应性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量表与疲劳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选用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水平,获得显著疗效。

呼吸衰竭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疾病,可导致氧合不足和二氧化碳潴留[1,2]。正压机械通气主要是利用正压将气体泵入患者肺部,改善氧合指数,有效防止肺泡渗出,但正压机械通气与人体呼吸原理相抵触,单纯使用时具有一定局限性[3]。近年来,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正压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该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刺激呼吸肌肉,增强呼吸肌力量和耐力,同时结合正压机械通气提供辅助呼吸支持,以改善呼吸功能和氧合水平[4]。目前对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正压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选用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正压机械通气的疗效及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水平的影响,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样本选自邳州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共80例,起始时间为2022年10月~2023年6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55.23±5.56)岁;病程1~5年,平均(3.21±0.58)年;病情程度:Ⅰ型呼吸衰竭26例,Ⅱ型呼吸衰竭14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6岁,平均(55.56±5.28)岁;病程1~6年,平均(3.29±0.47)年;病情程度:Ⅰ型呼吸衰竭27例,Ⅱ型呼吸衰竭13例。入选患者基线资料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审批。患者、家属已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5];②需行机械通气及插管等辅助呼吸者;③血流动学稳定者;④对呼吸神经肌肉刺激耐受性良好者;⑤意识清晰,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③具有先天性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者;④认知障碍、治疗配合度差者;⑤近期接受过其他影响呼吸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采用Drager Evita 2dura呼吸机进行A/C正压通气治疗,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控制在12~16次/min,呼气末正压0.5~1kPa,吸入氧浓度为40%~60%,流量触发灵敏度2L/min。

观察组患者给予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同于对照组,呼吸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步骤如下:仪器为北京雅果科技有限公司EDAP06型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患者采取平卧或半卧的姿势,电极于左右两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位置贴上膈神经刺激电极,参考电极分别贴在两侧胸大肌表面。将1对治疗电极分别贴于前部腹直肌表面,参考电极在下方30cm位置,另1对治疗电极贴于腹斜肌表面,参考电极均在对应治疗电极外10cm为宜,刺激强度以患者感受为宜,频率采用默认设置为40Hz,进行30min治疗,患者的潮气量、频率同于呼吸机,气流与机械通气保持一致,并保证膈、腹肌电刺激和正压通气量配对。两组均治疗30min。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动脉血气: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血气分析仪器(由丹麦雷度公司提供,型号ABL800)测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②呼吸力学参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经本研究机械通气仪检测两组平均气道压、平台压、吸气末跨肺压、静态顺应性。③呼吸困难度与疲劳量表评分[6,7]: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呼吸困难量表评估,以0~4分计分,高分值表示更差的呼吸状况。应用疲劳量表评估,分值为0~10分,高分值表示呼吸越疲劳。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学分析,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计数数据描述形式为n、%,比较行χ2检验;计量数据描述形式为±s,比较行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动脉血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气指标水平相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更低,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更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动脉血气对比(n=40,±s)

表1.两组动脉血气对比(n=40,±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动脉血氧分压(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88.08±5.69 58.56±5.98a 52.20±5.35 74.01±5.17a 83.85±5.13 89.38±5.34a观察组88.09±5.56 43.59±5.78a 52.22±5.30 92.02±5.10a 83.82±5.24 96.37±5.10a t 0.007 11.384 0.016 15.684 0.025 5.986 P 0.993 0.000 0.986 0.000 0.979 0.000

2.2 两组呼吸力学参数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呼吸力学参数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气道压与平台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吸气末跨肺压与静态顺应性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呼吸力学参数指标对比(n=40,±s)

表2.两组呼吸力学参数指标对比(n=40,±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静态顺应性(mL/cmH2O)对照组治疗前8.92±1.21 14.35±2.52 12.82±2.31 42.80±5.19观察组8.90±1.28 14.30±2.46 12.74±2.42 42.81±5.17检验值t 0.071 0.089 0.151 0.008 P 0.942 0.928 0.880 0.993对照组治疗后7.96±0.63 13.63±1.34a 16.95±2.21 48.34±5.24a观察组5.16±0.32a 9.99±1.52a 24.22±2.18a 55.04±5.33a检验值t 25.061 11.361 14.811 5.669 P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时间平均气道压(cmH2O)平台压(cmH2O)吸气末跨肺压(cmH2O)

2.3 两组呼吸困难度与疲劳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呼吸困难度与疲劳量表评分对比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量表与疲劳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两组呼吸困难度、疲劳量表评分对比(n=40,±s,分)

表3.两组呼吸困难度、疲劳量表评分对比(n=40,±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疲劳量表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8±1.69 2.56±0.98a 5.15±1.31 3.01±0.59a观察组3.15±1.56 1.59±0.18a 5.18±1.36 2.56±0.98a t 0.192 6.157 0.100 2.488 P 0.847 0.000 0.920 0.015

3.讨论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特点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呼吸衰竭的治疗目标在于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患者气体交换功能,减轻呼吸肌的工作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机械通气治疗通常是其关键治疗措施。传统的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地提供呼吸支持,帮助患者恢复通气功能,维持气道畅通,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8]。但此方法与人体自然呼吸的原理有所冲突,长期依赖机械通气可能会导致呼吸道损伤,呼吸肌功能减退,且易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进而会影响患者预后。

为了优化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机械通气的副作用,近年来,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运用电刺激技术,通过皮肤表面的电极来激活与呼吸相关的神经和肌肉,协助或重建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改善效果显著。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属于常见的血气指标,可以反映呼吸衰竭严重程度。在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治疗中,通过皮肤表面电极对患者呼吸肌神经进行无创性电刺激,可以直接激活呼吸肌神经,使呼吸肌规律收缩,增加活动度,扩大肺容量,逐步恢复呼吸肌功能,从而改善通气,增加通气量,促进肺部气体交换。将其与正压机械通气疗法联合应用,可以使通气比例更加接近正常,进而能确保氧气供应,改善缺氧,缓解肺动脉高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并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此与史彩雯等[9]研究结果相近。且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治疗还有助于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降低心脏压力,因此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积聚,改善心律失常,纠正呼吸衰竭,加快康复速度。

呼吸力学参数是评价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10]。本研究还发现,接受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辅助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系统功能,此与有关研究结果相近[11]。呼吸肌功能受损,会降低运动耐力,导致呼吸不畅,严重时会引发呼吸衰竭。在使用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治疗时,通过低频电流直接刺激特定的神经纤维,有助于增加肌纤维的体积和重量,增强其代谢能力和耐力,进而能保持患者自然呼吸。此外,电刺激还可以促使肌肉收缩,因此即使患者无法主动参与运动锻炼,也能通过刺激得到相应的锻炼效果,进而有利于促进呼吸肌的有效活动,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使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部分恢复自主活动,进而能改善其呼吸力学参数。将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与正压通气机配合使用,可发挥两者协同作用。此外,治疗后,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是呼吸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激活膈牵张感受器,其信号通过迷走神经传入延髓,激活呼吸中枢,增加呼气量,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且电刺激神经,还可以提升肌肉快肌(易疲劳)和慢肌(抗疲劳)纤维的血液供应和能量水平,为肌肉抗疲劳创造有利条件。结合正压机械通气,可维持患者呼吸,从而提高患者与机械通气的同步性,减少与呼吸机的抗拒感,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呼吸神经肌肉刺激仪联合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能提升动脉血气指标水平、保持和增强患者膈肌和腹肌功能,多层面改善患者生理参数和康复预后。

猜你喜欢

呼吸肌动脉血呼吸衰竭
勘误声明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老年患者卒中后呼吸肌训练对卒中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